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共346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特点。(5分)
(2)描述咸海面积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3)简析该地区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3分)
(4)分别说明甲、乙两地水草丰美的原因差异。(6分)
正确答案
(1)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插大,降水少;
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植被:植被稀少,以耐旱植被为主,多荒漠和草原
水文:河流较少,河流流量小,以内流河、内流湖为主
土壤: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少(5分)
(2)特点:湖泊面积不断减小。原因:本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
沿河发展农业,大量饮水灌溉。(6分)
(3)过度垦殖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引水,河流水量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河水污染。(答三点即得满分)(3分)
(4)甲地:河流较多(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距大西洋较近,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多;(3分) 乙地: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少,但因地形抬升,降水量增加;有高山冰雪融水。(3分)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1)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植被等要素分析,注意结合当地实际。(2)图示湖泊面积的变化可直接读图分析,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析,该湖泊的水源主要受河流水补给,并以蒸发损失,以此分析即可。(3)过度发展种植业主要从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种植业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导致盐碱化,大量用水导致河流水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和种植业发展过程中化肥农药导致水污染等方面分析。(4)图示甲、乙两地均位于内陆地区,但位于河流沿岸,且结合地形从地形雨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然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世界区域地理的基本分析思维,难度一般。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 读图,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方面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6分)
(2) “晋煤外运”和“晋电东送”是使山西省两种主要能源输出方式。试简要评价山西省输煤和输电两种能源输出方式的优缺点。(6分)
正确答案
(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地带,邻近工业城市,输煤输电距离近。市场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交通方面:位置适中,外运条件好。(3分)
(2)输煤—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
输电—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加剧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6分)
试题分析:(1)地理位置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周边位置,而影响煤炭资源开发主要考虑周边位置;市场主要为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主要从铁路和海运分析。(2)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分析。,注意优缺点的比较。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区域环境分析的一般思维,本题还可以从煤炭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图示的铁路线分布等方面设计试题。难度一般。
下图所示地区分布着我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因此被誉为祖国“乌金三角”。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乌金三角”地区位于我国 、 、 三省区之间。(3分)
(2)M处和N处的各存在什么生态问题?(4分)
(3)山西省结合本区的 、 等资源优势,围绕 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输出钢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业链。(3分)
(4)简述山西省能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有哪些?(3分)
正确答案
(1)内蒙古、山西、陕西
(2)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3)铁矿、铝土矿,能源 煤—铁—钢
(4)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试题分析:(1)读图中虚线圈内的省级行政区可知,“乌金三角”位于内蒙古、山西、陕西三省区之间。
(2)M处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其生态问题是荒漠化;N处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多暴雨,植被稀少,其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3)读材料三可知山西省是结合铁矿和铝矿,围绕煤炭资源的开釆,构建三条产业链,输出钢材的是煤—铁—钢。
(4)从山西省的能源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去分析。
(20分)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沿海亚热带季风区人口约2万,面积为500平方公里,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域最高海拔为1428米。
(1)判断林业区与种植业区的空间分布,并说明理由。(8分)
(2)甲河相对于乙河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试分析其原因。(8分)
(3)分析该地区开发矿产资源带来的有利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8分)林业区分布在甲河流域(虚线之外),(2分)理由:地势相对较陡,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发展林业可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2分)种植业区分布在虚线之内(乙河流域)(2分)理由:地势相对平坦,靠近城镇,利于耕作;(2分)
(2)(8分)甲河以林业为主,植被茂盛,河流含沙量小(2分);中上游湖泊众多,大量泥沙在湖泊沉积(2分);与乙河河口相比,受夏季海风影响大,海浪的侵蚀作用强(2分);甲河流速快,泥沙不易对堆积(2分);甲河流城镇少,人类的破坏作用小(2分);(任答4点)
(3)(4分)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增加就业,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优化了产业结构;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发展;(答2点得4分)
