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图为我国某省区图,据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中所示省区的地形特征并说明理由。(8分)

(2)说出甲河与乙河之间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并从生产要素投入、产品用途和经营规模等方面概述其生产特点。(8分)

(3)图甲为A县土地垂直分布与土地利用状况图,图乙为A县农村生活能构成图,设想如何促进A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分)

正确答案

(1)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2分),北部以平原为主(2分),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2分)。理由:等高线的数值及河流流向(2分)

(2)水稻种植业(2分)投入劳动力数量较多(或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2分)商品率低(自给型为主);(2分)小农经营(家庭小规模经营)。(2分)

(3)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系列开发优势资源;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开发薪炭林和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共6分,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即得满分)

试题分析:

(1)图示安徽地区,南部和西部地区等高线密集,北部稀疏,图中河流自西向东流的长江和淮河;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北部以平原为主;河流自西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2)甲河是长江,乙河是淮河,江淮之间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水稻种植业投入劳动力数量较多,商品率低,自给型为主;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经营规模小,小农经营。

(3)图中A县在西部低山丘陵区,该地坡地开垦,生活能源主要是薪炭和秸秆,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利于农田有机肥还田。要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系列开发优势资源;退耕还林;开发薪炭林和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12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什么地区并分析成因。(5分)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正确答案

(1)干早和半干早地区(1分)   

成因: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内蒙古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2分)

东部有高大山地的阻挡,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小。(2分)

(2)选 ② 或 ③ (1分)   

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2分)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2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内蒙古中部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内的自然降水分布特点,第(1)题,从图上不难看出其降水量在200---300毫米之间,属于干早和半干早地区。其成因与其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地势的阻隔有关。第(2)题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降水量少,而森林生态的耗水量,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故最好是在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两种方案中做出选择,

点评:本题以内蒙古中部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内的自然降水分布特点及其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试题属于一般性的基础题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河西走廊建成了风电场,黄河上游实现水能的梯级开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河西走廊号称“风电走廊”,请分析其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说出右图所示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3)简述该地区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正确答案

(1)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植被覆盖率低,风力大;由于地形影响导致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强盛。(3分)

(2)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或矿产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水能、风能资源丰富。(2分,任答两点得2分)

(3)把该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清洁能源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缓解了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3分)

试题分析:

(1)影响风能的因素是:距风源地的远近,地面阻力大小,是否位于风口位置,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植被覆盖率低,风力大;由于地形影响导致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强盛。

(2)读图可知,该区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镍、铜矿产,陇海兰新铁路通过,铁路运输便利;有色金属冶炼是动力导向性工业,位于黄河上游,水能、风能资源丰富。

(3)该区域由于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经济落后,开发水能、风能,把该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环境问题突出,清洁能源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导致植被破坏严重,能源的开发缓解了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为“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图为“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萎缩。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

(1)读图13,说出贺兰山的走向及其地理意义。(2分)

(2)指出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简述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5分)

(3)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银川湖泊湿地大幅萎缩的主要原因。(4分)

(4)请提出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4分)

正确答案

(1)南北(东北-西南)走向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蒙古与宁夏分界线,内外流域分界线)(2分)

(2)河流湿地、湖泊湿地(2分)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3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自然原因: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泥沙淤积(2分);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城市和交通建设用地等(2分)。

(4)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节约用水;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4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试题分析:

(1)贺兰山地处宁夏平原西部,与宁夏境内此段黄河平行分面,呈南北走向。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还是内蒙古与宁夏分界线,是内外流域分界线,是200mm年等降水量的界线,还是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是草原与荒漠的界线。

(2)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由材料可知银川的湿地类型主要是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湿地具有非常强的态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从“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宁夏的年蒸发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气候干旱降水少,是湿地萎缩的一个原因,另外黄河流经宁夏平原,水流减缓,河流泥沙淤积;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围湖造田,湖泊面积萎缩,城市和交通建设用地等的增加,也使得河漫滩、湖泊面积萎缩。

(4)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是要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从法制上约束不合理的行为;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要节约用水;做好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8分)

(1)①②两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2分)

(2)③④⑤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       ___。(2分)

(3)治理图中①~⑤地区环境问题的生物措施有哪些?(2分)

(4)图中①地区最大河流所在流域近40年来水量骤减,结合下图,分析该河流域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2分)

正确答案

(1)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2)土壤侵蚀严重 山地丘陵地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

(3)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4)原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流域内用水量快速增加。

对策:压缩高耗水农作物播种面积,实行退耕还草工程;大面积推行滴灌、渗灌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①②两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其自然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为原因是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第(2)题,由图可知:③④⑤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土壤侵蚀严重,原因是山地丘陵地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

第(3)题,图中①~⑤地区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针对问题,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该问题的根本措施,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

