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张)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

——《汉书·张汤传》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归纳并评论材料中的经济思想。要求:归纳材料中的经济思想(4分)

(2)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四是工商皆本的思想,材料二 、三是重农抑商的思想。(4分)

(2)重农抑商思想虽然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但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工商皆本的思想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智慧和社会变化的时代要求。重农抑商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的时代要求,适应了长期战乱后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或者商业是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物品的流通,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明清时期,这一思想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商业的发展只要合理引导,就能满足人们对于富裕的追求和促进经济发展。(8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的“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材料四中的“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可以判断两者是工商皆本的思想。从材料二中的“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材料三中的“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可以判断二者是重农抑商的思想。

(2)本题考查对重农抑商和工商皆本的评价。答题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对重农抑商可以这样论述:重农抑商思想虽然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但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工商皆本的思想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智慧和社会变化的时代要求。重农抑商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的时代要求,适应了长期战乱后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对工商皆本可以这样论述:商业是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物品的流通,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明清时期,工商皆本这一思想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商业的发展只要合理引导,就能满足人们对于富裕的追求和促进经济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孔臧在《与子琳书》中说:“侍中子国(孔安国),明达渊博,‘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此汝所亲见。”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人刘禹锡在《名子说》中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诗人王梵志的家训诗中就有这么几首,其一:“兄弟须和顺,叔侄莫轻欺。财物共箱柜,房中莫蓄私”;其二:“兄弟相怜爱,同生莫异居。为人欲得别,此则是兵奴”;《百行章》中有:“居家理治,每事无私。兄弟同居,善言和气。好衣先让,美食骏之。富贵存身。须加贩恤。饥寒顷弊。嚷味相存。”

宋代学者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明人姚舜牧在《药言》中说“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人张英《恒产琐言》有:“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与读两字。”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晚清家训已经出现革新思想的变化,如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3-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梁启超给梁思成(建筑大师)的家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市容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家训内容的变化。(11分)

正确答案

(1)特点: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突出灌输忠孝观念(或树立社会责任感);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传家。(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形成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家风,维护家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有利于自然经济的发展。(8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述:(变化)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注重培养世界视野。(3分)

评:近代家训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爱国救亡意识的感召、近代经济的发展、西学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影响都使家训增加了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家训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8分,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均可展开评论,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1)提取材料一的关键信息:“言不及利,行不欺名”“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居家理治,每事无私。兄弟同居,善言和气”“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与读两字”。依据上述信息概括古代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传统家训的影响可以从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维护家族团结、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自然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2)该问是评述性的问题,答题时首先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家训内容的变化: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注重培养世界视野。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家训变化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展开评论,言之成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向清廷呈递的外交文书中要求,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在北京设立商馆;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割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乾隆帝在“敕谕”中答复,“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地森然,即岛屿与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又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断然拒绝了英方要求。

——摘编自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张岂之《中国历史》第四卷等书。

材料二: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一一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辩证分析英国的要求。清政府基于哪些理由拒绝英国的要求,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说明中国收归香港的理由和条件;指出中国与英国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6分)

正确答案

(1)要求:一部分属于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如在北京设立商馆;一部分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如割让舟山附近岛屿。(2分)

理由: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物产丰饶,经济需求可以自给自足。(2分)

影响:清政府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闭关自守,中国因此失去一次了解世界、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机遇。(2分)

(2)理由: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分步强行割占或租借;(2分)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2分)

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可以谈判。(2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首先要提取材料中英国的要求,其要求有两点,一是通商,如“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在北京设立商馆”;二是割地免税,如“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割让给英国商人居住…”;由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通商属于正常的贸易要求,而割地免税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中“天朝尺土,俱归版籍…”,“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等可以总结出理由。其影响可以结合所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来总结答案。

(2)根据材料中“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可以总结出理由:香港是中国固领土,在近代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分步割占或租借。中国能收回香港的重要条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中“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可以总结出中英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力(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本身的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府的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务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实践情况及影响如何?(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贞观时期“务本”的具体表现,并指出我国封建社会“民本”和“农本”两者间的关系。(5分)

正确答案

:31.(1)重农抑商。(2分)商鞅变法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2分)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分)

(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贞观时期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戒奢从简。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奇宝货。(4分)在封建社会“民本”就是“农本”。(1分)

本题是主要分析中国古代古代的经济思想及表现。回答时注意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要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及在各个朝代的表现。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纵向联系和专题概括。考查内容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学者提出: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长期探索闯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封建主义经济模式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为代表,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为令人瞩目,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成就惊人。

材料二: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它(中国改革)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摘编自郑永年《中国模式及其未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三种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模式”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6分)

正确答案

(1)封建经济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机器工业化生产、科技为先导、垄断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导向。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市场规律;优先发展重工业。(6分)

(2)意义: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打破了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和西方理论的线性规划;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拓宽了民族国家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发展;中国模式被世界广泛认同,成为社会发展道路创新的范例。(任答三点得6分)

(3)认识:从纵向来看经济模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性的产物;从横向来看经济模式是国情的产物;经济模式具有多样性,不存在好坏与优劣;要尊重他国的对自身发展道路选择,要结合国情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模式。(6分任答两点)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的时间特征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对应的是春秋战国时代,联系其时代背景可以回答出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小农经济,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其生产方式的特点可直接回答,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2)材料二中共有6句话,除去第一句之外,分别概括出每一句话的内容即是重要意义;(3)认识类问题需要在总结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来回答,主要要求思考某一重要历史现象的特点,发展规律或趋势,以及经验教训等待。

