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共1763题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三 上述两个材料中,④地位于世界著名海洋公园麦夸里群岛,该群岛是从海洋深处逐渐升出海平面形成的,为火山岛,平均海拔约240米。下图为麦夸里群岛典型景观照片。
(1)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从而体现出整体性的特征。根据材料一、二,举一例说明材料一左图中两大岛屿整体性的突出表现,并说出形成该整体性的主导因素。(4分)
(2)比较①、③两地气候特征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
(3)相对于②地所在岛屿河流,麦夸里群岛河流发育程度(高或低),请分析最主要的两个原因。(6分)
(4)材料一左图中最大岛屿东、西部河流特征差异显著。相对于P河上游,Q河上游河流向下和向源头侵蚀能力,请分析原因。(6分)
正确答案
(26分)
(1)突出表现:温带气候(2分) 主导因素:中纬度地区(2分)
或突出表现:山地为主,平原狭小<或地形陡峭>(2分) 主导因素:处于板块消亡边界<相撞地带>)(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必须是区域突出的整体性表现,主导因素必须与表现对应,否则不给分)
(2)气温:①地年均气温高于③地(2分),原因:①地纬度低于③地(2分)
降水:①地年降水量小于③地(2分),①地降水冬季比例更大大(或①地降水季节变化大于③地或③地降水季节分配更均匀)(2分)(“降水”差异表现,任意答对1点得2分,最多得2分) 原因:①地夏季、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交替控制(2分);③地位于终年受西风影响的山地的迎风坡(2分)
(3)低(2分) 面积小(2分),海拔低(2分)
(4)更强(2分) 河流落差更大,流速更快(2分);流域内降水更丰富,流量更大(2分),能量更集中
试题分析:
(1)自然环境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等五大要素.两大岛屿的整体性的突出表现可以选择其中之一来论述;由于两大岛屿位于36°S--48°S之间,属于温带气候,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为纬度因素,所以主导因素为该两大岛屿位于中纬度地区;或者根据地形图判断,该两大岛屿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上,所以可以判断出两大岛屿的地形特征是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其成因为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一般多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2)①、③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比较,可以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分析;其差异的成因可以从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来分析。
(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相对于②地所在岛屿,麦夸里群岛为火山岛且形成较晚,平均海拔约240米,面积较小,流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不是太明显,所以河流发育程度低。
(4)相对于P河流域,Q河流域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地形陡峻,所以河流落差更大,流速更快,水能丰富,上游河流下切侵蚀和和向源头侵蚀能力很强。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自然景观从①一②一③一④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 ______ ___ ;自然景观从③一⑤一⑥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_________。(2分)
(2)自然景观从①一②一③一④的变化是以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分)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体现了_______分异规律,这近似于______(A.①一②一⑨一④
B.③一⑤一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 __ 。(3分)
(4)自然景观从③一⑤一⑥依次呈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在__________(低、中、高)纬度表现较为明显。(2分)
(5)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1分)
正确答案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分)
(2)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2分)
(3) 垂直 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3分)
(4)距海远近不同,受海洋水汽影响程度不同 中(2分)
(5)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回答合理均可得分)(1分)
沿①一②一③一④方向自赤道向两极自然带递变,属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其根本原因在于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的分布差异;沿③一⑤一⑥方向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递变着,属于自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基础是水分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喜马拉雅山自山脚向山顶反映了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为高度变化气温随着有规律变化着。农业生产也是一种对植物资源培植、种植的过程,要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需求水热条件不同,可以类比到相应的自然带。
读“我国北方地区示意图”及珠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问题。(12分)
⑴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的自然带名称:A. ,B ,C 。
⑵A、B、C自然带的逐渐更替主要是由于 的变化引起的,
属于 地带分异。在 纬度表现最典型。
⑶珠峰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 (复杂或简单),南坡的基带为 ,
南坡的雪线较北坡 (高或低),原因是 。
⑷我国南北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地带分异,由于 的变化引起的。
正确答案
(1)森林 草原 荒漠
(2)水分 干湿度(经度)中
(3)复杂 常绿阔叶林带 低 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迎风坡),降水多
(4)纬度 热量
(1)从沿海到内陆由于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植被从森林—草原—荒漠。(2)从沿海到内陆由于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3)垂直地带性规律可知,山地的基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植被复杂。(4)南北方向的更替的规律是由赤道向二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纬度地带性规律。影响因素是热量。
