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8分)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         地带分异规律,以         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____________的变化。(选择下面的字母)

A:②→③→④   B:③→⑤→⑥

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 ⑥为温带荒漠带,产生的原因是        

(选择下面的字母)

A: 太阳辐射      B:地势高低      C:距海远近

(4)自然带③分布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气候区。

正确答案

(8分)

(1)纬度 热量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3分)

(2)A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的变化(2分)

(3)C (1分)

(4)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在新疆,天山牧场为垂直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牧民们转场时,带着帐篷和生活用品长途跋涉,沿着世世代代踩踏出来的牧道,将牲畜赶往不同海拔的牧场,逐水草而居。

材料二:天山自然带示意图

 

材料三: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4分)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全,试分析其原因。(6分)

(3)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表示四季牧场,属于春季牧场是哪一处?近年来很多牧民在山麓地带定居放牧,与之比较,山地转场放牧的优缺点是什么?(8分)

正确答案

(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4分)。

(2)天山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为草场提供丰富水源,草场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水热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而有差异,种类繁多。(6分)

(3)乙。优点:在不同季节均可获得较充足的牧草;有利于减轻草场资源的压力(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缺点:牧道崎岖;易受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影响;羊群与牧民生活用品转移量大,转场不便。(8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天山北坡自然带丰富,种类多,北坡有云杉带,南坡没有;但是同一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南坡高于北坡,且南坡雪线高于北坡。

(2)天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山地面积大,草场分布区域较广;由于海拔高,山顶有终年积雪,可以草场生长提高丰富的水资源;海拔高,垂直差异大,牧草种类因地区和季节不同而不同。

(3)春季气温比冬天高,夏天低,故因在半山腰草场放牧,故为乙处。不同季节,对应的不同海拔高度的草场,转场放牧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季节的草场,草资源充足,有鲤利于保护环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回答(9分)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的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是以_____________因素为基础的。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特征在__________地区表现的特别明显。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成因是     。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2)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中纬度

(3)温带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温带草原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判断,A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部,为温带草原带;C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荒漠带。(2)图示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随水分条件的递减而发生变化,属于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世界的海陆分布在中纬度差异最大,故中纬度干湿度地带性表现最明显。(3)图示A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属于东亚季风环流,故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为温带草原带,故典型植被为温带草原。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强,学生需要掌握我国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并结合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判断。注意区域定位和掌握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这是一片世人关注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由图中资料,分析推断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3分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3分

(3)请你根据统一变化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5分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小题1:根据野象分布地区的变化,商周时期,野象生活在黄河流域,反映当地气候温暖湿润;而现代野象生活的区域南移,反映北方气候变干变冷,反映了气候的变化。

小题2: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因素分析。

小题3:该地区的水土流失从而影响了气候、土壤、水文、地貌和植被等因素的变化,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沙棘为温带植物,野生的蒙古沙棘亚种主要分布在中、俄、哈、蒙交界处的阿尔泰山及其临近地区,该区域属于寒温带森林草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00 mm,平均气温2 ℃,大于或等于10 ℃积温1 500~3 000℃,无霜期100天。我国的良种沙棘主要是从蒙古沙棘亚种中选育得来的果实较大的类型。

材料二 根据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把沙棘种植划分为6个一级区,它们是:Ⅰ——半湿润平原与高原区;Ⅱ——半湿润丘陵沟壑区;Ⅲ——半干旱风沙草原区;Ⅳ——干旱丘陵沟壑区;Ⅴ——半干旱丘陵沟壑区;Ⅵ——干旱风沙区。不同分区,沙棘种植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水热条件配合较好的地区以加工利用经济沙棘林为主要目的,工矿区以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的矿区复垦沙棘生态林为目的,干旱地区以沙棘良种选育和种苗繁殖为主要目的。

(1)根据材料一阐述上图所示地区种植沙棘的原因。(10分)

(2)结合以上材料,说明Ⅵ区A地沙棘林种植的发展方向并简述理由。(12分)

(3)分析延安适合修筑窑洞的自然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降水量适宜(或者该区域是我国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温度适宜。

(2)沙棘良种选育和种苗繁殖。本区水土流失轻微,较干旱,但可利用黄河水灌溉,开展沙棘良种选育和种苗繁殖。

(3)地处高原(或山区);黄土土层深厚;降水较少。

(1)该地主要地形区为黄土高原,地处暖温带,400 mm等降水量线经过该地区,符合材料中所给的沙棘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2)A西部有一条南北走向山脉,为贺兰山,A地位于宁夏平原。根据材料可知:A地位于干旱风沙区,而干旱地区以沙棘良种选育和种苗繁殖为主要目的。且宁夏平原可引黄河水进行灌溉,为沙棘良种选育和种苗繁殖提供水源。

(3)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古老民居形式,该题主要描述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地理小组以“案例法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课题展开地理探究活动。下面是该小组整理的部分资料及课题。假如你是参与者,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导致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如图为自然带谱与热量、水分关系图。

材料二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自然带类型及其分布有着明显差异。如图为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图。

(1)材料一中,假设从亚欧大陆中纬度的西部向中部考察,则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体现了自然带从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主要受      条件影响较大。这种分异规律在   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2)材料二中,珠穆朗玛峰北坡的雪线比南坡    (高或低),主要原因是                                                。 

(3)珠穆朗玛峰南北坡自然带差异大,南坡山麓到山顶      地域差异显著;这种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的纬度、       密切相关。

正确答案

(1)沿海到内陆  水分  中   (3分)

(2)高 北坡是背风坡,降水比南坡少(或南坡是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

(3)垂直  高度或海拔

试题分析:

