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解:A、由图中曲线可知,甲为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故A正确;

B、乙为初生演替,如光裸岩石上进行的演替,则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快、历时短,故B正确;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丰富度虽然相同,但是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因为在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物种,故C错误;

D、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故D正确.

故选:AB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云杉是优良的木材树种,云杉林是我国西部和西南部高山针叶林中的一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下图是一个云杉林群落被采伐后所发生的几个变化阶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采伐消退”过程说明了______

(2)“复生”过程对于生物群落的变化来说属于______

(3)云杉林被采伐后发生的变化方向和速度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来自群落内部的因素有______,来自外界环境的因素有______.(各举两例)

正确答案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次生演替

植物繁殖体的数量及其分布、动物活动性等

气候变化、大规模地壳运动等;另外,还有人类的活动

解析

解:(1)“采伐消退”过程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2)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其中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复生”过程对于生物群落的变化来说属于次生演替.

(3)云杉林被采伐后发生的变化方向和速度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来自群落内部的因素有植物繁殖体的数量及其分布、动物活动性等,来自外界环境的因素有气候变化、大规模地壳运动等;另外,还有人类的活动.

故答案为: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2)次生演替

(3)群落内部的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数量及其分布、动物活动性等;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大规模地壳运动等;另外,还有人类的活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正确答案

解:(1)选取样地时应随机取样.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由于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这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为10.9+6.5+1.6=19,原始林群落的总生物量为55.0+36.2+3.8=95,=20%,所以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原因是由于山体滑坡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故答案为:

(1)随机植被类型    S2

(2)次生   丰富度(或“多样性”)   光能

(3)20    恢复力

(4)土壤  土壤微生物

解析

解:(1)选取样地时应随机取样.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由于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这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为10.9+6.5+1.6=19,原始林群落的总生物量为55.0+36.2+3.8=95,=20%,所以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原因是由于山体滑坡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故答案为:

(1)随机植被类型    S2

(2)次生   丰富度(或“多样性”)   光能

(3)20    恢复力

(4)土壤  土壤微生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裸露的岩石上先生长出地衣,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接着是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后是顶级群落森林阶段.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C次生演替达到顶级群落后将永远保持原状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而群落的演替就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A正确;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是在本来没有生物的环境中进行的演替,所以速度通常非常缓慢,B正确;

C、次生演替达到顶级群落后将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永远保持原状,C错误;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群落的结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