-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 共408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宪法草案提交各州立法机构批准时,有些人提出了宪法无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疑虑。同时杰弗逊等人奔走呼吁,要求在宪法中增加包括信仰自由、出版自由、陪审制度等人权条款,以保证“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之权”(独立宣言)。对此,支持宪法草案的美国联邦党人向美国人民保证,将会在第一届国会会期时在宪法中加入权利法案。权利法案将会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被加入到宪法中去,以避免直接修改宪法而需要再次进行冗长的宪法批准过程。
1789年美国第一届国会制定了12条权利法案, 1791年,各州最终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如第一条:“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第十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此外民众权利还包括:持有与佩戴武器的权利;免于民房被军队征用;免于不合理的搜查与扣押;程序正当、一罪不能两判、禁止逼供、禁止剥夺私人财产;未经陪审团不可定罪以及被控告方的其他权利;民事案件中要求陪审团的权利;禁止过度罚金与酷刑;未被列入的其他权利同样可以受到保护。美国前十条宪法修正案被统称为“权利法案”(又称“人权法案”)。 ——摘编自维基百科“美国权利法案”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而后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美国革命的首创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而后又通过革命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政治民主化。
——摘自马克垚等《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权利法案》诞生的背景。(9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末~19世纪中期英美两国在推动本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相同点。(6分)
正确答案
(1)背景:北美人民为天赋人权,建立美国;(3分)1787年宪法只明确政府权限而未明确保障民权;(3分)1789年,在民众的呼吁下,美国国会制定多条宪法修正案;(3分)
(2)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先通过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再通过颁布法案或宪法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2分)都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2分)都通过两党政治推动政治民主化。(2分)
略
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确实是一位工作勤勉的君主。她通常从早晨7点半开始工作,每天要批阅数十种文件。在白金汉宫,她办公室的灯光几乎每晚都是最后一个熄灭的。但据英国2005年11月公布的民意测验显示,王室的支持率已从1983年的65%降至32%。只有20%的年轻人认为王室对英国仍具有重要性。换句话说,王室的存在已没有多少意义。据报道,许多英国人对王室的奢侈、远离公众及种种脱离现代社会的陈规陋习颇为反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英国的君主没有实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英国的君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1)有必要。(2)理由:因为尽管英王权力十分有限,而且存在种种问题。但还是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按照英国的宪法原理,英国的议会、内阁、法院都从属于国王。尽管这些只是形式上、程序上的问题,但离开这些,则议会、内阁和法院就无法正常活动。英王还有利于维系全球性的英联邦,因为大多数的英联邦成员国拥戴英王为元首,如果不保留英王,则没有这么大的维系力量;也有利于免除选举国家元首的困扰,因为英国国王的王位是世袭继承的,不会产生选举国家元首的麻烦;有利于分担礼仪性国事活动,提供政治上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有利于解决政党纠纷,调和阶级矛盾。
本题主要让学生了解英国国王的作用。除了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外,还应联系英国的国情来具体分析、组织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钱承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辞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取其他整体,就是叛逆。”
——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
材料三 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有的则套用现代化的理论,认为“后发生型”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的高度权威却在辛亥革命中被打倒,革命后又没有建立起新的权威,所以无法进行高度的社会动员,以致近代化进程中断。
——摘自《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四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分别指什么?其形成的历史条件有哪些?(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坚持共和政体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总结学者们对辛亥革命反思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12分)
正确答案
(1)“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①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②避免了过度革命,保持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4分)
历史条件:①英国悠久的限制王权传统;②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③资产阶级革命前期对封建势力的打击;④斗争双方的妥协性。(6分,三点即可。)
⑵华盛顿坚持共和政体的原因:①北美地区没有经历君主制,有着良好的民主传统;②英国失败的影响;③启蒙思想的深入发展;④华盛顿个人良好的民主意识。(6分,三点即可。)
⑶综述材料观点:革命是主观设计的,是革命者激进主义的产物;维新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比暴力革命建立共和制好;革命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延缓或中断了近代化进程。(4分)
评述观点:
该观点片面且不客观,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历史的评价辛亥革命。(2分)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了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预备立宪”证明是一场骗局。在上述背景下,经过革命者的长期准备辛亥革命爆发。所以它是主管努力和客观形势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3分)
坚持辩证法。辛亥革命虽有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处境的局限性,但它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3分)
试题分析:第(1)问,解题时主要联系“光荣革命”的相关史实作答,“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主要指的是革命的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另外就是以妥协的方式维护革命果实,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历史条件可以从英国的传统、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努力及斗争双方的妥协等。第(2)问,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华盛顿坚持共和政体的原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以从北美地区的传统、英国失败的影响、启蒙思想及华盛顿本人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归纳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考生依据材料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凭借分析时从多角度论述,首先需要明确观点,其次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角度归纳即可。
(17分)社会转型之路漫长而曲折,近代欧美与中国都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政”就是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即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材料三: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对宪政的定义,18~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是怎样建立“宪政”的?(3分)
(2)根据材料二,美国宪政机制形成演变的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4分)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制。(3分)
(2)特点: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谈判和妥协。(2分)原因:①1787年宪法规定可以采用修正案的形式对宪法进行修正和补充,提供了宪政发展的法律依据;②不同利益集团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对美国宪法进行修正,成为宪法发展的实践来源。(4分)
(3)政治:①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②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民主共和政体);(任意两点4分)
经济:①甲午、庚子之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②实业救国思潮兴起;③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任意两点4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以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确立为代表,开创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但各国国情不同,呈现不同的特征,体现了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政体;18世纪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巩固发展了君主立宪制。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北美独立后建立起邦联政府;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确立起联邦共和制的国家政体。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共和派与保皇派经过反复斗争,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最终确立起议会制共和政体。1871年德意志以三次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国家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2)根据材料信息“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回答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以及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规定可以采用修正案的形式对宪法进行修正和补充”回答原因。
(3)注意题干时间限定词“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政治上戊戌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推动政治近代化,经济上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经济近代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9 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们的自由。”
——[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材料二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规定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
正确答案
(1)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的关系。
(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言之成理。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第(1)问材料一中的信息“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体现了查理一世君权神授、君权至上的观点。议会认为查理一世“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则“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体现了国王和议会的矛盾;据材料信息“古老的合法血缘”“非法的新权威”和所学可知,议会拥有立法权,查理一世拒绝服从议会的审判,体现了国王与法律的矛盾。第(2)问注意结合英、法、美、德等国民主化进程的长期性、艰难性、曲折性等史实回答,要做到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达通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