第(1)题,从亚欧大陆中纬度的西部向中部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体现了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这种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第(2)题,珠穆朗玛峰北坡的雪线比南坡高,主要原因是北坡是背风坡,降水比南坡少(或南坡是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 

第(3)题,珠穆朗玛峰南北坡自然带差异大,南坡山麓到山顶垂直地域差异显著;这种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的纬度、海拔高度密切相关。

点评:本题难度居中,属于课本活动题目的考查。珠峰南、北两坡的自然带复杂程度不同,

珠峰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喜马拉雅山位于低、中纬度之间,呈近似东—西走向,因此珠峰南、北两坡的地理要素出现了很大差异:

第一、南、北两坡的热量多少不同。南坡纬度偏低,从温度带上来说是亚热带、热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多。而北坡偏高,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偏少一些。

第二、南、北两坡的地形、地势不同,高差有很大差别,气温差别也很大。南坡由低山、丘陵组成,起伏和缓,坡度变化较小,气温变化幅度沿坡面较小;北坡主要由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组成,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为4000m,面积广大,受地形、地势影响,北坡气温比南坡气温沿坡面变化快,导致南、北两坡的气温有很大差别,南坡比北坡高一些,且南坡的气温变化比北坡更为复杂。

第三、南、北两坡的降水量有很大差别。珠峰南、北两坡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海洋气流对其影响程度不同,降水量的多少不同。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可知;南坡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mm以上,而北坡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mm左右(只有青藏高原的东部和东南边缘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上),南坡的年降水量远多于北坡。

由以上可以看出:珠峰南、北两坡的水、热状况出现了差异,导致了南、北两坡气候出现了差异,且南、北两坡的气候类别及复杂程度也不相同。植被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而气候是决定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珠峰南、北两坡的自然带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且南坡的自然带类型及分布比北坡复杂得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亚洲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A到C反映了陆地自然带的什么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2)C、D、E字母依次表示的自然带是什么?这种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在什么纬度带表现最为明显?(4分)

(3)B和A纬度位置相近,但自然带明显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分)

正确答案

⑴ 纬度地带性规律或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分);热量(2分)

⑵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3分);中纬度(1分)  

⑶ 地形(海拔高度或青藏高原或非地带性因素)(2分)(答出一个即可得分)

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

(1)从A到C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变化,故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主要是由于热量条件在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异导致的。

(2)结合C、D、E在我国北方的位置判断:C位于东北地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位于内蒙古东部,为温带草原带;E位于西北内陆,为温带荒漠带;这种自然带的更替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呈东西方向变化,由于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延伸最宽,故在中纬度分异最明显。

(3)B处为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故自然带的垂直自然带明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中的三幅小图为某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上、中、下游三个不同河段处的河床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内容 (16分)。

(1)A、B、C三处河床剖面图位于上游的是___    ;位于下游的是___      ;若在该河干流建一水电站,位置比较合理的坝址应选在____       处。(6分)。

(2)该河位于___     半球,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 分析该地森林过度采伐产生的环境问题。(6分)

正确答案

(1)A  B  C

(2)北 河流的南岸(右岸)侵蚀较深,北岸(左岸)以堆积为主,地转偏向力向右偏

(3)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加;洪涝灾害频度和强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试题分析:

第(1)题,河流在上中游一般以流水侵蚀为主尤其上游地区流水侵蚀力更强,地貌上多形成V型河谷;而在下游多以流水沉积为主,地貌上多表现为河道较宽、且河床较浅;据此可判断上中下游。建坝要考虑地基、水能多少。C处为背斜构造,无断层出现,则地基较坚固;同时处在河流的中游地带,一般地势落差较大,且水量较丰富,是理想的建坝位置。A处断层构造地质不稳,不适宜建坝。

第(2)题,图中B河段南岸较陡,题中信息提示该河自西向东流,说明河流侵蚀右岸,是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影响的结果。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所以该河位于北半球。

第(3)题,河流上游一般地势较陡峭,森林主要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若森林被破坏,一般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河流含沙量增加;同时涵养水源功能下降,会使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而河流含沙量增大会淤积河床,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会使洪峰更高,这样必然增加洪涝机率和损失程度。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试题综合性强,考查知识点较为全面,思维量大,这也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乙两图分别为沿20°E经线和42°N纬线的地形剖面及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甲图所示各自然带是沿     方向更替的,这种现象体现了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自然带地域分异在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3分)

⑵乙图中自然带由A→B→C是沿          方向更替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          ;这种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在            (低、中、高纬)地区表现最为明显。(4分)

⑶乙图中D处所示各自然带体现了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自然带的地域分异是随           更替的,其主导因素是        。(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经线(或南北)(1分) 从赤道向两极的(或纬度地带性)(1分) 热量(1分)

小题2:纬线(或东西)(1分) 从沿海到内陆的(或经度地带性)(1分)  

水分(1分)  中纬度(1分)

小题3:垂直地带性(或垂直)(1分) 海拔高度(1分)  水热(海拔高度)(1分)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甲图的纬度差异判断,自然景观呈南北变化,判断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沿南北方向变化,由于热量条件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而形成。

小题2:图示乙由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和荒漠的变化,属于干湿度地带性,由于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而形成,由于中纬度海陆分布差异最明显,故该地域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分布最明显。

小题3:图示D处自然带从山麓向山顶的递变,属于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的水热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掌握世界自然景观有规律变化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可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分析,属于常规考点,难度不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回答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10分)

正确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①地为热带雨林景观,虽然不是位于赤道附近,但是由于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大,受巴西暖流的影响,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②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垂直地带性明显,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气候类型分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