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2012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向抗日战争烈士敬献花篮,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在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时,胡锦涛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而不懈奋斗。

材料二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9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你赞同这种说法吗?根据材料一,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上述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10分)

正确答案

(1)答案一:赞同。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6分)

答案二:不赞同。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观点只强调了文化的反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的作用。(6分)(上述两种答案均可)

(2)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3分)②从本质上说,这些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③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分)④抗震救灾精神等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分)

(1)试题分析: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认为这种观点是对的,就应该围绕民族精神的作用来回答。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如果认为这种观点是错的,就应该围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来阐述。既要看到经济决定文化,又要看到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生要识记: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试题分析: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精神都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都是中华民族之魂。所以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查中华民族精神,考生要识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

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作为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的“中秋”,深厚地蕴涵了“团圆”、“和谐”的东方人伦精神。为此文化部已将中秋节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准备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的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说明“中秋”申遗的原因。( 11分 )

正确答案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中秋”申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分)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中秋”申遗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4分)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秋”特有的文化特色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3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考生可以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角度再结合材料分析“中秋”申遗的原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中秋”申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中秋”申遗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点评:该题考查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于其作用考查一定要区别开来,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4月22日下午,“唱支山歌给党听”——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民族团结主题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材料一: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我国,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到保护和发扬。蒙古族的“那达慕”,回、维吾尔等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壮族等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得到大力传承和弘扬。

(1)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国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2011年11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隆重召开。会议强调,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广泛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国情区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2)结合材料,从“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爱国”和“团结”这两大主题。(6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时期,还是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不能得逞。

试题分析:(1)题目问是国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这里边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传统文化”,二是“少数民族”。 蒙古族的“那达慕”,回、维吾尔等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壮族等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这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国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和“团结”的知识点都是死知识点,考生只要记住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考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各有自己的特点,体现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题目问的是“说明国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可以转化为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重要性。第二个小题考查的是考生的识记情况,考生只要记住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神州儿女多奇志,人造天宫翔太空。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取得的重大新突破,再次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激情与梦想。我们要继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壮丽新篇章。

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正确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

(2)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3分)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6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140多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中展现民族凝聚力的光辉篇章。

材料二:2009年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大力发扬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不传谣不信谣,不受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活动,坚决同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过了非凡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60周年国庆大典上,天安门广场矗立起56根寓意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柱。正面分别绘制身着节日盛装的56个民族男女载歌载舞图片,背面为该民族的吉祥图案和民族名称。

请说明三则材料共同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及其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2009年5月2日,胡锦涛同志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1)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占据什么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当代中国,我们如何认识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这种设计不仅抒发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

(3)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与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3)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世博会会徽图案寓意着人们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表现。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③设计不仅抒发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订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4分)

(2)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5分)

(3)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9分)

正确答案

(1)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重视培育民族精神。(4分)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5分)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3分)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分)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分)

本题以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民族精神知识的理解。

(1)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重视培育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意义可以从民族综合素质、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对内要解决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问题;对外要解决阐释力参与力问题。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 世界民族之林中。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因身份证”。一个社会如何才能有活力?从最基础来看,物质利益是一个社会往前走的动力。但是当物质利益满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起作用的就不是物质利益,而是价值追求了,只能靠文化来产生。对外要解决阐释力。要对国际社会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当性 ,靠什么解释?意识形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全部功能属性发挥出来,多层面、全方位去“风雨化人”。其次是解决参与力问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仅要成为世界文化百花齐放中争奇斗艳的一枝奇葩,更要成为世界文化演进中大有作为的参与者。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如何提高中华文化阐释力和参与力?(7分)

正确答案

(共7分) (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2分)

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要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用开放的文化心态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3分)

③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我们的精神风貌去赢得理解与尊重。(1分)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立足世情国情,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用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来增强认同,扩大影响。(1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内容考生可以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角度进行分析,民族精神考生可以从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点评:考生做主观题的第一步是确定考试的范围和角度,该题的角度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第二步联系教材知识得出这一个角度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第三步对接材料选择符合题意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作答,本题这个角度内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民族精神等,难度适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2010年7月1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为原型的电影《第一书记》在人民大会堂首映。沈浩忠于人民,忠于党,信念坚定,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在沈浩身上既有传统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公仆精神,更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性。这融合成了为民爱民、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积极创新、艰苦创业、勤政廉政的“沈浩精神”。

材料二  沈浩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万万不能缺少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是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沈浩用生命铸就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亿万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1)沈浩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4分)

(2)请你谈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理由。(8分)

正确答案

(1)沈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4分) (2)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8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第一问考查沈浩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沈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第二问: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考生可以从必要性和重要性角度作答,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该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本题考点是高考的重要考点,考生可以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扬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记忆,本题属于教材知识的再现,要回答出来不难,需要学生加强记忆功能。本题难度一般。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胡锦涛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而不懈奋斗。

• 材料二:团结就是力量,力量源自热爱。日本政府非法“购岛”闹剧变本加厉,引发国人一系列强烈谴责和抗议,9月11日当天,各地开展群众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凝聚了人民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

• (1)有人认为:从抗日战争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述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

•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0分)

正确答案

(1)题目观点的合理之处:

①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维系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答出第一点即可得6分;如没有第一点,只答②③点只得一半分,)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能够激起人民的爱国之情并转化为为国家奉献的行动(2分)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以群众的广泛参与为特色,能使广大群众在自我参与中,得到教育。(3分)

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2分)

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通过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展示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并转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自觉行动。(3分)

(其他文化生活观点如有利于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凡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但本题最高不能超过10分)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依据设问可知考查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依课本基础知识回答即可。另外也可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和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回答。第二问审读设问分两层分析。一是回答爱国主义的地位及重要性。二是解释教育活动的开展。从文化的实质及文化对人的影响方面思考组织答案。注意组织答案时要课本基础知识和材料相结合。

点评:本题以胡锦涛的话为背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题目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在于认真读懂题意,注意关键词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文化对人的影响。关于文化的作用是考试经常考查的内容,注意从对社会的作用及对人的作用两大方面全面复习。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我们的民族精神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