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历史上各国政府都重视经济政策的制定,以促进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我向你们,也像我自己发誓: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经济政策?制定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②材料二中的新政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它有什么特点?(4分)

③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4分)

正确答案

①政策:重农抑商。(2分)目的:维护封建统治。(2分)

②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2分)特点:国家干预经济。(2分)

③农民收入增加。(1分)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文字内容中可以解读出重农抑商的信息;封建统治者制定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从而巩固封建社会的统治。(2)结合所学可直接回答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发展。(3)从材料三表格信息中可以直接解读出1979年小岗生产队实行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增加快速增加。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近年来从多种史观的角度重新解读“罗斯福新政”成为最新颖的模式: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3)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广州的经济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过安州一处对外通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总量的3%左右。

①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材料二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旅居南洋归侨陈启源在广州地区南海简村创建继昌隆缫丝厂。这是我国第一家商办近代化胡器(外国机器)缫丝厂。

②依据材料二,指出此企业的性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此类企业产生的原因。(4分)

材料三  1979年,中央确定对两省(广东、福建)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③材料三中的“重大的决策”是什么?简要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4分)

正确答案

①“海禁”和“闭关锁国”。(2分)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2分)

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2分)

③创建经济特区;(2分)先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等。(2分,答出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一中的“十三行”信息可知清代实行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制订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保护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从而巩固封建社会的统治。(2)陈启源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典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结合所学可以直接归纳其产生的原因或背景是: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3)结合材料三中的时间特征“1979年”可以直接联想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决定在中国沿海地区先创办经济特区,首批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城市;结合所学可以回答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大体进程是:先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等。

点评: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历史上的对外开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放的前提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放;新时期的开放是在平等交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的开放;②开放的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适应外国殖民主义的需要而开放,反映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政策;新中国的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③开放的结果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有利于外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开放则有利于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出:“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他认为,19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中国的江南地区)与欧洲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英国)在发展水平上并没有大的差别,欧洲的现代性是偶然的结果,其关键性的促成因素是获得海外的资源和在利用地下能源方面取得了成就。下面是其对利用地下能源方面的一些论述:

中国煤矿业者面临的最大技术问题,特别是在西北,与他们在英格兰的同行面临的问题有根本的不同。英国的煤矿经常渗水,为了把水抽干就需要有一台大功率的水泵。中国煤矿中水的问题要少得多,相反,它们非常干燥,……专业技术对欧洲煤业的突破是至关重要的,……蒸汽机代表了一项更为重要的突破。……只有在采煤业中蒸汽机的优势才明显到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迅速推广,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业。

欧洲技术革新的浪潮当然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记住,地理位置和并列的偶然性在使英国的煤和蒸汽机成为工业化的前锋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分流”的相关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评分标准分三个等级:一等(10—8分),二等(7—3分),三等(2—0分),满分10分。

1.观点部分:观点明确、解读准确,2分;

2.论证部分:要求材料全面,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论证.6分;

3.结论部分:要求总结提升,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观点,2分。

附参考:

1.观点部分:

19世纪以前,欧洲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别不大;进入19世纪之时,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欧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注:①对该观点可以赞同、反对,或者综合考虑。②如果只回答出上述观点的一部分,酌情给1—2分)

2.论证部分:

赞同:

(1)19世纪以前的中国与欧洲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大。(可以参照以下要点)中、欧农耕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新航路开辟后中、欧经贸往来密切且相对平等;中、欧同处于手工生产阶段等;

(2)进入19世纪之时的中国与欧洲相比,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欧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可以参照以下要点)中国、欧洲不同的地理环境;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并拓展了市场;中、欧煤矿开采的不同环境以及欧洲蒸汽机的发明与推广等。

反对:

(1)19世纪以前的中国与欧洲的对比,用欧洲出现资本主义农业,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进行殖民扩张,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方面的史实,说明差别很大;

(2)进入19世纪之时的中国与欧洲的对比,用导致欧洲工业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殖民扩张导致市场扩大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完善、西方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中国仍停留在传统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史实,说明欧洲在现代化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综合考虑:

