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共1061题
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
(1)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被后世所称颂为“开皇之治”。请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文帝是如何“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3分)
材料二 唐太宗评价隋文帝杨坚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2)你是否同意唐太宗的评价?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理由。(2分)并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实现他的意图的。(3分)
材料三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户口统计只重男丁,对“未成丁”或“男女幼丁”等人口不作统计。)
(3)请分析导致清代人口发生变化的政策原因有哪些?(2分)
正确答案
(1)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府兵制,沿用均田制,对以后王朝影响深远。(3分)
(2)不同意,杨坚开创三省六部制,目的就是减少君主决策失误。(2分)
(或同意,隋文帝独断专行,不信任臣下;群臣也不敢谏诤,(2分))(任选一点)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制度上沿用隋制;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有利于笼络大批有才能之士,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3分)
(3)清朝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作出了调整:“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地丁银)等,废除人头税,隐蔽人口现象减少。(2分)(答出两点即可)
略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于战国时期,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正确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本题正确。
(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材料二:18世纪中叶,由于海外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出口利润高,太湖地区的丝绸大量从广州出口,使国内丝价不断上涨。有大臣上奏说:“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于是,乾隆二十四年颁布了一道谕旨,规定出洋的商船“每船准其配买土丝五千斤、二蚕湖丝三千斤(土丝和二蚕湖丝都是质地较差的丝)”,头蚕湖丝(优质蚕丝)禁止出口。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清朝政府对铁锅出口有什么规定?(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帝为解决国内丝价不断上涨的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4分)
(3)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严禁铁锅出口。(1分)
(2)限制蚕丝出口的数量;禁止优质蚕丝出口。(4分)
(3)海禁政策。(2分)禁止对外贸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2分)
略
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反映了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同时又和政权的维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为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政策?(2分)
(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两国先后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为了克服危机,两国分别进行了什么改革?各有何特点?(4分)
(3)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4)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分别作出了什么主要决定?(2分)
正确答案
(1)重农抑商、海禁。(2分)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社会主义;
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4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略
(20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面临着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近代)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
材料三: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材料二、三均据《文史知识》
材料四: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是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材料五: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的原因。(2分)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2分)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并举例说明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影响。
(3)据材料四,指出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一态度的具体社会原因。(4分)
(4)概括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
正确答案
(1)态度不同的原因:中外力量对比的结果。(2分)
(2)变化:对西方文明由鄙视、排斥到崇尚、吸收。(2分)
影响:经济:创办近代工业,如轮船招商局、继昌隆缫丝厂等;(2 分)政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如郑观应、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等;(2分)
思想: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如新文化运动。(2分)(其他实例合理也可)
(3)态度:盲目排外(反对一切外国事物)。(2分)
原因:①其成员受外国商品的冲击而破产失业;②其成员常受外国教会 势力的欺压;③其成员听信对于外国事物危害的宣传;④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栞其成员大多思想闭塞,愚昧无知。(4分,任答2点即可)
(4)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等。(2分)
吸收: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开化等。(2分)
略
经济发展与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1)根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所产生的直接结果及经济影响有哪些?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发现美洲大陆;开辟新航路。②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主要表现在远洋商业活动的频繁,扩大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经济交往;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③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的主要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
——《欧洲文明扩张史》
材料二 (1793年)六月三日(雅各宾政府)下令将逃亡贵族地产分为小块出售,地价十年偿清。六月一日规定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可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至于是否分配由各公社自行决定。七月十七日的土地法令最为重要……下令无条件废除全部封建权利,从而使一切永佃田成为农民的私产。
——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材料三 形式危急和人民情绪的高涨,迫使林肯政府下决心以革命的方式进行战争。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满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
——《世界近代现代历史教参》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它与工业革命有着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法国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农业问题的?这一方式对法国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宅地法》的颁布实施对美国历史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问题,你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农业经营方式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并谈谈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化应该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本和资金、原料等。
(2)通过出售土地而形成大量的小农经济。农村土地分散,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减少,货币不能转化为资本,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3)第一,使林肯政府取得人民的支持,成为扭转南北战争中北方不利战局的关键;第二,加速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条件。(或:使美国农业形成集约式经营方式)
(4)可分为两种类型:资本主义大农业(美、英),农民小土地经营(法)。农业发展可为工业提供劳动力、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条件。
世界博览会是一次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它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爱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在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上,参观者最感兴趣的事不同的机器发明。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工作,有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造币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领悟到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维多利亚女王在当晚的日记中回忆到:“…… 阳光照射在宏伟的大厦上面,每个国家的旗帜都在阳光下飘扬。 …… 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 。”
材料二:1900年至1930年是中国在世博会上得奖的黄金期。其中,在1915 年旧金山世博会上,张裕白兰地、苏绣、上海“葛德和”陶器、上海美华利插屏钟、北京鼻烟壶、浙江湖笔、浙江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等就获得金银奖项多个。在192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杭州都锦生织品、常州梳篦和重庆天厨味精等也都获得金奖。
材料三:1851—2005年各国举办世界博览会(综合性)次数统计表
材料四:历届世博会上,从早期的打字机、火车、无线电、缝纫机、汽车到电视机和电脑,诸如埃菲尔铁塔、亚历山大三世桥等等,无不一次次地引起世界性的轰动,无不成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展台,无不成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建筑景观等的时代标志,无不成为推动世界尤其是主办国社会经济的强 心剂。世博会打破自然障碍和人为藩篱,克服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的界限,成为全人类的和平友好盛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51年首次世界博览会能够举办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这一时期世博会上获奖产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些产品的获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世博会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经济联系加强;倡导和平、推广工业文明的理念。
(2)产品特点:主要为传统手工业品和一些近代轻工业品。原因: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果;近代民族工业,主要是轻工业有所发展。看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文明成果(或传统文明成果和近代民族工业的进步);但也显示出与近代工业化国家的巨大差距。
(3)特点:受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主要由欧美的发达国家承办;对世界和承办过的经济发展推动巨大;形成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建筑景观等的时代标志;推动了全人类的和平友好。
两个女人的时代
19世纪,中、英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截然相反的治国之路。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一位是东方帝国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国”的女王,这两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却在踏进十九世纪的门槛时遭逢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材料一: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从丈夫那里学到“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攻占”等谋略。1857年,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第二年,在大英帝国沿海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形成了“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在经济、科学、文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材料二:慈禧太后EmpressDowagerCixi(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7岁被选秀入宫,27岁垂帘听政,执政四十八年。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材料三: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四: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1861——1908年在职)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比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1)你能从材料三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个女人时代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 ;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2)“略”(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材料四 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 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显著区别?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影响: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含义: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
(2)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影响: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趋势: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