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浙江农科院陈锦清教授发现了油菜产油机制:光合作用产生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一)并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高油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8%.

(1)你认为提高油产量的基本思路是______

(2)图二是控制PEPcase酶II合成的基因,其中a链是转录链,陈教授及助手诱导该基因的b链也能转录,从而转录出双链mRNA.试问:

①PEPcase酶II和PEPcase酶I的本质区别是______

②转录出的双链mRNA与图二基因的区别是______

③为什么该基因转录出双链mRNA就能提高油菜产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PEPcase酶I可催化PEP转化为油脂,要提高油产量可:提高酶I活性,抑制酶II活性.

(2)①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种类不同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图二是控制PEPcase酶II合成的基因,为双螺旋结构,其转录出双链mRNA与其的不同点:RNA上是核糖而无脱氧核糖,有尿嘧啶的而无胸腺嘧啶;

③酶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而双链RNA不能进行转录翻译,也就不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PEP细胞酶II的合成.减少了PEPcase酶II能催化PEP转化的蛋白质.从而提高油菜产量.

故答案为:(1)PEP更多地转变成油脂(提高酶I活性,抑制酶II活性);

(2)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RNA上是核糖而无脱氧核糖,有尿嘧啶的而无胸腺嘧啶;

③双链RNA不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PEP细胞酶II的合成.

解析

解:(1)PEPcase酶I可催化PEP转化为油脂,要提高油产量可:提高酶I活性,抑制酶II活性.

(2)①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种类不同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图二是控制PEPcase酶II合成的基因,为双螺旋结构,其转录出双链mRNA与其的不同点:RNA上是核糖而无脱氧核糖,有尿嘧啶的而无胸腺嘧啶;

③酶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而双链RNA不能进行转录翻译,也就不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PEP细胞酶II的合成.减少了PEPcase酶II能催化PEP转化的蛋白质.从而提高油菜产量.

故答案为:(1)PEP更多地转变成油脂(提高酶I活性,抑制酶II活性);

(2)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RNA上是核糖而无脱氧核糖,有尿嘧啶的而无胸腺嘧啶;

③双链RNA不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PEP细胞酶II的合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一种XY型性别决定的蛙类,其性别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当蝌蚪在20℃条件下发育,性别比例为1:1,若在30℃条件下,不管性染色体组成如何全部发育成雄蛙.某生物兴趣小组猜测:在某一温度下,可能会全部发育成雌蛙.为了研究这一猜想是否正确,它们进行了相关实验,将一定数目的蛙卵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五个,让蝌蚪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育.结果在某一温度下,有一组蝌蚪全部发育成了雌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______(能或不能)证明该生物兴趣小组的猜测是否正确?原因是______.假如想通过这组雌蛙来研究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你帮忙完成实验方案.

(2)实验步骤:

①让这五只雌蛙分别与______杂交.

②让孵化出的蝌蚪______

③并______产生后代的性别比例.

(3)预期结果及结论:

______后代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1:2,则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______,则他们的猜测不一定正确,应进一步实验.

正确答案

解:(1)每组五个蛙卵,数目较少,不能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不够科学.所以该实验不能证明该生物兴趣小组的猜测是否正确.

 (2)如果这5只雌蛙与温度无关,那么,5只雌蛙的染色体组成应全是XX,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XY)交配,后代雌蛙(XX):雄蛙(XY)═1:1;

     若与温度有关,至少有一只雌蛙的染色体组成是XY,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XY)交配,后代的染色体组成是XX:XY:YY═1:2:1,其中YY胚胎致死,所以在正常条件下发育,其性别比例是雌性(XX):雄性(XY)══1:2.所以实验设计及预测结果应是:

实验步骤:

①让这五只雌蛙分别与正常雄蛙杂交.

②让孵化出的蝌蚪在20℃条件下发育.

③分别统计每只雌蛙产生后代的性别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至少有一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1:2,则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若55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比例均约为1:1,则他们的猜测不一定正确,应进一步实验.

故答案应为:

(1)不能    后代的数量太少   (2)①在20℃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  ②在20℃条件下发育  ③分别统计每只雌蛙

(3)至少有一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   5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比例均约为1:1

解析

解:(1)每组五个蛙卵,数目较少,不能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不够科学.所以该实验不能证明该生物兴趣小组的猜测是否正确.

 (2)如果这5只雌蛙与温度无关,那么,5只雌蛙的染色体组成应全是XX,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XY)交配,后代雌蛙(XX):雄蛙(XY)═1:1;

     若与温度有关,至少有一只雌蛙的染色体组成是XY,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XY)交配,后代的染色体组成是XX:XY:YY═1:2:1,其中YY胚胎致死,所以在正常条件下发育,其性别比例是雌性(XX):雄性(XY)══1:2.所以实验设计及预测结果应是:

实验步骤:

①让这五只雌蛙分别与正常雄蛙杂交.

②让孵化出的蝌蚪在20℃条件下发育.

③分别统计每只雌蛙产生后代的性别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至少有一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1:2,则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若55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比例均约为1:1,则他们的猜测不一定正确,应进一步实验.

故答案应为:

(1)不能    后代的数量太少   (2)①在20℃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  ②在20℃条件下发育  ③分别统计每只雌蛙

(3)至少有一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   5只雌蛙(和正常雄蛙杂交)的后代比例均约为1:1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叫做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半乳糖在身体中形成半乳糖脂,是构成神经系统的重要原料,又和其它糖类一样,作为能量的来源.把半乳糖导入糖类的通常代谢途径中,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的衍生物(物质C).它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示意如下:

已知控制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的基因(设显性基因分别为A、B、C)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

(1)从半乳糖在人体内正常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有:①______;②______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结果与权威部门发布的不相符,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等.

