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共1763题
连接自然带与相应的气候。
正确答案
A——②;B——①;C——④;D——③
下图是我国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其原因主要有哪些?(9分)。
(2)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8分)
(3)说说P大陆热带草原带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试分析其有利条件。 (10分)
(4)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9分)
正确答案
(1)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薄;污染小(合理酌情给分)(9分)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8分)
(3)大牧场放牧业 草场广阔;气候适宜;技术水平高;交通便利;地广人稀(10分)
(4)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4分)
意义:纬度跨度大,地表热量迥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与合作;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任答两点即可)(5分)
试题分析:
(1)考查大气透明度的影响因素,比如联想到日光城的知识,可以分析出大其透明度跟天气、地形、大其成分、大其厚度等等有关。仔细读图,要求通过对时间的分析,了解昆仑站所在的位置,南极地区的大气状况、季节等,南极大陆无常住人口,大气污染极少。所以答题从气候、大气厚度、人类影响三个方面回答。
(2)从图中轮廓和位置,可以判断P为澳大利亚,自然带变化既有南北方向,也有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上的植被的变化叫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东西方向的植被的变化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分别跟热量和水分有关系。
(3)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属于发达国家;联想到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所以澳大利亚应该发展大牧场放牧。分析大牧场发展条件,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气候、河流、交通、技术等等,尽量全面。大农业必须是地广人稀,高度机械化,高技术,气候适合牧草的生长,运输条件要好。
(4)地理位置主要回答: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纬度位置来讲,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北跨度较大,所以有不同的温度带,物种丰富;海陆位置是有较长的海岸线,利运输,利于开发海洋;靠近南极,成为中转补给基地;相对位置是与多国接壤,便于交流合作。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乙自然带的主要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带甲一乙一丙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 地域分异规律,它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_条件的影响。
(3)丙地处于我国西北地区,塑造该地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
(4)甲地冬季盛行_________风。
正确答案
(1)(温带)草原
(2)自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水分
(3)风力
(4)偏北(西北)
2007年11月1日,“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专家论坛”在昆明开幕。会上,云南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第三亚欧大陆桥”构想:即以深圳港为起点,昆明为枢纽,经缅、印等21个国家,最终抵达欧洲的荷兰鹿特丹,全长约15000千米,横贯亚欧大陆的 “第三亚欧大陆桥”。此陆运通道将比经东南沿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行程要短3000千米左右;时间更是将缩短一半以上。
至此,亚欧大陆上将有三条横贯东西、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大陆桥”。
根据以上资料并读三条亚欧大陆桥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11分)
(1)第一亚欧大陆桥在欧洲自东向西穿越的大地形区有 、 、 。(3分)
(2)第二亚欧大陆桥沿线的自然带更替规律是 ,导致该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2分)
(3)第三亚欧大陆桥从昆明至缅甸段在建设过程中将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1分)
(4)请简要评价第三亚欧大陆桥建设的优势区位因素。(3分)
(5)第三亚欧大陆桥建成之后,将对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产生哪些有利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东欧平原 波德平原 西欧平原 (3分)
(2)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2分)
(3)地形、地质环境复杂(1分)
(4)沿线自然条件较好;运输距离、时间短,效益高;连接的国家数量多;沿线地区资源丰富;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3分)
(5)增加面向印度洋、大西洋的出海通道;促进与东盟、欧佩克、欧盟等沿线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的联系。(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需要熟知欧洲地形分布,第一亚欧大陆桥在欧洲自东向西穿越的大地形区有西欧平原、中欧平原、东欧平原。
(2)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西向延伸,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沿海降水丰富,内陆降水少,因水分不同,体现干湿度地域分异。
(3)昆明至缅甸,位于我国西南及东南亚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多山地,且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
(4)联系铁路建设区位因素分析,从经济发展、资源、交通联系、地区间的联系分析;加强各国之间联系,客货量大,便于资源开采等。
(5)西南地区交通不便,对外联系少,制约经济发展,第三亚欧大陆桥建成之后,增加面向印度洋、大西洋的出海通道;促进与东盟、欧佩克、欧盟等沿线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的联系。
(28分)海南省根据“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发展战略,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的发展蓝图,强化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海南省经济发展战略分区图
材料二:洋浦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西北部的洋浦港附近,毗邻北部湾,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是中东、非洲油气进入中国的第一节点。下图为洋浦经济开发区经济指标“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和2010年占全省比重。
(1)近年来,海南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 特色现代农业,提升发展以 为龙头的服务业。(4分)
(2)中部生态经济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由于岛内大面积种植橡胶树、桉树等人工林,使得该植被的面积减少了近20%,所以该区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4分)
(3)根据材料二,“十一五”期间洋浦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分析其应该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及原因。(10分)
(4)分析琼北综合经济区在全省经济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优势。(10分)
正确答案
(1)热带;旅游业(4分)
(2)热带(季)雨林;扶持保护、适度开发(4分)
(3)主要特征:增长速度快,工业产值和进出口总值占全省的比重高(2分)
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石油化工(油气储备)(2分);原因: ①有天然良港洋浦港;②位于我国石油进口线路的节点;③邻近北部湾,油气资源丰富。(每点2分,共6分)