试题分析:
(1)林业区适合在山区,种植业区要求地势平坦,适合在平原。根据水系特征判断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地势分析农业区的分布。根据河流流向看,西部地势较高,虚线之外河流水系较密,河流支流多且短,说明分水岭多,地势起伏大,坡度相对较陡,所以林业区分布在虚线之外(以西以南)。从生态效益看,山区发展林业可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
(2)河口是否形成三角洲及其大小,首先是看河流携带泥沙情况,其次是河口河流的流速,再次看海陆相互作用。据上题分析,甲河流域主要是以林业为主,说明植被茂盛,覆盖率高,所以河流含沙量本来就小,再仔细观察,在甲河中上游,湖泊众多,有泥沙也大部分在湖泊沉积了,到河口泥沙已经很少。从海陆相互作用来分析,与乙河口相比,甲河口,海域较开阔,受夏季海风影响大,海浪的侵蚀作用强,泥沙不易沉积。
(3)开发矿产资源的有利影响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来分析。经济效益有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社会效益有增加就业,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环境效益有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发展。
(30分)爱尔兰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小,人口少(446万)。它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其经济的繁荣和创造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爱尔兰完成了由农牧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跨越。分析以下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爱尔兰区位示意图(图甲)和出口贸易额占GDP比重示意图(图乙)。
材料二:爱尔兰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图丙)。
(1)爱尔兰位于 ① (东、西)半球;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② 。(4分)
(2)爱尔兰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 ① 地区。爱尔兰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是 ② 。(4分)
(3)爱尔兰与我国东北北部纬度位置相当,但冬季气温却高出30多度,请分析其原因。(6分)
(4)若同一外资在爱尔兰和中国投资建厂,试分析其类型的差异及原因。(8分)
(5)试分析爱尔兰经济近年来停滞不前、波动性较大的原因,并指出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8分)
正确答案
(1)①东 ②乳畜业(每空2分,共4分。)
(2)①西部沿海 ②对外依赖严重(知识型产业)(每空2分,共4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3)岛国(四面环海,受大西洋影响大);地处西风带;(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每点2分,共6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4)爱尔兰: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区位因素是人才(环境);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区位因素是丰富廉价的劳力和市场(中国和爱尔兰产业类型各分2,共4分;中国和爱尔兰区位因素区每点2分,共4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5)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变化(2分);开发国内市场,拉动内需;拓展新兴市场,增加出口(除欧盟外市场);发展多元化产业(如旅游、外向型教育产业等等)(每点2分,共6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经度判断,爱尔兰位于东半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农业地域类型是乳畜业。
(2)爱尔兰位于盛行西风带,风能丰富地区分布在西部沿海。根据材料二的图丙分析,爱尔兰引进外资,输出产品和服务,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属于知识型产业。
(3)爱尔兰是岛国,四面环海,受大西洋影响大,地处西风带,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冬季也温和。我国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冬季寒冷。
(4)结合图丙分析,爱尔兰是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区位因素是人才环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知识、技术水平低,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多,消费市场广,所以主要区位因素是丰富廉价的劳力和市场。
(5)爱尔兰经济近年来停滞不前、波动性较大,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开发国内市场,拉动内需。拓展新兴市场,增加出口贸易伙伴。发展多元化产业,如发展旅游、外向型教育产业等等。
(36分)读图8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冻土是指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近20多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东北地区多年冻土迅速退化。
(1)从能源利用的角度,简述东北地区缓解冻土退化的主要应对措施。(6分)
(2)结合水循环的相关环节,分析①地区形成沼泽的主要原因。(8分)
由于俄罗斯土地租金便宜、产量远高于国内,东北农民从2005年开始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种大豆,种植面积达6000公顷以上。在我国大豆供需缺口保持3000万吨的态势下,去国外种大豆对农民的吸引力正与日俱增。
(3)说明东北农民去俄罗斯远东地区种植大豆的主要原因。(8分)
近年来,殖民遗迹旅游(黑色旅游)开始兴起。东北地区近代饱受日俄侵略,遗留了很多殖遗迹。有伪满皇宫、战争遗迹、宗教建筑、受难者遗迹和殖民监狱等类型,数量都十分巨大。
(4)分析东北地区殖民遗迹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8分)
大庆是石油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日渐枯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大庆的必然选择。
表2 大庆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5)说出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在表2中的具体体现。(6分)
正确答案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2分)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比重,使用清洁能源;(2分)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等。(2分)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2分)气温低,蒸发弱;(2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多条河流交汇;(2分)冻土广布,水分不易下渗。(2分)