(3)下表是一个患者家庭中某半乳糖血症患者及其父母与正常人体内三种酶的活性比较:(表中数值代表酶活性的大小,且数值越大酶活性越大)

①与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理由是______

②写出患者的正常父亲的基因型:______,若患者的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通过图中代谢图解分析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半乳糖)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可以是多对基因控制一种性状.

(2)该学习小组调查的人群数量太少,且有可能并非随机调查.

(3)由于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与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从图中数据可看出,此遗传病为数量性状的遗传,即酶活性的大小决定于显性基因的数量,显性纯合体中的某种酶的活性是杂合体中该酶活性的2倍,隐性纯合体则近似于零,故可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三个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CC(半乳糖血症患者)、AaBbCc(患者的正常父亲)、AaBbCC(患者的正常母亲),正常孩子的基因型A_B_C_,概率为××1=,故该夫妇再生一个半乳糖血症患者的概率为1-=

故答案为:(1)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半乳糖)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2)调查的群体小    取样不随机

(3)基因的自由组合    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4)AaBbCc   7/16

解析

解:(1)通过图中代谢图解分析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半乳糖)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可以是多对基因控制一种性状.

(2)该学习小组调查的人群数量太少,且有可能并非随机调查.

(3)由于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与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从图中数据可看出,此遗传病为数量性状的遗传,即酶活性的大小决定于显性基因的数量,显性纯合体中的某种酶的活性是杂合体中该酶活性的2倍,隐性纯合体则近似于零,故可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三个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CC(半乳糖血症患者)、AaBbCc(患者的正常父亲)、AaBbCC(患者的正常母亲),正常孩子的基因型A_B_C_,概率为××1=,故该夫妇再生一个半乳糖血症患者的概率为1-=

故答案为:(1)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半乳糖)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2)调查的群体小    取样不随机

(3)基因的自由组合    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4)AaBbCc   7/16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发水稻D11基因突变,选育出一种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将该矮秆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D11基因的作用如图所示.

请回答:

(1)BR与BR受体(D61基因控制合成)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仲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功能.

(2)EMS诱发D11基因发生______(显性/隐性)突变,从而______(促进/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水稻植株内BR含量______,导致产生矮秆性状.

(3)研究发现,EMS也会诱发D611基因发生突变使BR受体合成受阻.EMS的诱变作用表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特点.

(4)科研人员利用EMS又选育出若干株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乙).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其它情况不考虑).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则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基因发生______(显性/隐性)突变引起的.

②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矮秆植株,尚不能确定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请进一步完成下列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及结沦.

实验方案:______,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______,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

正确答案

解:(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说明正常相对于矮秆为显性性状,由此可见EMS诱发D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EMS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后会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使水稻植株内BR含量减少,进而产生矮秆性状.

(3)EMS会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也会诱发D611基因发生突变,可见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特.

(4)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是D6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形成的.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说明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进而形成BR,且BR的受体正常,这有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引起的.

②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矮秆植株,可能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也可能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来探究.若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其矮秆性状形成的原因是不能合成CYP724B1酶,导致BR不能形成所致,这可通过给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断,若植株全长为正常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

故答案为:

(1)信息交流(或信息传递)

(2)隐性   抑制    减少(或降低)

(3)随机性

(4)①隐性

②答案一: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    植株全长为正常植株

(或答案二:让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自交   后代植株全为矮秆

解析

解:(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说明正常相对于矮秆为显性性状,由此可见EMS诱发D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EMS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后会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使水稻植株内BR含量减少,进而产生矮秆性状.

(3)EMS会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也会诱发D611基因发生突变,可见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特.

(4)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是D6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形成的.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说明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进而形成BR,且BR的受体正常,这有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引起的.

②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矮秆植株,可能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也可能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来探究.若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其矮秆性状形成的原因是不能合成CYP724B1酶,导致BR不能形成所致,这可通过给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断,若植株全长为正常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

故答案为:

(1)信息交流(或信息传递)

(2)隐性   抑制    减少(或降低)

(3)随机性

(4)①隐性

②答案一: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    植株全长为正常植株

(或答案二:让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自交   后代植株全为矮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科学家对猕猴(2n=42)的代谢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缺乏酶1,喝酒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称为“白脸猕猴”;缺乏酶2,喝酒后乙醛积累刺激血管引起脸红,称为“红脸猕猴”;还有一种是号称“不醉猕猴”,原因是两种酶都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______,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与性别关系不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2)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______条染色体.

(3)“红脸猕猴”的基因型有______种,一对“红脸猕猴”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和“白脸猕猴”,若再生一个“不醉猕猴”雄性个体的概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与性别关系不大,判断的理由是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20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共22条染色体.

(3)据分析可知“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_B_,故共有AABB,AaBb,AaBB,AABb4种;一对“红脸猕猴”,基因型为A_B_,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A_bb和“白脸猕猴”aa_,故“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若再生一个“不醉猕猴”A_bb雄性个体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22

(3)4      

解析

解:(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与性别关系不大,判断的理由是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20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共22条染色体.

(3)据分析可知“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_B_,故共有AABB,AaBb,AaBB,AABb4种;一对“红脸猕猴”,基因型为A_B_,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A_bb和“白脸猕猴”aa_,故“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若再生一个“不醉猕猴”A_bb雄性个体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22

(3)4      

下一知识点 :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基因型和表现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