读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述山地垂直自然带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喜马拉雅山地北坡没有森林植被分布的原因。(4分)(2)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自然带多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2分)海拔过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的生长。(2分)
(2)南坡纬度较低,且山体的相对高度较大。(6分)
试题分析:(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的递变是由于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了水热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北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其山麓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没有森林分布。(2)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自然带多主要从相对高度、纬度位置和水热条件等因素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知识,学生只要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并能结合山地的水热条件分布判断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的自然带差异。注意结合区域实际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探究式学习——野外考察。
济南市某中学的地理奥赛小组2012年利用暑假期间(6.22~7.1)进行了一次暑假野外考察(自天山北坡起始处到顶峰)。下面是他们进行地理野外观测的部分过程和结论,据此完成相关问题。
野外考察报告
考查题目:天山北坡的地理现象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通过野外考察,总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I考察准备:
选择野外观察路线和观察点、准备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天山垂直自然带图、请地理专家作科考指导。
附: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见图)。
(1)专家强调:“虽为夏季,此次考察请同学们莫忘带好防寒衣物”,请帮助解释理由。(3分)
II考察过程:
请对考察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小“活动”做出合理的解释。
(2)“活动1”:
当火车到达吐鲁番站后,老师买来了当地特产葡萄,提出:要想吃葡萄必须答对这个问题——吐鲁番葡萄为什么那么甜?(2分)
(3)“活动2”:
当考察队员到达针叶林带休息时,老师要求对照“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天山南坡有没有森林分布,原因是什么?(3分)
III研究结论:
(4)在撰写《考察报告》时,甲、乙两位同学对“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与他们在火车上看到的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这一现象的解释持不同的观点。甲同学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同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完全相同;而乙同学则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不相同。
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正确答案
(1)上山前要考虑温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北坡起始处与顶峰的气温相差约19.5(19~20)度。准备相应行装。(只答考虑温差得2分,算出数字得3分)
(2)该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糖分的积累(2分)
(3)南坡没有(1分)。原因是:(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北坡降水丰富),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不丰富。(2分)
(4)乙同学的观点正确(1分)。因为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成因是: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3分)
试题分析:
(1)“虽为夏季,此次考察请同学们莫忘带好防寒衣物”,原因是上山前要考虑温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北坡起始处与顶峰的气温相差约19.5(19~20)度。准备相应行装。
(2)吐鲁番葡萄甜的原因是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3)天山南坡有没有森林分布,原因是(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北坡降水丰富),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不丰富。
(4)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所以乙同学的观点正确。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天山的气候变化、吐鲁番葡萄甜的原因、南坡没有森林的原因、自然带的地域分异。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入围事件一:鄱阳湖“干渴”成蓼子花海 11月4日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与历史同期相比,鄱阳湖水面偏小32%。蓼子草花迅速进入盛花期,出现百年不遇的花海奇观
入围事件二:暴雨致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出现1999年以来最大洪涝灾害
材料二
图1 2013年8月全国高温区预报图
图2鄱阳湖区域图
(1)对比图1中甲、乙两地形成高温天气的原因。(6分)
(2)分析冬季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的原因(8分)
(3)专家认为,鄱阳湖的干旱和东北的洪涝与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减少有关。试从积雪冰川的减少与地温、气温、季风环流的联系角度,分析其中的原理(8分)
正确答案
(1)甲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2分)沙漠广布,吸热快,气温高,(2分),乙地受副高影响,多晴天。
(2)气候适宜,鄱阳湖地区冬季湖面及其湿地不封冻,利于冬候鸟觅食;
食物丰足:鄱阳湖及其湖汊各类淡水鱼类、虾蟹极为丰足;
水质适合:鄱阳湖水质好、空气新鲜,特别适合冬候鸟的生息;
位置适中:鄱阳会地处南北的中心地段,便于冬候鸟向南或向北迁徙;
人为保护:江西省及沿湖政府、当地群众保护意识强烈,冬候鸟很少受到干扰
(3) 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减少,地面的反射率会减少,地面增温,(2分)导致气温升高,(2分)
增强了夏季海陆温差,导致东南季风偏强,(2分)
雨带推进偏快,导致北方的降水偏多,南方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天气。(2分)
(地温、气温、季风和南热北水4个方面,合计8分)
试题分析:
