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理(或儒家思想)。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展现了一幕幕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又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画作《姑苏繁盛图》描绘了“……入姑苏郡城。其间……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图中人物摩肩接踵熙来攘往者多达12000余人;河中船帆如云,近400条;文化戏曲场景十余处,充分展示了清朝兴盛时期苏州高度文明的盛况。

(1)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如此繁华的经济状况为何没有促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2)材料二描述的场景发生在哪个世纪?与电力时代相比,这个时期西方的发明之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下表是某个家庭l970年的有关材料: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深受苏联影响。材料三中的票据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什么内容与弊端?为了解决材料中的问题,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前30年比后30年好。

(4)请就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中国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传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及其影响;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武器。

(2)18——19世纪。特点:一线工人的经验总结。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与织分离)。

(3)内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消费品短缺。努力: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创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第一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失误。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经济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了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政治方面: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重建和逐步完善。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清朝皇帝雍正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实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1) 材料一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世宗(雍正帝)的观点(2分)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3) 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是否有利于材料三中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王朝为落实雍正帝的这道谕旨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最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4) 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2分)

正确答案

(1)主张:农工商业同等重要;农工商皆本(任答一点都行)。

观点:重农抑商。(2分)

(2)特点: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形成区域化生产;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国内市场扩大,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江南地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等。(4分)

(3)不利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措施:官府对待商业采取了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清政府的抑商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从根本上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甩在工业文明潮流之后。(6分)

(4)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工商业;坚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协调发展。(2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试题分析:(1)题第一问,“农,虞,丁,荫”很重要,并引《周书》的话说:“农工商虞”不可或缺。体现了司马迁对农工商虞的重视,本题学生易错在不读材料,照搬重农抑商。第二问,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工贾皆其末”体现了本末思想。本题可以通过前后对照来印证。

(2)题 材料三中根据“著名的产棉区”、“专业户集中”、“花乡”、“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等信息概况。

(3)题,第一问联系所学知识解题。第二问中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时注意广度联系。

(4)材料中主要围绕农工商的关系,结合重农抑商的评价可解题。

点评:本题难点在古文的阅读理解,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难度适中,考查主干知识。还可以考查海禁政策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表中的历史

下图为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2000年,横坐标为年代,纵坐标为GDP总值)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

问题:

(1)如上图所示,A段表示了中国与西欧人均GDt,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均略有上升,请概述A段中国与西欧各自所处的时代及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段是中西欧GDP出现显著拐点的时期,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在这一时期人均GDP加速上升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时代:1l世纪的中国处于北宋时期;特征:多民族政权并立,以“重文轻武”为国策,文化、科技发达,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时代:1l世纪的西欧处于中世纪;封建制度基本确立,政治上二元体制,封建割据,经济上庄园林立,文化上深深打上基督教的烙印。

(2)主要原因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化浪潮席卷西欧,德国、法国等国现代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西欧经济迅速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的英国对华贸易

(单位:万英镑。表中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额)

——上述材料依据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及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材料四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税税率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的贸易政策及实行该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及原因,据此分析这一时期国际贸易政策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1843年前关税税率比较高,1843年后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原因: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或中英协定关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影响: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批手工业者、农民破产;外国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大量倾销到中国,使中国的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发展缓慢;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商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政策: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工厂,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更为有利;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相对落后的本国工业。

(3)特点:贸易保护,政府干预。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困扰;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消极影响:加剧了各国在海外市场的争夺,恶化了国际关系,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2: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3: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4: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6:“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王朝》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4、5、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6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请简要评价此思想。(4分)

正确答案

(1)现象:反映了在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 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现象: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政治上是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6分)

(3)重农抑商思想。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发展 起到了一定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但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 经济原因。(5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可知是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信息“永乐二年,禁民下海。”“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等,可以得出是指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由封建社会的 经济基础和封建统治的需要决定的。

(3)“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使民知本业为贵。”可知是指重农抑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点评:本单元主要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古代手工业经济的主要部门、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主要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形成原因、历史影响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5分)

材料三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工业比重图

(3)依据图l,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局限。(2分)与图l相比,图2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四 漫画《时代的标志》:Welcome to MOSCOW(莫斯科),据说莫斯科的麦当劳是全世界经营最好的分店。

(4) 材料四漫画体现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背景(2分)。

材料五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9.13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4分)(要求: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1)同意: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落后于世界。

或不同意:农耕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分)

(2)特点:以欧洲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分)

原因:经济发展,科技革命(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任三点 3分)

(3)局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或:重工业发展缓慢)(2分)

变化: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平衡。(或:重工业得到发展)(2分)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

(4)现象:经济全球化。(2分)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2分)

(5)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1分)

理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3分)

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1分)

理由:两极格局结束后,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3分)

第(1)问首先要亮明观点,同意或不同意,阐述理由时要注意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史论结合;第(2)问考察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及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从图片以可以看出,1869年、1919年轻重工业差距悬殊,比例严重失调;1952年、1957年重工业比重增大,轻重工业将近平衡。1952年、1957年重工业发展的原因可以从新中国的成立,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考虑;第(4)问从漫画内容麦当劳进入莫斯科(俄罗斯)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政治背景注意从两极格局结束等方面考虑;第(5)问谈认识时注意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阐明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珍妮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在英国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织品大量涌入中国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

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第二次工业革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第一次工业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