第(4)题,图中①地区最大河流为塔里木河,所在流域近40年来水量骤减,结合流域用水结构图可知,该河流域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与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加密切相关,解决对策可从压缩高耗水农作物播种面积,实行退耕还草工程;大面积推行滴灌、渗灌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小,解答本试题的关键是读图,注意从图中提炼地理信息,试题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塔里木河流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共18分)

(1)该河所在流域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地区,该河流域沙漠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是                                  

                                                                                                            

(2)近年来该河流域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                                                                               。(至少总结三点)

(3)防治该地区荒漠化面积扩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至少总结三点)

正确答案

⑴远离海洋    地形封闭   青藏高原的阻挡

⑵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工矿、交通建设

⑶禁止三个过度、生态移民、跨流域调水、合理利用水资源、营造生态防护林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第1小题,塔里木流域位于我国新疆地区,距海洋远,四周有高山阻挡,降水稀少,第2小题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扩展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方面分析。第3小题针对(2)的应对措施,从保护植被、合理用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广东汕头贵屿镇是中国的电子垃圾产业中心。当地农民工使用最原始的方法处理电子垃圾,数以百计的河流因含有重金属物质而呈现漆黑色;镇区外,那些被抛弃的田地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垃圾堆放点,经常冒出遮天蔽日的滚滚黑烟;当地70.8%的儿童的血铅水平处于铅中毒的程度。

材料二:下图为海淀区"电子环保·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流程图。

(1)根据材料说明电子垃圾造成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淀区"电子环保·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哪些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鉴海淀区"电子环保·循环经济"生产流程,绘制城市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流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环境管理的手段除了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环境教育和新闻媒介手段外,还可以采取_________手段、_________手段等。

正确答案

(1)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人气;危害人体健康等。(任答三点得)

(2)再利用原则;资源化原则。

(3)略

(4)行政;法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柴达木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示意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农业是发展的八大循环体系之一,这里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大力实施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体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以循环利用为核心,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的循环经济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2)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

不利:(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有限,(灌溉水源是制约种植业的主要因素;土地盐渍化、沙化严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之一。某企业为确保盐产品外运道路不为沙漠所侵吞,采用资金补助牧民种树护路的方式,从而拉开了“库布齐治沙模式”的序幕。

(1)说出库布齐沙漠影响北京自然环境的主要方式及其产生的条件。(4分)

(2)结合材料,说明库布齐治沙模式是“生态、经济、民生”共赢的模式。(8分)

正确答案

(1)方式:沙尘暴(沙尘天气)(1分);

条件:春季,冷锋(低压、大风)天气,华北地区空气干燥(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

(答对3项得3分)

(2)植树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2分);发展盐业、药材和饮料加工、旅游等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附加值)(4分);以上成就,提高了牧民收入(就业),提升了社会(民生)效益(2分)。

试题分析:

(1)沙尘暴产生条件一是要有强风,二是要有沙源。春季,华北地区空气干燥,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有松散的沙土做沙源。春季冷空气势力未退尽,受快行冷锋影响,多大风天气。所以易形成沙尘暴(沙尘天气),影响北京的自然环境。

(2)读图,图示区进行植树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盐业、药材和饮料加工、旅游等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附加值。以上成就,提高了牧民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社会(民生)效益。所以说库布齐治沙模式是“生态、经济、民生”共赢的模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环境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带状分布特征。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图。(28分)

资料《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7 “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材料二:1985~1989年该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

(1)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自东向西气候表现为由________气候向__________气候过渡,自然景观在水平方向上体现了________ 的地域分异规律。(6分)

(2)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1985~1989年,该地区数量增加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数量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8分)

(3)比较分析图中Ⅰ类侵蚀区与Ⅱ类侵蚀区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原因。(8分)

(4)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6分)

正确答案

(1)温带季风(2分)  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暖温带向中温带)(2分)  经度地带性(由沿海到内地)(2分) 

(2)①遥感(RS)(2分)    ②耕地(2分)     ③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2分)  ④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2分) 

(3)Ⅰ类侵蚀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Ⅱ类侵蚀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8分)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草场破坏;过度垦殖,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得6分)

试题分析:

(1)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可以得出内蒙古东部地区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从东向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RS)。材料二图示,未利用土地、水域、草地面积在减少,建设用地、林地、耕地面积在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增加最多。未利用土地、水域、草地面积在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3)内蒙古东部地区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图示区域的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所以Ⅱ类侵蚀区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的侵蚀作用。该区域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风力强劲,所以Ⅰ类侵蚀区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作用。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本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大量的毁草开荒,过渡的农垦,加上本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导致土地沙化,过渡农垦,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过渡灌溉导致土地次生盐碱化;半湿润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