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北半球理想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请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自然带的是_________。

(2)自然带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3)自然景观A—B—G—H的变化是以_____为基础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4)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类似于____(① A—B—G—H,② B—D—C)的变化。

(5)自然带G、H在南半球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F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热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4)①

(5)南半球相应纬度是广阔的海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 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示意图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

          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_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带,

         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丙

(3)乙;温带荒漠;温带草原;从沿海到内陆

(4)地形;海陆位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北半球理想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请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自然带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2)自然带A的名称是__________。

(3)自然带E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D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

(4)自然带G、H在南半球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F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北纬25°—35°大陆东岸;温带大陆性气候

(4)陆地面积狭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至②至③至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______(填A、①至②至③至④或B、③至⑤至⑥)的变

    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把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正确答案

(1)热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匀

(2)A;地势高,纬度低,水热状况变化大

(3)距海远近不同

(4)温带大陆性气候——骆驼——⑥——荒漠土;温带季风气候——松鼠——③——棕壤、褐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西部是较低的海岸山脉,东部是高峻连绵的安第斯山脉,两条山脉之间是狭长的纵谷;自然景观大致以30°S和40°S纬线为界,北部荒漠、中部硬叶林、南部阔叶林。根据智利地理位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1)从智利北部到南部,在水平方向上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影响智利南部的气压带或风带是______,智利南部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8分)

(2)智利是世界四大产鱼国之一,北部海域产量最高,其原因是_________。智利南部是智利重要的纸浆生产基地,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6分)

(3)世界最大的地面天文学观测装置位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的查赫南多尔高原,海拔5000米,该地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天文观测点。简述该地适合天文观测的大气条件。(6分)

(4)智利是世界主要的新鲜水果出口国,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其水果生产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简述智利中部成为美国和欧洲新鲜优质水果供应地的自然条件。(8分)

正确答案

(1)从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2分),热量(2分),西风带(2分);温带海洋性气候(2分)

(2)(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形成上升流),饵料丰富(4分);原料(2分)

(3)终年无雨(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变化比较稳定(气温年较差小),透明度高(大    气稀薄)。(每点2分,共6分)

(4)①水果生长期内光热充足,②昼夜温差较大;③水分适宜;④与北半球季节相反;⑤病虫害少(周边独特的天然保护屏障)。(每点2分,共8分)

试题分析:

(1)读图,结合材料分析,从智利北部到南部,景观植被依次是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的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读图,智利南部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2)智利北部位于东南信风带影响区,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形成上升流,鱼类饵料丰富,形成世界性大渔场,所以鱼产量高。南部纸浆生产是为了靠近原料产地,用林木作用生产的原料。

(3)读图,结合前面分析,智利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无雨或降水少,晴天多。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大气变化比较稳定,气温年较差小。位于高原上,海拔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适宜天文观测。

(4)读图,智利中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水果生长期内光热充足,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水分适宜,灌溉水源充足。位于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便于反季节上市。周边有独特的天然保护屏障,病虫害少,水果品质质量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结合我国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③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分异规律。

(2)图中③~⑤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分异规律。

(3)①与⑥纬度相似,距海洋远近相差不大,而陆地自然带差异很大,这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

    分异规律。

(4)④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⑤处的大型动物具有________特点,⑥处代表性动物有__________,

    ①处的土壤特点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纬度地带

(2)干湿度地带

(3)地方性

(4)温带草原;耐干旱;野骆驼、牦牛、藏羚羊、两藏雪鸡等;呈酸性(红壤、砖红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10分)

正确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①地为热带雨林景观,虽然不是位于赤道附近,但是由于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大,受巴西暖流的影响,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②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垂直地带性明显,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

该题考查气候类型分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图甲为“内蒙古自治区简图”,图乙表示“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经度的植被(包括森林、草原和农作物)覆盖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材料二:内蒙古有富煤之忧,窝电之困。内蒙古“十二五规划”提出“煤从空中走”和“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用”这个核心进行规划,主要有:煤—电—冶(有色金属冶炼);煤—电—化(重化工业);煤—电—热(热电联产);煤—电—建(建材产业)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1)描述图甲中植被覆盖率空间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2)写出呼伦贝尔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并提出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3分)

