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工业革命期间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来自                                              

正确答案

A

“圈地运动”被称之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由于圈地养羊,大量农民丧失土地,沦为靠出卖劳动力的工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阅读下列【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片断,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在1860年前后,相对地说,英国可能达到了极盛时期,它生产了全世界铁的53%、煤和褐煤的50%,并且差一点儿消费了全球原棉产量的一半。“联合王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却似乎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60%的现代工业能力。”

材料二 国际法学家们(如科德尔·赫尔)就曾正确地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经济机能失调引起的。具体地说,是保护主义关税、不公平经济竞争、获得原材料的途径有限、政府闭关自守的政策引起的。……出口工业界担心,如果不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来吸收产量激增的美国产品,随着战后美国政府开支的减少,出口工业就会衰退。……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便使美国致力于建立某种有利于满足西方资本主义需要的国际新秩序。

材料三 未来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有三点值得一提。……第二点与第一点不同但有关联,那就是中国更愿意与它的邻国—哪怕是它怀有疑虑的邻国保持和平关系。……中国在当前(和将来)的国际体系中作为真正独立的角色的重要性,由于它在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风格”而大大增强了。

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英国达到极盛主要得益于哪一项技术的发明?请运用多种史观分析这一发明带来的影响。(7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致力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因。(4分)

(3)结合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说明材料三的观点。(3分)

正确答案

(1)发明:蒸汽机。(1分)

影响:文明史观(或近代化史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使生产走向集中,工厂制形成。工业化城市出现。(2分)

全球史观: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分)

生态史观:破坏环境,导致环境污染。(2分)

社会史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2分)

(说明:本问共6分,回答出其中三个史观及其影响即可,每个2分;只回答史观,不得分;史观与影响回答不吻合不得分;只回答影响,不点明史观得1分。)

(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各国加强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美国产品激增,为利于其商品输出,倡导建立新秩序。(4分)

(3)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成立上海合作组织。(3分,回答出其中3点即可)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1860年前后”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时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发明就是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把人类社会推动到“蒸汽时代”。第二小问注意运用多种史观分析这一发明带来的影响。如文明史观(或近代化史观),重点分析蒸汽机对工业化的影响;全球史观,重点分析蒸汽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生态史观,重点分析蒸汽机对环境的影响;社会史观,重点分析蒸汽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2)注意材料信息“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经济机能失调引起的。具体地说,是保护主义关税、不公平经济竞争、获得原材料的途径有限、政府闭关自守的政策引起的”“出口工业界担心,如果不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来吸收产量激增的美国产品,随着战后美国政府开支的减少,出口工业就会衰退”,据此分析美国致力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原因。

(3)注意材料信息“中国更愿意与它的邻国—哪怕是它怀有疑虑的邻国保持和平关系”, 联系新时期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当前(和将来)的国际体系中作为真正独立的角色的重要性,联系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由于它在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风格’而大大增强了”, 联系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 1840年的世界经济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世界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正确答案

示例:信息一:商业贸易由局部地区(亚非欧洲际)贸易发展到世界性贸易。

说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殖民扩张推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信息二:对外交往的方式从和平友好交往到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把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内。

信息三:文化交流由东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说明:古代发达的东方文明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方,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西方文明对东方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分说明:其他不同角度比较提取信息且合理说明,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2分。

试题分析:提取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限于局部地区(亚非欧洲际)贸易,而到了1840年,经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丝绸之路时期东西方和平友好交往为主,到了1840年,西欧国家通过对外殖民扩张,把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内;丝绸之路时期中国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明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而到了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霍布斯邦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写道,从一七八九到一八四八,发生在英法两个国家里的孪生大变革——双元革命。我们不应该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该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问题:

(1)霍布斯邦所说的“双元革命”分别是指什么?

(2)你认为作者将发生在1789-1848年英法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视为一场孪生“双元革命”的依据有哪些?

(3)作者把 “双元革命”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其寓意是什么?

(4)概述“双元革命”对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变革所产生的作用?

正确答案

1.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2.这两场革命发生的时间几乎相同;并存在相互影响关系;都对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答具体史实,且言之成理也可。(任二方面2分)

3.双元革命将会扩展到各地,引发大规模的社会革命,摧毁当地传统的社会结构,促进工业化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其它言之成理也可。

4.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工业化的经济体制,开启了现代化之路和“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了欧洲、北美和东亚等地实现工业化;法国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范,和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或答教材具体史实,且完整清晰5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等育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材料一  17—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因素及该变化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二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针对内忧外患、百病丛生、满目疮痍的现实,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极富概括力的说法,如此准确,如此简明,这三个词几乎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内核,是他外察世界潮流,内顾中国实情,深思熟虑的结晶。

——傅国涌《孙中山,近代政治文明的一束曙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指的是什么?(2分)材料中的“世界潮流”和“中国实情”分别有哪些表现?(6分)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4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变化:英国社会经济生活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2分)因素: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影响:积极: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促进工人运动;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思

想的解放;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4分,每点2分,答出2 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消极:造成资的浪费,环境的恶化等。

(2)“社会转型”:由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制的转变。(写“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亦可得分)(2分)

世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或现代代潮流)

中国:①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④许多先进的中国人的救国方案失败。(世界2分,中国答2点得4分,共6分。言之成理,其他答案也可得分)

(3)特点: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或者全盘苏化。(4分)

影响: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局限:严重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和综合性大学;大学由“通才教育”变为“专才教育”,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每点2分,两个角度,每个角度2分。共4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中的表格信息来归纳即可,从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可以看出,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生活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第二小问原因可从17——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来分析,可得出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第三小问影响要注意辩证分析,积极方面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生活方式等角度来分析,如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促进工人运动,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思想的解放,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消极方面可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分析。

(2)第一小问社会转型的含义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来分析可得出是近代化,即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第二小问中的世界潮流从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来归纳可得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中国实情从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状况来归纳,可得出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许多先进的中国人的救国方案失败。

(3)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三中“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的比例”可概括出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再结合材料三的出处“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可概括出照搬苏联模式;第二小问影响注意辩证的分析,积极方面从培养专门人才,促进工业化建设的角度来分析,消极方面从人才培养过于狭窄,不利于大师级人才的培养等角度来思考。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