(1)本题首先要进行地理位置的定位,然后再根据该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具体分析。甲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地形相对封闭,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另外该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广布,吸热多,降水少;乙地区的分析相对简单,8月份,副热带高压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流下沉,降水少,气温高。
(2)本题可以从自然和人文条件进行分析。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湖面不会冻结,湿地广阔,食物充足,同时属于南北方过渡地带,对于南北迁徙的候鸟来说距离适中,为候鸟觅食、栖息提供了天然的优越的场所。从人文角度分析,当地人口素质较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强。
(3)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减少,相应的会带来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联动反应。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减少,会直接导致地面的反射率会减少,地面增温,气温升高;气温的升高会带来温差的变大,季风势力增强,那么东南季风强势推进,加快雨带的推移,减少雨带在南方的停留时间,加剧南方的高温,而北方的降水则会相对增加。
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30分)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10分)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
(2)图内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______,其形成雨季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
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4分)
(4)没有标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正确答案
(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⑥ 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3)②④ ④⑤
(4)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5)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
(1)根据图示: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图中⑥表示的自然带只要亚洲有;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形成雨季。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②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④⑤,成因为海陆热力差异。
(4)没有标出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随着距离海洋远近的变化,水分发生变化,植被由草原,变为草原荒漠,过渡为荒漠,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5)该图自然带的分布主要考虑了纬度因素,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没有综合考虑。
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坡(南或北)D表示________坡(南或北)。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述其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北 南
(2)D坡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
B坡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山体所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根据B坡自然带向下倾斜,判断为背阳坡,由于位于我国,故为北坡;D坡自然带向上倾斜,判断为向阳坡,故为南坡。结合图示D坡由于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大,且纬度低,故自然带多。结合甲山脉所在的纬度位置和自然带的分布判断该山脉为天山;故B坡为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为背阳坡,气温较低,故雪线较低。甲山所处纬度高,则温度低,故相同的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由于甲山脉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且A坡为背风坡,故降水少,故没有高山森林带的分布。
图19为亚欧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模式,读图完成下列要求。(5分)
小题1:根据植物的群落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 )条件和( )条件的制约。
小题2: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 B
小题3:B地区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
正确答案
小题1:热量 水分
小题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小题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试题分析:
小题1: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根据植物的群落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制约。
小题2:根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图中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小题3:B地区季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点评: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由于自然植被能较明显的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读图。图中河流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A、B.C分别为不同河段上的三个点,该点处横截面的剖面状况如图所示,读图后回答。(10分)
(1)该河流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在A河谷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流在B处成谷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流在C处沉积物较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l)自西北向东南(2分)
(2)在断层处,岩层破碎,容易侵蚀成谷地(2分)
(3)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河流下切侵蚀成谷地(2分)
(4)下游地区水流平缓,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土层深厚(2分)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1)根据河流从地势较高向地势低处流,判断河流流向。(2)根据A、B、C三处横截面的剖面状况分析,A处地处断层易受河流侵蚀形成“V”型谷;(3)B处位于背斜顶部易受河流侵蚀形成谷地;(4)C处地处河流下游水流平缓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