点评: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者的发展模式都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新纪元,但也有巨大的差异。学习中应将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改革开放四者进行对比,从全球化史观的角度加以审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绺(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10分)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材料三:

(3)分析材料三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4分)

正确答案

(1)机构的名称:市舶使 十三行 。(2分)具体作用: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4分)直接后果:清朝前期对外贸因受到严格限制而逐渐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4分)

(2)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2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2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2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分)。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2分);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2分)。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2分);近代外贸在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被动性(2分)。

试题分析:此题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背景,考查了我国古代及近、现代的对外开放。

(1)外贸机构的名称属于历史常识,依据“广南市舶”“得居停十三行”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第二小问“具体作用”和“直接后果”的回答要正确理解作答的角度,“作用”强调积极的而“后果”侧重于消极的,然后再结合所学解答即可。

(2)首先要弄清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是: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冲击,成为了资本主义的附庸然后再回归课本、结合课本所学很易得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以一组数据为线索,仔细观察数据先明确数据涉及的时间是1979年以来,也即改革开放后;数据体现的外贸是不断增长,结合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背景很容易得出原因;第二小问需要我们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比较解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两汉丝绸之路图

图2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3 郑和下西洋路线

材料二:汉代外交以“博望”“定远”作为成功的主要标志。唐代国威强盛,却没有大规模的远行出使记录。当时的外交,有所谓“万国朝未央(宫)”“万国拜含元(殿)”的形势。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布国威于四方”。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各自的发展演变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的动机与西方有何不同?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4分)

正确答案

(1)陆上:汉朝时开通丝绸之路,唐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宋、元、明、清时衰落。(2分)海上:汉朝时开辟,唐朝时进一步发展,明中后期衰落,其范围逐步向西扩展。      (2分)

(2)不同:中国古代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受政治目的的驱动。(1分)西方是为了海外贸易,开拓市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1分)

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存在(或封建王朝的长期统治);经济上,以农立国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2分)

本题为图片型和文字史料型相结合的分析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属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难度适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

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

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

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

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

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

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评价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试题分析:此题是开放性的伦文性的试题,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本题而言,你可以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也可以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但是不管赞同哪一种观点都要依据材料对观点进行细致的分析,要做到言之有理,论据成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中国与世界,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献礼朝贡是中国朝廷的一项礼节,它象征着接纳夷狄来沐受中华文化。这是赐予的一种恩典和特权,并非耻辱。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二:1942年5月,中国拟定了《战后国际经济合作办法》,认为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目的是使各国自由贸易,加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参加了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构建工作。在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中国力争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中国的配额由4.5亿美元增加至5.5亿美元,投票权占5.8%,居美英之后,列第三。

——据张士伟《中国与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建》整理

材料三:1950年,周恩来致电IMF,要求恢复中国在IMF的合法席位。然而,中国在IMF的代表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80年3月,IMF派团来华谈判;4月17日,IMF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组织的代表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外交观念?概括指出这一观念在明清后期造成何种消极后果?(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简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世界意义。(10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中国在IMF的代表权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2分)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IMF的代表权得以恢复的因素有哪些?(6分)

(4)你认为当今中国应如何与世界发展关系?(3分)

正确答案

(1)外交观念:天朝上国(或朝贡外交)。(2分)

结果: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2)背景:①中国是反法西斯四大盟国之一(或反法西斯主力),国际地位提高。②中国面临战后经济重建的任务,希望能够获得国际援助。③美国试图建立由其主导的战后世界经济体系。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世界意义:①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②顺应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③推动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民主化方向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3)原因:两极格局之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遏制中国。(2分)

因素: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交。③中国开始改革开放。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提高。(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4)考生能从全球化潮流、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主流等三个角度阐述,即可得满分3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叙述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这是在考查对“天朝上国”概念的理解。从材料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的相当长时间与外国保持着这种朝贡外交关系,到了明清时期就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观念。由于朝贡外交中国一方一直把自己置于高于外国的地位之上,所以很容易形成不把外国诸邦看在眼里的自傲心态,不屑于虚心学习外国之所长,最终的结果将是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

(2)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与二战后期,所以从这个时间出发,结合当时面临着紧要任务是加速二战的胜利进程,同时着眼于战后恢复重建和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目的,所以不难得出其建立的背景。从材料中的“加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中国力争……列第三”可以推论出“国际地位提高”和“希望能够获得国际援助”两个因素;再结合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形式与趋势,不难想到“美国”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

世界意义:要注意从世界角度去分析。首先这是一个世界金融体系,所以应该对世界金融秩序和国际贸易有积极意义;其次应从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出发去思考,得出相关积极意义。

(3)原因:应注意审题,题目要求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所以中国自身原因就不必考虑了。如果从国际关系角度去思考,很容易就根据时间和所学知识,将冷战下的两极格局想起来。

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IMF的代表权得以恢复材料指明是在1980年4月,根据这个时间结合所学这个时间前夕的中国内政外交重大历史事件去考虑,选择跟这一事件有关的因素去写就可以了。

(4)这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难度不大。尽管分数不高,但是允许考生有自己的见解,结合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和潮流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下一知识点 : 第二次工业革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第一次工业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