(3)试分析“煤从空中走”这种做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产生的影响,并说明“煤―电―用”一体化战略的意义。(5分)

正确答案

(1)覆盖率自东向西递减 原因:离海域越远,降水越少;

107°E附近覆盖率突增 原因:该地位于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植被覆盖率增加。

125°E附近覆盖率突减 原因:该地位于农牧交错带,不合理开垦造成土地沙漠化;(6分)

(2)畜牧业  合理放牧制定合理的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合理利用水资源。(3分) 

(3)利: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减轻运输压力,减少损耗,节约运输成本。(2分)

弊:加重当地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

意义: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谈)。(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例可知,自东向西离海域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沙漠面积增大,所以植被覆盖率自东向西递减。107°E附近位于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植被覆盖率突然增加。125°E附近位于农牧交错带,不合理开垦造成土地沙漠化,所以覆盖率突减。

(2)呼伦贝尔是草原区,主要农业类型是畜牧业。 该地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是合理放牧,制定合理的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合理利用水资源。

(3)根据材料可知,“煤―电―用”一体化战略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由输煤改为输电,减轻运输压力,减少损耗,节约运输成本。不利之处是用煤发电,改输煤为输电,会加重当地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

“煤―电―用”一体化战略意义是,从经济角度看,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从生态环境方面看,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收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安第斯山某段的植被垂直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与图示安第斯山地段距离最近的地形可能是(     )

(2)垂直带谱包括起始带   基带(山地下部第一个自然带)、林线(森林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温线相吻合)、雪线(永久积雪冰川的下界)、顶带(山地垂直自然带中最高的自然带)。请分别说出图中安第斯山脉东坡的基带和顶带的名称,林线和雪线的高度,并计算山麓地带的气温。(10分)

(3)请分析图中安第斯山雪线东坡低、西坡高的原因。(10分)

(4)简述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B (2分)

(2)基带为热带雨林带,(2分)顶带为永久积雪和冰川带。(2分)

树线的高度为3 100米(2分),雪线的高度为4 800米。(2分)山麓地带的气温28.8℃(2分)(据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降低6℃计算得出)。

(3)东坡永久积雪和冰川带比西坡低,主要原因是东北信风,东南信风。(2分)从大西洋带来大量水汽。(2分)在山脉东侧迎风坡,(2分)形成大量降水。在西坡为背风坡,下沉气流降水少(2分)东坡降水多于西坡,使冰雪面积分布更广。(2分)

(4)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2分)气温和降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植物在山体上的分布发生垂直变化。(2分)

试题分析:

(1)图示安第斯山脉基带是热带雨林,巴西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离的较远,A错。亚马孙平原植被是热带雨林,所以离的最近,B对。墨西哥平原在北美洲,拉普拉塔平原是温带植被,C、D错。

(2)结合材料,读图可以判断出,基带为热带雨林带,顶带为永久积雪和冰川带。

树线的高度为3 100米 ,雪线的高度为4 800米。 雪线的下边界温度为0℃,据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降低6℃计算得出,山麓地带的气温28.8℃。

(3)读图可以看到,图示区基带是热带雨林,说明位于赤道附近地带,东面与亚马孙平原相接,所以东坡是山地迎风坡,受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影响,从大西洋带来大量水汽,降水多。西坡为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所以东坡永久积雪和冰川带比西坡低。东坡降水多于西坡,使冰雪面积分布更广。

(4)在高山地区植被的垂直变化是指植被随着海拔的变化而改变。因为海拔高度变化,气温和降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温度水分的变化,造成植物在山体上的分布发生垂直变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植被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类植被分布地区出产优质葡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植被带的南北更替体现了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分异规律。

(3)图中洋流对②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光热充足或夏季高温干燥

(2)从赤道向两极

(3)该洋流为寒流,对②地具有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海岸。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