论证部分可以参考以上的两个方面,具体略。

3.结论部分:

回应前面的赞同、反对,或者综合考虑,从现代化得以展开的条件(或必然、或偶然、或其他)出发,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述,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评价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已学知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有材料可归纳出的观点是:19世纪以前,欧洲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别不大;进入19世纪之时,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欧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就此观点,考生即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联系19世纪以前、以后的内容分析归纳即可。但必须明确的是观点只能是赞同或者是反对,不可以同时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 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的出现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3分)

正确答案

(1)贾谊观点:主张重农抑商;背景:秦末以来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或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2分)司马光观点:农业、工商业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富的来源。

背景: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大发展。(2分)

(2)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协定关税的规定使得外国人在华贸易有特权;

②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2分)

影响:①削弱了关税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

②冲击了中国传统落后的经济结构,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3)意义:①突破传统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有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规范经济行为和市场秩序;

③有利于维护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

④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一点1分,任答三点给3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得出贾谊主张重农抑商;结合西汉时期的背景分析: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生产;依据材料中的“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可以看出其主张农业、工商业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富的来源。结合北宋时期的背景分析: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在关税方面,对洋人和国内商人截然不同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鸦片战争后,协定关税的规定使得外国人在华贸易有特权;②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第二小问可结合列强侵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关税的作用回答问题:①削弱了关税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②冲击了中国传统落后的经济结构,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材料中的经济立法表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可以促进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从立法的角度看,有利于规范经济行为和市场秩序,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开始的。那时,美国刚  刚获得独立。担负这次通商的是一艘原在海军服役的帆船,改装后被命名为“中国皇后”号,含有对中国皇室尊重之意。早期对华贸易使美国迅速积累了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帮助美国打破了英、法、西等国的封锁和半封锁。

——百度百科“中国皇后号”

(l)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中国开始贸易的特点有哪些?(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4分)

材料二 在大多数当代问题上,两国合作充分,它们缺少的是一个总体上的互动理念。冷战期间,共同的对手发挥了纽带作用。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避免美中冷战》

(2)材料二中所说中美两国“共同的对手”是谁?(2分)它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三 双方认为,21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关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中关联合声明》(2009年1月17日)

(3)中美两国面临哪些共同挑战?(2分)推动两国发展积极合作关系的原因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时间早、主动、尊重中国皇室等。(2分)美国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正在争取经济独立;中国处于“康乾盛世”,小农经济、天朝上国思想。(4分)

(2)苏联。(2分)由于都受到苏联的威胁,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由敌对走向缓和。(2分)

(3)恐怖主义的威胁、环境污染、资源问题等。(2分) 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增强;中美两国共同的利益需要。(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试题分析:(1)由题干可知答案都在材料中,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呢你。根据材料“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开始的:可知开始早;“中国皇后”号,含有对中国皇室尊重之意。可知对中国的尊重;使美国迅速积累了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帮助美国打破了英、法、西等国的封锁和半封锁。可知美国获益很大等。背景分析坚持从中美两个方面来分析,美国刚  刚获得独立。由“清乾隆四十九年”可知中国康乾盛世时期。

(2)由题干“冷战期间,共同的对手发挥了纽带作用。”可知“共同的对手”是苏联。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加上70年代中美改善关系的需要,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了。两国关系由敌对走向缓和。

(3)共同挑战包括恐怖主义的威胁、环境污染、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关于原因:由题干“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可知,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推动;由“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可知中美两国共同的利益需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60分)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三 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8分)分析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府的人身控制放松;朝廷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科举制度的推动。(8分)

(2)区别:晚明: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工商业等部门;英国:新兴的工商业阶级晋升贵族,担任国家官职;(8分)

影响: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促进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产生.(4分)

试题分析:(1)此问应该结合材料,类似的问题都要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分号、句号等。(2)此题是考查明代晚期的中国和英国的不同,也是要依据材料作答,注意在回答是不要摘抄原文。可先列一个提纲,进行比较。相同点主要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这个角度进行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清世宗(雍正)实录>

