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能的输送
- 共328题
学校有一台应急备用发电机,内阻为r=1 Ω,升压变压器匝数比为1∶4,降压变压器的匝数比为4∶1,输电线的总电阻为R=4 Ω,全校22个教室,每个教室用“220 V 40 W”的灯6盏,要求所有灯都正常发光,则:
(1)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多大?
(2)发电机的电动势多大?
(3)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多大?
正确答案
解:输电示意图如图所示
(1)所有灯都正常工作的总功率为22×6×40 W=5280 W
用电器总电流为I2′ =A=24 A
输电线上的电流I1′=IR=I2==6 A
降压变压器上U2= 4U2′=880 V
输电线上的电压损失为UR=IRR=24 V
因此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为U1′=UR+U2=904 V
输入电压为U1=U1′/4=326 V
输入电流为I1=4I1′=24 A
所以发电机输出功率为P出=U1I1=5424 W
(2)发电机的电动势E=U1+I1r=250 V
(3)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PR=IR2R=144 W
某小型水电站输送功率为20KW,输电线路总电阻为6欧姆.
(1)若采用380V电压输电,求输电线的损耗功率.
(2)若改用5KV的高压输电,用户端利用n1:n2=22:1的变压器降压,求用户得到的电压.
正确答案
(1)根据P=UI得,输电线上的电流为:I==
A=52.6A,
则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为:P损=I2R=52.62×6W=16600W.
(2)输电线上的电流为:I′==
A=4A,
则输电线上的电压损失为:△U=IR=4×6V=24V,
降压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为:U1=U-△U=5000-24V=4976V,
则用户得到的电压为:U2=×4976V=226V.
答:(1)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为16600W;
(2)用户得到的电压为226V.
如图所示,一小型发电站通过升压、降压变压器把电能输送给用户,已知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为P=500kW,输出电压为U1=500V,升压变压器B1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n1:n2=1:5,两变压器间输电导线的总电阻为R=1.5Ω.降压变压器B2的输出电压为U4=220V,不计变压器的损耗.求:(1)输电导线上损失的功率P';(2)降压变压器B2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3:n4.
正确答案
(1)升压变压器原线圈的电流为I1,副线圈的电流为I2
则:I1==1000A I2=
=200A
P损=I22r=60Kw
(2)降压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为:U3=U2-I2r=2200V
n3:n4=U3:U4=10:1
故答案为:(1)输电导线上损失的功率P'=P损=I22r=60Kw
(2)降压变压器B2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3:n4=10:1
某小型水电站发电机输出的电功率为100kW,输出电压为250V。现准备向远处输电,所用输电线的总电阻为8Ω,要求输电时在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不超过输送电功率的5%,用户获得220V的电压,求应选用匝数比为多大的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理想变压器)?
正确答案
解:画出高压输电线路图如图所示
设升压变压器原线圈电流为I1,电压为U1,有U1=250 V,
升压变压器副线圈电流为I2,当输电线上损失功率为输送功率的5%时,有△P=I22r线=5%P
I2==
A=25A
因此升压变压器的匝数比
降压变压器副线圈中的电流为I4,用户得到的功率P'=P-△P=95%P
又P'=U4I4
所以
而降压变压器原线圈电流I3=I2=25 A
所以,降压变压器匝数比
某水电站,水流的高度差为h=5m,流量Q=2m3/s,若发电机的总效率为50%,输出电压为250V,输电线路总电阻R=30Ω,允许损失功率为发电机输出功率的6%,为使用户获得220v电压,则该输电线路所使用的理想升压、降压变压器的匝数比各是多少?能使多少盏“220v 100W”的电灯正常发光?
正确答案
解:设升压变压器匝数比为n1∶n2,原线圈电压为U1,副线圈电压为U2,电流为I2,输入功率P1,输出功率P2。降压变压器匝数比为n3∶n4,原线圈电压为U3,输入功率P3,输出功率P4,副线圈的电压为U4,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ΔP,电压损失为ΔU,电阻为R,水的流量为Q,发电机效率为η,水的密度为ρ,重力式能为E重由题知E重=ρQtgh
发电机的输入功率为P1=E重/t,P1=ρQgh ①
发电机的输出功率P2=ηP1 ② P2=50000w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ΔP=6% P2 ③ ΔP=3000w
ΔP=I22R ④ I2=10A
又因为P2=U2I2 ⑤ U2=5000v
ΔU=I2R ⑥ ΔU=U2-U3 ⑦
由⑥⑦式得U3=4700 v
所以n1∶n2=U1∶U2=1∶20,n3∶n4=U3∶U4=235∶11≈21∶1
P4=P3=P2-ΔP ⑧ P4=47000w
n=P4/100w=47000w/100w=470盏
某发电厂通过两条输电线向远处的用电设备供电。当发电厂输出的功率为P0时,额定电压为U的用电设备消耗的功率为P1。若发电厂用一台升压变压器T1先把电压升高,仍通过原来的输电线供电,达到用电设备所在地,再通过一台降压变压器T2把电压降到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供用电设备使用,如图所示,这样改动后,当发电厂输出的功率仍为P0,用电设备可获得的功率增加至P2。试求所用升压变压器T1的原线圈与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以及降压变压器T2的原线圈与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各为多少?
