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民族精神
- 共6649题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在新时期,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此,教育部下发通知,从2010年起中小学增加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即小学的《中华大家庭》和《民族常识》、初中的《民族政策常识》和高中的《民族伦理常识》。
请阐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根基。(8分)
正确答案
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略
(12分)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夺取抗击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的背后,无不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让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4分)
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党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应如何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8分)
正确答案
(1)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凝聚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青年学生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哟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②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正确价值观是人生的向导。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从高理想和科学价值的追求,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抗震救灾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形成的。青年学生要在党的领导下,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极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个人和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设问指向性明确,第一问考察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第二问限定答题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可从社会意识、理想、人生价值等角度分析。
(2小题,共24分)1、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
2、材料一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4分)
(2)、你认为我国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2分)
正确答案
略
(14分)有人认为,既然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
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2分)因为: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4分)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4分)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就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4分)
略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9月是第六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我校高二(1)班为了配合学校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
育活动,准备开展以下活动:举办一次展览,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丰富民族精神的具体成果;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格言和我国近现代历史上能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事迹。
(1)假如你是这次展览活动的策划者,请你将展览活动的主要内容的要点写出来。(至少三点)(6分)
(2)为开展这次活动,学校要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张贴体现民族精神的名人名言和先进人物的画像,请你分别列举两个实例供老师参考。(4分)
(3)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另外两种形式,并谈谈你参加活动的感想。(4分)
正确答案
(1)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分)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际中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成果,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2分)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分)
(2)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②先进人物的画像有:雷锋、李素丽、袁隆平、杨利伟等。(4分)
(3)①本次活动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讲故事、制作专题网站、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来开展。(1分)②这次活动了解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必须正确对待外来的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3分)(说的言之有理就给分)
略
材料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材料二:新中国初升的太阳,召唤着海外学子。钱学森、赵忠尧、彭桓武等一批科学家,毅然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人民当家作主的祖国。当彭桓武被问到为什么要回来时,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来才要理由!”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派出大批访问学者、留学人员,加上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已有一大批海外科技人才。如今,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已经形成热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请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4分)
(2)请问我们为什么要永远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6分)
正确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4分)
(2)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精神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3分)
第二,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3分)
略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正确答案
爱国主义 改革创新
略
(20分)2009年11月8日以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普降大到暴雪,其中,河北省中南部降雪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石家庄降雪创历史纪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1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受暴雪影响地区指导工作。有关地方和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周密部署,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暴雪,取得了显著效果。
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风暴的洗礼:雪灾、暴力事件、地震、金融危机……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1)结合材料,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是怎样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应对雪灾的?(12分)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的精神支柱是什么?(3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5分)
正确答案
(1)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党和政府分析形势,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抗击雪灾。(2分)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分)党和政府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应对暴雪。(2分)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重视意识的指导和对人的调节、控制作用。(2分)党和政府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指导应对暴雪,取得成效。(2分)
(2)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3分);其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5分)
略
有人认为,民族精神是历史精华的凝聚,已经成为了过去式,而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民族精神已不合时宜。
请结合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10分)
正确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或“永远的精神火炬”)。 (5分)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因此倡导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5分)
略
(共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建国60周年之际,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双百”人物代表着社会文明和社会文化的价值理念,能够引导社会民众捍卫社会价值观和实践社会精神。
【材料二】在评比活动中,王进喜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建设者发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明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10分)
(2)以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年轻一代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6分)
(3)王进喜等先进人物的伟大人生启示我们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0分)
正确答案
(1)①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民族之魂。(2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2分)
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不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3分)
(2)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或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3分)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年轻一代的成长促进作用。(3分)
(3)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先进人物就是在对社会作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4分)
②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利益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3分)
③在自我砥砺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3分)
第一问设问指向性明确,考查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第二问考查唯物论。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与唯物论知识结合;第三问考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