材料二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继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以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以利农。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 夫商为中国四民之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迭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所未知,六经之内所未讲;而外洋创此规模,实有可操之券,不能执中国崇本抑末之旧说以难之。

——薛福成《筹洋刍议》1879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的观点及其依据。(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发展经济的主张有何异同。(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较材料一,材料三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观点: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2分)

依据:人地矛盾日益严重(人口增长迅速);工商业的发展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对农业发展不利。(4分)

(2)同:都较为重视商业的发展。(2分)

异:材料二强调的是传统社会中农商均衡发展,互相促进;主张国家减轻赋税促进其发展。(2分)材料三认为商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要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2分)

(3)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影响;洋务运动的推动;列强侵略之下,救国的需要。(4分,任答2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字史料的形式考查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理解。第(1)问,注意理解材料的大致意思,结合材料中的“农为最贵”、“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归纳出雍正的观点即:重农抑商;依据也结合史料分析归纳即可,“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说明了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说明商业会使劳动力减少。第(2)问,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注意准确理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找出两则材料的异同点,材料二阐述了农商的均衡发展及减税,材料三阐述了商业的重要性等,由此归纳即可。第(3)问,变化原因的需要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可以从西方文明、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等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中三年(782)唐德宗颁制,“禁人酤酒,官司置店,收利以助军费”。……天圣七年(1029)修订的《天圣令》卷三十《杂令》第十条云:“诸州界内有出铜矿处官禾置场者,百姓不得私采。金、银、铅、锻、铁等亦如之。西北缘边无问公私,不得置铁冶。自余山川薮泽之利非禁者,公私共之。”自此,禁榷。收入在北宋前期财政中所占比重与两税已经相当,成为宋朝财政岁入的主要部分。……《宋史》云:“初,官既榷茶,民私蓄盗贩皆有禁,腊茶之禁又严于他茶,犯者其罪尤重,凡告捕私茶皆有赏。”景祐(1034—1038)中,叶清臣上疏曰:“山泽有产,天资惠民。自兵食不充,财臣兼利,草芽木叶,私不得专,一切官禁,人犯则刑,既夺其赀,又加之罪,黥流日报。”至南宋绍兴年间,有关盐茶专卖的律令和诏令多达八千七百多条,由此全国通行的“海行(宋代全国通行的法律称为‘海行法’)私盐法”与京西路茶盐法等地方特别法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了宋代的专卖法体系。

——戴建国《唐宋专卖法的实施与律令制的变化》

材料二 嘉道之际,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经世致用”学风蔚然再起。经世派为顺应清代商业力量的不断积累和活跃的趋势,针对漕运、盐政因国家一手包办而弊端丛生的问题,在漕运和盐政中引入了“私商”,充分发挥了私商和市场的作用。19世纪50至60年代,新兴洋务派力图利用逐渐成长起来的新式商人的经营管理和资本充裕的优势,将其有效组织起来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但无论是商承体制还是督办体制,其政策取向始终在官、商两极摇摆,商人希求“官助”而排斥“官督”,官员则谋划“招商”而无心“助商”,由此双方没有寻找到一个能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劣势互祛的“均衡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统治岌岌可危,统治者的“新政”在经济领域回应了重商思想的制度化诉求:一方面须有政府机构予以主持,另一方面要求律法予以规范和保护。其重要成果就是“商部”的创设和《钦定大清商律·公司律》的颁布,它们宣布了一种依靠准则管理的经济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个人合理私利与产权,并试图对政府权力加以限制。这些新变化使重商思想进入一个商人自我认同和群体自觉的阶段,强政府、弱民间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错动。 

——線文《传统语境下的“发展经济学”:略论晚清重商思想的分期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宋专卖制度的特征并指出实施这一制度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晚清时代重商思潮的演变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唐宋到晚清经济制度和思潮变化的认识。(13分)

正确答案

(1)特征:①专卖制度控制的范围逐步扩大;②严厉打击民间私营专卖品;③专卖收入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④保护专卖制度的法律体系完备。

