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型和表现型
- 共1619题
100年以来,果蝇作为经典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备受重视。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一对长翅果蝇杂交,把卵均分成数份后分别放在恒温箱中孵化,结果后代有残翅的雌雄果蝇出现,则说明________是显性性状。如果用B/b表示,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长翅果蝇幼虫在常温25℃时发育为长翅,如果将孵化后4~7天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37℃下处理6~24小时,会得到一些残翅果蝇。这种现象说明果蝇长翅的发育受温度影响,温度是通过_________来影响果蝇长翅的发育。为进一步探索上述得到的残翅果蝇是温度影响的还是只受基因控制,请你设计实验来证实一下:
设计思路: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分析: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长翅 Bb、Bb
(2)影响酶的活性
设计思路:让这些残翅果蝇相互交配产卵,将卵在正常的温度(25℃)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子代果蝇翅的形成
结果预测及分析:①.若这些残翅果蝇的后代都是残翅果蝇,则残翅是基因控制的,基因犁为bb
②.若这些残翅果蝇的后代都是长翅果蝇,则残翅是温度影响的,基因型为BB
③.若这些残翅果蝇的后代既有残翅果蝇,也有长翅果蝇,则残翅是温度影响的,基因型是Bb(或者BB、Bb)
科研人员深入到很多年前进行核试验的地区进行调查,在一片生长较为旺盛的植物种群中发现了与野生植物有明显差异的三种变异植株甲、乙、丙。该物种为雌雄异株植物,在核试验以前,这三种变异类型的植株并不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种植株的变异最终来源于____,这种现象反映了这种变异的哪种特点?________。
(2)对比核试验前后,该物种是否发生了进化?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做了如下杂交实验:野生型(♀)×变异型丙(♂)→F1全为野生型;野生型(♂)×变异型丙(♀)→F1全为变异型丙。据此判断该变异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遗传规律?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4)调查发现该种群雌雄植株中都有变异型甲存在,已确定为核遗传的情况下,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试验,以判定该变异基因的显隐性,以及该基因所在的位置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注:野生型一般为纯合子)。
第一步:选取多株雄性变异型甲植株和雌性野生型植株进行杂交,得到种子;
第二步:播种收获的种子,统计子一代植株的情况,并进行分析。
①.若子一代个体中有变异型甲植株出现: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子一代个体中没有突变个体出现,则让子一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在子二代中: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有纯合的变异型植株甲、乙若干,假设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怎样判断这两种变异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简要地说明步骤及结果、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因突变 不定向性
(2)发生了进化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不遵循 由于正交和反交产生的后代性状总是与母本相同,属于细胞质遗传,不遵循遗传规律
(4)①.i.若子一代都为突变型或突变型多于(或等于)野生型,且突变型和野生型中雌雄个体均有,则变异基因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ii.若子一代中雄性个体都为野生型,雌性个体都为突变型,则变异基因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②.i.若子二代中只有雄性个体中出现突变型,则变异基因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ii.若子二代雌雄个体中均有突变型和野生型,则变异基因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5)两种类型的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F2,如果子二代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否则不符合
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______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_____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______的分开而分离。F1自交所得F2中有______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________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生产___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_____条染色体。
(4)让(2)中F1与(3)中F1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结构 生物进化
(2)同源染色体 9 2
(3)20 4 22
(4)3/16
已知水稻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4,先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选育抗病、有芒新品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诱导单倍体所用的花药,应取自基因型为________的植株。
(2)为获得上述植株,应采用基因型为_______和_______的两个亲本杂交。
(3)在培养过程中,单倍体有一部分能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该二倍体植株花粉表现为______(填“可育”或“不可育”),结实性为_______(填“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____。
(4)在培养过程中,一部分花药壁细胞能发育成植株,该植株的花粉表现为______(填“可育”或“不可育”),结实性为_____(填“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_。
(5)自然加倍植株和花药壁植株中,都存在抗病、有芒的表现型。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有芒新品种,本实验应选以上两种植株中的_____植株,因为自然加倍植株________,花药壁植株________。
(6)鉴别上述自然加倍植株与花药壁植株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RrBb
(2)RRbb rrBB
(3)可育 结实 24条
(4)可育 结实 24条
(5)自然加倍 基因型纯合 基因型杂合
(6)将植株分别自交,子代性状表现一致的是自然加倍植株,子代性状分离的是花药壁植株
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1)上图为两种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甲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为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
(2)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步骤: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Ⅲ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取材:用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制片:
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____________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
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____________。
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____________。
观察:
①.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几种不同特征的分裂中期细胞。若它们正常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__。
②.下图是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进入(A1和A2)的配对情况,若A1正常,A2发生的变异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aXbY aaXbXb 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伴X隐性遗传病
(2).(小鼠)睾丸
制片:①.解离固定液 ②.醋酸洋红染液 ③.压片
观察:①.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精原细胞 ②.染色体缺失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