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材料二: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183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它要求完全的统治权,而它也做到了。

——《恩格斯论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问题》

材料三: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情况看,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

——19世纪,一位医生对英国煤铁矿区中心太恩河畔新堡的描述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4分)

(2)这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怎样取得“完全统治权”的?据材料二指出其争取“完全统治权”的原因。(4分)

(3)材料三主要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2分)

正确答案

(1)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成为“世界工厂”;带来环境污染。(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2)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2分)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2分)

(3)社会问题:工人没有享受到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财富,生活悲惨。(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对英国所产生的影响。解答此题,要联系所学并结合材料“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从社会生活、环境、城市化及工业产量等方面分析归纳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本题主要也是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依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引起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改变自己在议会中的不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出现了自君主立宪制确立以来最为重要的议会改革运动,即1832年议会改革。

(3)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即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材料“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情况看,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正是这一问题的体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

材料二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一去不返了。”

材料三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回答: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4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2分)(答出任意两个即可)

(3)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照抄原文不给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大量生产经验;市场的扩大。(4分)

(2)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部门。(2分)

(3)①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导致近代城市兴起,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并导致城市就业结构发生变化;③推动了社会进步,使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④密切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体,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⑤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8分)

试题分析:(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直接联系教材知识来作答即可,从劳动力、政治制度、技术、市场等角度来归纳。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直接联系所学知识来作答即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扣住重工业,联系所学来列举即可

(3)影响可联系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城市化进程、世界格局等角度来归纳,如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近代城市兴起,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并导致城市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社会进步,使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密切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体,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虽然……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非常困难,很少有人到过中国,也很少有中国人去过欧洲。

材料二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和用于流动的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有电灯、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有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机械设备等,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前期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美、欧、日,只有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有20%是在国内进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地域隔阂的时代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届博览会的展品的特点。(2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这种发展趋势的双重性影响。(5分)

正确答案

(1)背景:①陆路交通不畅;②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落后;③地理知识贫乏(6分)

(2)条件:①海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展;②流动资本和商业利润提供了充足资金;③行会瓦解和圈占农田确保了劳动力资源;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4分)

(3)特点:主要展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分)

(4)趋势:经济全球化(1分)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5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材料中的“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表明当时人们的地理知识不正确,彼此不了解,再加上当时的交通不发达,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界的征服,所以才导致了各地之间的彼此隔绝的现象出现。

(2)第二问,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需要从政治前提、市场、资本、资源、劳动力、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早在17世纪上半期英国就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因此也拥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圈地运动造成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3)第三问,解决本题首先需要依据材料内容的时间来分析,然后再依据材料的相关内容来逐一分析归纳。材料中的1904年表明此时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再结合材料内容“有电灯、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有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机械设备等”来分析即可。

(4)第四问,有关于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的问题,可以依据材料内容分析,也可以依据教材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的表述来分析归纳。有关于分析这种发展趋势的双重性影响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所以依据这个原则来分析其影响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一个主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 (2分)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4分)

材料二: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材料三:“(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 ,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3)材料三中的“旧工业”指什么?(2分)在此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居何种地位? (2分)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工业与世界经济是怎样一种关系? (4分)

材料五: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4)材料五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2分)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流向:由亚洲流向欧洲。(2分)原因:欧洲的经济远没有亚洲发达;亚洲有其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国家富裕,手工业发达,丝织业、制瓷业发达,印度的棉纺织业发达;旧的商路畅通。(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3)“旧工业”指:传统手工业。(2分)地位: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关系: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中国民族工业在中国特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下产生并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比始终处于劣势,已经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答出关键词“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融入”或表述出材料的信息“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即可。)

(4)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2分,答出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可。)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可知当时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是亚洲流向欧洲;其原因可从13—14世纪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实力、手工业水平、旧的陆上和海上丝路等角度进行对比后回答。

(2)抓住关键信息“16世纪”、“美洲……传入欧洲”、“西班牙胡椒”、“17世纪”、“荷兰人的功劳”可综合判断为新航路开辟以来,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早期海外殖民扩张。考查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及其后续历史事件。

(3)注意重要信息“清末”、“旧工业衰落”、“日常所服用者……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可知这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等传统手工业衰落。据此不难得出当时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扮演的地位;至于“关系”,可从半殖半封环境下中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实力及其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角度回答。

(4)中国产品从很难进入到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其原因可综合20世纪五六十代和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实力状况、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特点特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4分)

材料二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下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4分)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6分)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2分)

正确答案

(1)圈地运动。新贵族。

(2)大土地所有制。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3)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1)此问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解读信息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圈地运动相关内

容的理解和掌握。从材料所给出的时间16世纪,以及汤申家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可知对应

的运动应该是圈地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在当时的英国,农村进行圈地运动的主要是新贵族,他们虽有

贵族的头衔,但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考点定位】圈地运动。

(2)此问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解读信息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资本主义大农业

的积极作用的认知。从材料中“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四年里轮流更换”等信息可知只有在大农场

才能实现所谓的“四区轮作制”。再从材料“不让任何地块休闲……保持地力”以及所给出的表格可知,英

国从1660年到1760年受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大农业的积极作用。

(3)此问的难度明显比前两问增加了,重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表达对现实问题的见解。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圈地运动作用的掌握以及对中国现今农业存在的问题的理解。依据材料可知圈地运动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从而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命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的资金,推动了英国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奠定了基础。再结合现今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农经济)存在的问题即可得出规模化经营更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考点定位】圈地运动的作用、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