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国运动
- 共981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预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然本末之强弱适均,视乎时势之变通为律。则自今而至后,自小而至大,自省而至国,自国而至万邦,亦无不可行矣。其要在于因时制宜,审时而行而已。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哪些方案反映了时代潮流?三个方案共同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以上三种方案的实践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二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材料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三民主义。其中,《资政新篇》和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2)《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制度和圣库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但只是一种空想。《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①《天朝田亩制度》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行。②《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而且迫于当时形势,也没有实行。③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受挫。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不同阶层的中国人民为了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前赴后继,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乐章。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中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4分)
(2)近代中国的农民阶级为完成这一革命任务,进行过哪些重大的抗争?有何意义?(4分)
(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为完成这一任务开展过什么革命斗争?这一革命最为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4分)
(4)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结果看,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侵略反封建。(4分)
(2)天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粉碎了列强将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4分)
(3)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4分)
(4)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2分)
试题分析:(1)可结合课本我们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学习可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社会性质决定了我们的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2)依据所学知近代中国的农民阶级为完成这一革命任务先后领导了天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粉碎了列强将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依据所学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为完成这一任务开展辛亥革命,尽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其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依所学知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结果都失败了,总结他们的斗争经验我们即可从从中得到一种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求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材料2:“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3: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4:“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2,从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3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4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理由:这个制度要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的社会,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由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付诸实施。失败主观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无法摆脱封建特权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反动势力强大,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教训: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理论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2)文明史观: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社会史观:破除了封建习俗和观念,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3)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
(5)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2007年5月13日上午,在湘潭县泉塘子镇“湖南超级杂交稻种三产田年产工程示范基地”的稻田旁,棋盘村农民陈德云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提及的两位人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是什么?并概括指出促进我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资料,请你设计—个恰当的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绝对平均主义。原因:①制度自身的局限性。
(2)含义: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评价:“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但它是一个改良主义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
(3)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杂交水稻。主要因素:政策和科技。
(4)课题:农民与土地。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25分)
(1)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2分)
(2)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8分)
(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15分)
正确答案
(1)水平1:能将李鸿章的生平与中国近代史建立联系(2分)
·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是那段历史的焦点人物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其他答案:仅根据李鸿章的某一具体作为得出结论或解释不合理(0分)
·李鸿章领导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梁启超想以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失败经验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2)史实:
水平1:能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各方面事迹的评价(6-3分)
·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水平2:只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某一方面事迹的评价(2—1分)
组织:
水平1:能根据材料进行概述(2分)
水平2:仅能复述或摘抄材料的文字(0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4分)
水平1:能把梁启超作为解读的对象,将文本内容与梁启超的史观、方法、立场联系起来提出观点(4分)
·梁启超基于进化论史观和政治改革立场来评价李鸿章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注重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水平2:就梁启超对李鸿章其人的具体评价提出观点(2分)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毁誉参半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4分)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作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2分)
水平3: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1分)
水平4:没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试题分析
(1)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是那段历史的焦点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举办众多的洋务企业和项目,对中国近代化贡献大;由于在清政府之中独特的地位,内政、外交方面有很大的发言权,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2)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从器物上向西方学习是一种进步;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胜败决定在战争之前;在外变方面,李鸿章以夷制夷,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3)梁启超基于进化论史观和政治改革立场来评价李鸿章,对李鸿章的评价注重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把李鸿章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从洋务运动、对外战争、对外关系、世界潮流的角度分析李鸿章的功成垂败。考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太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
——马恩全集第15集《1860·中国纪事》
材料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各自的认识角度是什么?(4分)
(2)请为这两种观点分别阐述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是从人民革命、反封建压迫和民族抗争、反外来侵略的角度肯定太平天国的;材料二、三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进步的角度否定太平天国的。
(2)材料一的理由:太平天国的斗争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最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材料二、三的理由: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以宗教为指导思想),定都之后,政权迅速封建化,《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经济主张违背历史潮流。
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信息:材料一“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材料二“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材料三“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分析对太平天国运动不同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太平天国的进步性(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和局限性(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以宗教为指导思想),定都之后,政权迅速封建化,《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经济主张违背历史潮流)分别阐述理由。
点评: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主题在近几年高考中有所淡化。纵观2004—2008年高考命题,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理论、《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考查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太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
——马恩全集第15集《1860·中国纪事》
材料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各自的认识角度是什么?(4分)
(2)请为这两种观点分别阐述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是从人民革命、反封建压迫和民族抗争、反外来侵略的角度肯定太平天国的;材料二、三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进步的角度否定太平天国的。
(2)材料一的理由:太平天国的斗争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最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材料二、三的理由: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以宗教为指导思想),定都之后,政权迅速封建化,《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经济主张违背历史潮流。
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信息:材料一“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材料二“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材料三“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分析对太平天国运动不同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太平天国的进步性(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和局限性(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以宗教为指导思想),定都之后,政权迅速封建化,《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经济主张违背历史潮流)分别阐述理由。
点评: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主题在近几年高考中有所淡化。纵观2004—2008年高考命题,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理论、《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考查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5分)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3分)
材料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3分)
正确答案
(1)主要理由:这个制度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3分);由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实施。(2分)
(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任答三点即可3分)
(3)辛亥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3分)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3分)
试题分析:(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施政纲领。该纲领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大同社会,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明显具有空想性,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法实施。(2)革命党的人进行革命斗争的史实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根据对比,明显可以看出,皇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反映了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4)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农民阶级不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不能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最终都无法实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发动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是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两面,决定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19世纪中期的一些历史事件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看图回答以下两个小题。
材料一
!
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
材料二
太平天国
(1)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有鸦片战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根据材料一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说明的你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不同意。题中观点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对外扩张、争取市场的必然结果,英国蓄谋打开中国市场。这是战争的根本原因。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是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行为,英国以此为侵略理由只是借口而已。这是战争的直接原因。(4分)
(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局限性;内部矛盾;内部腐败;决策失误等(2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1)这种观点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禁烟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因素,此问可从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分析解答,如这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扩大市场的必然需求。(2)从材料二中可看到,太平天国领导人穿黄袍,用黄罗伞,旁边有宫女侍卫,俨然是真皇帝。这体现了其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联系史实,还包括外部原因及实际决策上的问题。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以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为主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评论能力。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