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这一观点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戌戊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德国强租胶州湾,变山东为其势力范围的条件和原因有

①山东地理位置重要②借口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

③排挤英国在山东的势力④争夺在华的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98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宣统帝,要求拒签条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公车上书。以上表述中需要更正的地方有几处: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有

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③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④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正确答案

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忍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的。”“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1)根据以上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为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做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三人的实践活动对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内容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努力: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实现君主立宪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①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②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特点:各派的政治活动都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对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断深化,即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追求人民民主专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

1985年,康有为等人联名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轰动全国。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两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场现代化运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戊戌政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