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统治危机;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不利于社会转型。(特点每点2分,8分;影响每点2分,4分)

(2)演变:由局部放开市场到谋求政府与商人合作扩大开放;谋求自由经济秩序的法制化、规范化;社会认知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每点2分,任意两点给4分)

原因:①“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和推动②传统专卖制度的弊端;③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④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每点2分,任意三点给6分)

认识:专卖制度和重商思想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具体表现;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必须遵循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唐宋到晚清,政府总是与民争利的,总是利用政权的力量制定相应政策限制民间经济发展的。(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建中三年(782)唐德宗颁制,“禁人酤酒,官司置店,收利以助军费”。……天圣七年(1029)…“诸州界内有出铜矿处官禾置场者,百姓不得私采。金、银、铅、锻、铁等亦如之。…。”从中可以看出专卖制度控制的范围逐步扩大。“禁榷收入在北宋前期财政中所占比重与两税已经相当,成为宋朝财政岁入的主要部分。…”可以看出专卖收入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宋史》云:“初,官既榷茶,民私蓄盗贩皆有禁,…,犯者其罪尤重,凡告捕私茶皆有赏。”景祐(1034—1038)中,叶清臣上疏曰:“山泽有产,…,私不得专,一切官禁,人犯则刑,既夺其赀,又加之罪,黥流日报。”可以看出严厉打击民间私营专卖品;“至南宋绍兴年间,有关盐茶专卖的律令和诏令多达八千七百多条,由此全国通行的“海行(宋代全国通行的法律称为‘海行法’)私盐法”与京西路茶盐法等地方特别法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了宋代的专卖法体系。”可以得出,保护专卖制度的法律体系完备。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及所学的抑商政策的影响分析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嘉庆道光时期“在漕运和盐政中引入了“私商”,充分发挥了私商和市场的作用。”、洋务运动时期“新兴洋务派力图利用逐渐成长起来的新式商人的经营管理和资本充裕的优势,将其有效组织起来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19世纪末20世纪初“统治者的“新政”在经济领域回应了重商思想的制度化诉求:一方面须有政府机构予以主持,另一方面要求律法予以规范和保护”、“这些新变化使重商思想进入一个商人自我认同和群体自觉的阶段,强政府、弱民间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错动”,从中可以总结出重商主义思想由局部放开市场到谋求政府与商人合作扩大开放;谋求自由经济秩序的法制化、规范化;社会认知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相关背景及材料一、二分析思想变化的原因:“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和推动、传统专卖制度的弊端、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依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唐宋到晚清经济制度和思潮变化都是围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变化,故最后一问的认识也是围绕这两方面的关系总结回答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三: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四: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6分)

(4)据材料四,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1)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2分)原因:小农经济,物资匮乏(或生产力水平低)。(2分)

(2)崇尚奢侈;(2分)

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或儒学轻商思想影响(2分);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任意1点2分)

(3)原因:①世界市场(扩大)逐渐形成,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

②英国殖民扩张,成为殖民帝国,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

③资本主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④人文主义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⑤商业宣传。(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4)趋势:①1958—1978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1分)

②1978—2008年:迅速提高。(1分)

原因:1958—1978:①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或生产力水平低)②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勤俭节约。(每点2分,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1978—2008: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②市场经济体制活跃了经济。③消费者观念变化,追求生活质量。(每点2分,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信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要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来谈。当时小农经济之下,物资匮乏,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因此出现了这种勤俭节约的观点。(2)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从材料“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可以看出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明清士大夫的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江南士大夫经商致富后会买田置地,从而有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注意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时间为“17 世纪末至18 世纪中叶”,这与这个时间段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是有关系的,考虑时从这些方面来着手。英国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都推动了材料中出现的现象。(4)从表格数据中可直接分析得出中国建国后经济发展的趋势,从三个大的阶段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内容这背后隐藏的重要社会背景和原因。

下一知识点 : 第二次工业革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第一次工业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