(3)俄罗斯远东地区距我国东北近;(1分)开发历史晚,土壤肥沃,产量高;(2分)土地价格低;(1分)人口稀少,人均耕地面积大;(2分)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2分)
(4)历史文化价值高;(2分)数量大,类型多样,地域组合状况好;(2分)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2分)客源市场广阔。(2分)
(5)产业结构调整、人均GDP增长,体现了经济持续发展;(2分)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加,体现了社会持续发展;(2分)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增加,体现了生态持续发展。(2分)(合理即可得分)
(1)东北地区多年冻土迅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以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区时。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比重,使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等。
(2)本题考查沼泽的成因。①位于三江平原地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多条河流交汇;冻土广布,水分不易下渗。
(3)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俄罗斯远东地区距我国东北近;开发历史晚,土壤肥沃,产量高;土地价格低;人口稀少,人均耕地面积大;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
(4)本题考查旅游发展条件的评价。东北地区殖民遗迹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高;数量大,类型多样,地域组合状况好;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客源市场广阔。
(5)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均GDP增长,体现了经济持续发展;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加,体现了社会持续发展;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增加,体现了生态持续发展。
分析下表,回答问题。(7分)
(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把以下的四项填入图中适当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暴雨增多; ③进一步毁林开荒; ④洪水灾害增多
(2)结合上表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
(2)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
本题考查资料分析运用能力(生态环境问题)。
(1)注意各环节的因果关系,结合表格反映了当地森林减少,降水量减少,温差加大,河流含沙量加大等,反映生态环境恶化。
(2)注意结合上述资料,主要从表格反映的资料数据显示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角度分析。
正确答案
(1)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蕴藏量大;多峡谷,适合梯级开发;建水电站,淹没损失小。
(2)充分挖掘基地所在地区的能源潜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受益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可降低用电成本,缓解那里的能源紧张状况。
水电基地首先应是水能蕴藏量巨大的地区。这一点从径流量、落差两方面考虑;开发价值要从该地区的区位优势去考虑,本区处在云贵高原到两广丘陵的过渡地带,呈阶梯状过渡,多峡谷,建水电站淹没面积小,损失少。从开发价值看,对于输出地区来说,挖掘了该地区的能源潜力,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受益地区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给不足,因此该基地的开发可以缓解那里能源紧张状况,降低用电成本。
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我国煤炭的主要生产地是山西省。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
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表示山西省主要煤矿(用○表示)的分布。将下列煤矿的代号,填在图上适当的○中。
(2)上述煤矿中,产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煤矿,设备最先进的是_____________煤矿。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急需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此,正在建设________________引黄入晋工程。
(4)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正确答案
(1)如下图
(2)大同 平朔
(3)万家寨
(4)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就其中一点深入论述亦可)
本题考查对山西省能源基地主要煤矿分布及当地重大工程的了解,考查区域国土整治、经济发展的综合分析能力。山西省的优势条件是煤炭资源,要知道山西省大型煤矿的名称和位置,其中大同煤矿的产煤量最大,平朔煤矿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开发的,因此是山西几大煤矿中设备最先进的。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地下水位低,且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少,淡水资源不足成为限制工业、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正在山西西北部的万家寨进行的引黄入晋工程,将解决山西北部平朔、大同和山西中部太原等城市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作为能源工业生产基地,山西省存在着以下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2)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3)环境污染严重;(4)生产设备落后;(5)科学教育水平低;(6)交通能力不足。从上述问题看,山西省要求得长远发展,变资源大省为经济强省,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加快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优化工业结构,延长煤炭工业生产链;(3)增加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4)改善交通条件,加强与东、西部的联系,趁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积极起到“承东启西”的通道作用,带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天然气管道经过地区最主要的自然带是 ,(2分)
(2)试说明图中城镇分布特点及其影响这样分布的主导因素,并概括该地区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10分)
(3)简述目前A地区天然气开发对当地带来哪些好处。(8分)
正确答案
(1)温带荒漠带
(2)城镇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和铁路沿线 主导因素:水源 关注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多、民族问题
(3)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对薪柴的砍伐,保护生态环境。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