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6分)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4分)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5分)

正确答案

(1)英国崇尚经验的民族文化传统;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中国放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海外市场的扩大引发了技术革新的热潮。(6分)(其它答案有道理也可)

(2)原因:改革派:有利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保守派:保留了华夏祖制,维持了封建制度。 (2分)   

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受挫。(2分)

(3)照搬俄国革命模式,坚持攻打大城市,导致革命力量受损。(2分)(若回答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等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总得分不超过2分)

秋收起义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现代化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外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问题。第(1)问是对材料信息的综合归结能力,考查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要从英国内部和世界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归结。第(2)问考查中体西用思想。第一小问要从分别为两者接收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改革者是为了宣传西学、保守者维护旧制度。第二小问实际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及结局。第(3)问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历程问题。根据所学找出切合材料中观点的论证进行归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l2月5日至l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8分)

正确答案

(1)做法:祭天敬神;调整种植方式。(2分)

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体。(6分)

(2)原因: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大规模运用。(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干预治理污染;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治污染。(4分)

异:中国民国时期的治污舆论监督起了重要作用,并且更加注重人伦道德。英国政府治污的法律力度更大,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4分)

试题分析:(1)做法:题目问的是“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的做法”根据材料一中的“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等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根据题目提供的时间去考虑,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分别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二中的“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和所学知识中的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发展,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3)同:根据材料二中的“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取缔市区桐油煎熬”、“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和材料三中的“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等信息可以得出其相同之处。异:可以重新对照材料二和三,能够看出材料二中有“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而材料三中没有;材料三中则有更多的法律规定,以及与生产力进步相关的措施,材料二则没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二

(1) 17~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哪些对人类社会影响深刻的成就?(至少写出三项)(3分)

(2)结合三幅图片,回答这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 这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经典力学体系;生物进化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对论或量子论;(3分)

(2)对际格局的影响: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3)对中国的影响:(4分)

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企业兴起;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注意“17~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等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在17~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的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成就有经典力学体系;生物进化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对论或量子论。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图片信息及“国际格局”是解题的关键。题干中的图片分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准确理解,解题时需要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实际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同时也使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向西方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中国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掀起划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清政府为了偿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也出现了诸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举行,加快了伦敦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 工业生产的上升(以1913年为100%)

材料三 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纽约、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4分)

(3)材料三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4分)

正确答案

(1)差异:伦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最高。纽约、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均在19世纪晚期以后出现加速趋势;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2)原因:纽约: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增长率超过英国。上海:19世纪晚期起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3)问题:贫富悬殊现象严重。启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试题分析:(1)观察图表,从时间、发展快慢、程度等方面分析各自的不同。(2)结合材料,迁移所学知识,从各国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工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很薄弱。(3)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说明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贫富分化的问题;启示主要从材料三存在的问题角度谈应吸取的历史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城市化是社会史观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包括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和中国的城市化。西方城市化主要是从工业革命时期进行考察。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厂制度确立,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在外国侵略的背景下近代的城市出现,但是在半殖民的的中国,近代城市大多是畸形的发展;建国以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城市化进展较慢,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腾飞,程式化进程明显加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此后,西方各国为促进商品生产和贸易发展,纷纷举办大型博览会。

材料二  从1876年到1984年,这108年的时间,美国举办过14届世博会,14届世博会其实就是完成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其中,1933年,芝加哥举办了世博会。

材料三  1958年,张闻天向中央写报告申请1959年上海办世博。张闻天的建议在当时石沉大海,没有结果。而在2010年,上海即将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这是中国比较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与邀请世界走向我们。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以古代中国帝王的王冠为造型,其展示的内容将帮助参观者短时间内遍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了解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厚内涵。                                                  

——以上均根据《凤凰网》整理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51年英国举办世博会的社会背景。(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3年芝加哥举办世博会的经济环境。针对这一背景,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张闻天的建议在当时没有结果,而举办世博会的愿望能在2010年实现?( 8分)

正确答案

(1)日不落帝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完善。(任意2点4分)

(2)经济大萧条(2分);新政(2分);影响: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福利国家的出现等。(2分)

(3)原因:20世纪50年代:①中国过分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外交上“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②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4分)

70年代以来: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建交,实行多边外交政策;③对外开放;④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⑤当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任意2点4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851年英国举办世博会背景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要特别注意时间提示“1851年”。结合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特点、政治进程及对外殖民等情况归纳总结。这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议会进行了改革、殖民势力达到最强时期,具备了政治、经济及外部条件。

(2)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及美国为应付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的掌握。解答时要注意时间“1933年”,正是危机时期。为渡过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战后,这一政策进一步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到来。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的发展变化。解答时注意时间“1958年”的提示,同时联系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及外部环境分析当时没有举办世博会的原因。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外交的变化分析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原因。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