(4)功能定位:全省的行政服务中心;港口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装备制造业中心(4分,答其中两点即可)
优势:①琼北综合经济区的海口市为省会城市;②琼北综合经济区为进出岛综合交通运输枢纽;③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密集;④原有工业基础好(6分,③④答其中之一即可)
试题分析:
(1)因海南省位于热带地区,而我国热带面积较小,是农业发展的特色。
(2)海南的中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其典型植被是热带季雨林;因植被减少,所以要保护和开发同时进行。
(3)从洋浦经济开发区经济指标“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析,其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增长速度快,工业产值和进出口总值占全省的比重高。从材料分析,洋浦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西北部的洋浦港附近,海运便利;毗邻北部湾,油气资源丰富;又因位于我国石油进口线路的节点,所以该经济区适合优先发展主导产业是石油化工。
(4)琼北综合经济区临近海南省的省府中心,应定位为全省的行政服务中心;临近海洋,有优良港口,交通便利,应定位为港口物流中心;环境优美,建有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际机场,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密集,工业基础好,所以应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装备制造业中心。
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山脉位于__________板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及理由 。(3分)
(2)简要说明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的形成原因。(2分)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该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_性。(2分)
(4)图中森林类型为_______________;实地考察发现图③中山脉西坡雪线比东坡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正确答案
(10分)
(1)美洲板块 ;升高;位于两大板块的挤压碰撞处。(3分)
(2)隆起的山脉(安第斯山)阻挡西风进入,降水少;东岸为离岸风。(2分)
(3)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整体性(2分)
(4)温带落叶阔叶林;(1分)西坡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分)
试题分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山脉的隆起是该地区自然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该山脉为安第斯山脉,它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碰撞而成。
第(2)题,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是因为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使该地降水少。
第(3)题,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形成的。区域从Ⅰ至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是由于地形的隆起造成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西坡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导致西坡雪线比东坡低,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南美洲地形图及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安第斯山脉的成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雪线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读“某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自然带的名称:D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B自然带,西部形成A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B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形影响,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A自然带的形成: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带。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
(1)图中由A B C D的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其中B代表的陆地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由F G H的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分异规律在________纬度表现得比较明显。
正确答案
(1 )纬度地带性 ;热量;热带草原带 .
(2 )经度地带性;中
图说地理。解读图中信息,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关于该区域自然带,四位同学作了如下的判读:
甲同学:自然带A没有横贯大陆的原因是东部地势高。
乙同学:自然带B被誉为动物乐园。
丙同学:自然带D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丁同学:造成自然带A—B—C—D分布差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2)自然带C 处受低气压带控制,气候极其干旱。
(3)自然带B、D两处的气候形成都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
正确答案
(1)甲√;乙√;丙×;丁×;(2)×;(3)√
试题分析:
(1)
甲同学:自然带A为热带雨林带,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导致该地带自然带为热带草原,体现了自然带的非地带性。正确。
乙同学:自然带B为热带草原带,有明显的干、湿季,动物种类较多,被誉为动物乐园。正确。
丙同学:自然带D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带,错误。
丁同学:自然带A—B—C—D分布差异体现的是南北方向上的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域分异,形成差异的基础是热量。错误。
(2)自然带C为热带荒漠带,常年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气候极其干旱。错误。
(3)自然带B为热带草原带,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交替控制形成;自然带D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读我国西部地区雪线高度分布图(图24)及甲地区地理现象图(图25 ),回答下列问题。(10分)
59.图24中沿AC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其原因是 。
60.根据图25判断甲地区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 (高、低);该地区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 规律。
61.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甲地区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62.简析图24中①所在地形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条件。
优越气候条件 。
限制性自然条件 。
63.图24中②流域内发展农业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主要防治措施有 。
正确答案
59.沿A到C逐渐升高(由南向北降低)
原因:纬度向北(C到A)增高(夏季气温随纬度的增高递减,降水量向北递减。)
60.高 垂直地带性规律
61. A
62. 优越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限制性条件:热量不足
63.土地荒漠化 、沙化
防治措施: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禁止过渡樵采;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建设绿洲草场等。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