正确答案
解:当不用升降压变压器时,根据输电线上的损耗有P0-P1=(P1/U)2r ,得
当用升降压变压器后,设发电厂电流为I1,输电线上电流为I2,用户处的电流为I3,则有
I1=P0/U0=P1/U,I22r=P0-P2故,而I3=P2/U
故升压比,降压比
发电站通过升压变压器、输电导线和降压变压器把电能输送到用户,如果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都可视为理想变压器。
(1)画出上述输电全过程的线路图;
(2)若发电机的输出功率是100 kW,输出电压是250 V,升压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25,求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和输电导线中的电流;
(3)若输电导线中的电功率损失为输入功率的4%,求输电导线的总电阻和降压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
(4)计算降压变压器的输出功率。
正确答案
解:(1)
(2)对升压变压器,据公式,有
U2= ×250V=6250V
I2= A=16A
(3)因为P耗=I22R线,P耗=0.04P1
所以R线=Ω=15.6Ω
因为ΔU=U2-U3=I2R线
所以U3=U2-I2R线=(6250-16×15.6)V=6000V
(4)P4=P1-P耗=0.96P1=0.96×100000W=96kW
某小型发电站的发电机输出交流电压为500 V,输出电功率为50 kW,如果用电阻
为3
Ω的输电线向远处用户送电,这时用户获得的电压和电功率是多少?假如,要求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功率是输送功率的0.6%,则发电站要安装一个升压变压器,到达用户前再用降压变压器变为220 V供用户使用,不考虑变压器的能量损失,这两个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
数比各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用500 V电压送电时示意图如图所示
50 kW的电功率在输电线上的电流0=
A=100 A
用户获得电压1=0-0=(500-100×3) V=200 V
用户获得的功率1=01=2×104 W
改用高压输送时示意图如图所示,要求损=0.6%,即损=50×103×0.6% W=300 W
输电电流=A=10 A
发电站升压后输电电压=V=5000 V
升压变压器匝数比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10×3 V=30 V
降压变压器的输入电压2=-=(5000-30)V=4970 V
降压变压器的匝数比
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220V,输出功率为44KW,每条输电线电阻为0.2Ω,①求用户得到的电压和电功率各是多少?②如果发电站先用变压比为1:10的升压变压器将电压升高,经同样输电线路后,再经过10:1的降压变压器降压后供给用户,则用户得到的电压和电功率又各是多少?
正确答案
(1)根据P=UI得,I==
A=200A
则输电线上的电压损失U损=IR=200×0.2×2V=80V,
功率损失P损=I2R=40000×0.4W=16000W.
所以用户得到的电压U用户=U-U损=220-80V=140V,
用户得到的功率P用户=P-P损=44000-16000W=28000W.
(2)=
,得U1=2200V
=
,得I1=20A
则输电线上的电压损失U损′=I1R=20×0.2×2V=8V
功率损失P损′=I2R=400×0.4W=160W
所以降压变压器的输入电压U2=U1-U损′=2200-8V=2192V
降压变压器的输入功率P2=P-P损′=44000-160W=43840W
=
,
则用户得到的电压U用户′=219.2V
变压器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相等
所以用户得到的功率P用户′=P2=43840W.
发电站需向远距离负载供电,若发电机输出电压U1=230V,输出功率
P1=2.3×105W,负载额定电压U4=220V,输电线总电阻R0=1Ω要求输电线损失功率为1.0×104W求:
(1)输电线电流I2大小;
(2)升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
(3)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
正确答案
(1)由P损=R得:I2=
=
=100A
(2)升压变压器副线圈电压:U2==
=2300V
根据变压比公式,有:=
=
=
(3)降压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为:U3=U2-U损=U2-I2R0=2300-100×1=2200V
根据变压比公式,有:=
=
=
答:(1)输电线电流I2大小为100A;
(2)升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10;
(3)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10:1.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