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20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趋势表

——赵吉庆:《工业化过程中物价变动的历史趋势及其对策》

材料二: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50—1920年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趋势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3—1920年英国物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29—1932年美国的物价变化情况。 面对这一物价变化,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8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 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10分)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趋势:物价指数震荡上扬或波动上升。(2分)

1913—1920物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战的爆发导致物资严重供给不足。(2分)

(2)1929—1932年美国物价大幅下跌。(2分)

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调整物价。

具体举措有:①整顿金融,利用货币手段稳定物价;

②减少(缩减)耕地和农产品的产量,恢复农产品的价格;

③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民众收入,提升民众购买力。(共6分。仅答具体措施而未涉及与物价的关系,每点得1分;完整答对3点即得6分;答“国家干预”可得2分,仅答“罗斯福新政”得1分,)

(3)1978年前总体上稳定的原因:(本小问共4分)

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必答项,2分);

②生产能力不足;人们消费水平低等(答对1点即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

1992—1994年上涨原因:(本小问共6分)

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答项,2分)

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③市场的初步放开与市场的活跃

④科技发展、生产能力的提升

⑤人们消费观念经历剧变

(②—⑤点答对一点即得2分,总计不超过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

(4)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如“国家干预物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应对危机。”“国家干预物价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1)从图示可以看出物价波动的特点是波动上升的,总体来看呈现出规律性,但是一战期间,物价持续的上升,这说明物价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争期间物资供应不足,价格上升。(2)从材料二很容易可以看出美国该时期物价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新政的手段干预经济,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物价基本上是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定价,同时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消费能力低也是重要的原因。90年代后,我国物价呈现出波动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英国的1531年法令和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为止,然后遣返原籍。1547年的法令把所有无业者都称为流浪汉,给予严厉惩治;健康流浪汉,将被逮捕,在前胸打上“s”烙印,被罚做两年奴隶。如果逃跑,将被判终身为奴。而逃跑两次,将被判死刑。

(1)导致该时期英国无业游民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无业游民增多对英国社会发展有何利弊(2分)?对此英国政府的政策有何调整?(1分)

材料二:据统计:1846~1850年英国每年平均向殖民地移民19.91万人,到1886~1890年间则达到21.48万人。

(2)19世纪推动英国大规模对外殖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对英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1分)?

材料三:在历史上,英国政府是不干预第三产业发展的。但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

——以上材料均摘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3)什么是第三产业?(1分)英国政府为什么要对旅游业提供支持?(1分)为保障社会稳定,二战后英国在社会制度上有何创新?(1分)

正确答案

(1)英国的圈地运动(1分);利:提供了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须的劳动力(1分),弊:危及城市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1分);调整:英国政府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1分)

(2)工业革命的推动(2分);减轻了国内就业压力,把英国社会推向了繁荣,出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任二1分)

(3)服务行业(1分),增加国内就业(1分),实施《贝弗里奇报告》建设福利国家。(1分)

(1)无业游民的出现很显然是因为农民失去了土地所致,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圈地运动”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

(2)结合材料中19世纪中期的时间来判断,此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家所制定的政策正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而制定。

(3)20世纪60年代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它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英国福利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是在连续不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70到1870年左右时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胡佛的反危机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合作联合政策。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胡佛强烈反对由联邦政府来实行大规模的救济活动和公共工程活动。他说:实施失业保险和贫民救济就是挪用工商业的资金,“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胡佛宣称“美国制度是建立在一种自治政府的特殊概念之上而以地方分权为基础的。”“美国制度是个人奋斗的自由放任主义”  

——摘自黄安年《三十年代大危机和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

材料三 《社会保障法》 (1935年8月)

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特批准拨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9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款项。

第301节 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准许拔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00万美元,并拔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4900万美元……

第401节 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贫苦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批准拔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24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款项。

第501节 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在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妇幼保健设施,特批准从截止于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起,拔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380万美元。

——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年~1939年的美国》

材料四 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经济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4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4分)材料中“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的理论根源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佛政府的主要反危机措施,(4分)据材料二概括胡佛反危机措施的特点,(4分)材料三的反危机措施与材料二反危机措施相比,有什么明显不同?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四的经济立法。(6分)

正确答案

(1)缺陷: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生活困苦(没有社会福利机制);缺乏政治诉求的渠道。(4分)

不利影响:经济上贫富差距拉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技术革新运动;政治上社会矛盾尖锐、激化,工人运动兴起。(4分)

理论根源: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2分)

(2)胡佛主要反危机措施: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4分)

特点:坚持推行自愿合作联合政策;反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4分)

不同之处:材料三用立法的形式,确保国家提供资金,对老人、失业者和妇女儿童进行救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分)

(3)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2分)经济立法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管理秩序、加强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2分)经济立法的出台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建立,促进经济的发展。(2分)

试题分析:

(1)“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说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不公平、不平等,工人阶级生活相对困难;“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说明工人的要求缺乏诉求的途径。不利影响,从两个方面考虑,在经济上贫富差距加大,不利经济健康发展;政治上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兴起,影响社会稳定。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干预影响公平竞争,是材料的理论来源。

(2)此题是受2013年高考全国卷Ⅰ第31题的影响。主要反危机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回答即可。回答特点注意与措施相对应,表达上要有所区别,语言再概括、抽象一些,同时与之后的罗斯福新政相比较。“坚持推行自愿合作联合政策”反映的是坚持自由放任,反对全面干预。材料三的不同之处,明显区别是有了法律的保障,突出制度建设。

(3)“评述”类题目,要注意先述后评。先概括材料四的经济立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济法律体系。其次是评价和认识,可以从“从哪里来”(背景)、“是什么”(内容、特点)、“到哪里去”(影响)三方面来考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7分)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与政治革命大多是短期内急促风暴雨式的社会制度变革不同,工业革命是经过较长时间内由分散和个别的发现、发明和变革开始,逐渐和缓慢地积累形成的。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大部分经济学家如克拉克、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引起了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走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使国民经济进入更为有效率的运行轨道。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些新工艺不顾人的需求,使人变得冷漠甚至麻木不仁,有着贬抑人性的后果。

——据《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一生产领域?与之相关的发明成就有哪些?(6分)

(2)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多方面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变革性影响。(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回答,当今发展中国家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中得出哪些启示?(9分)

正确答案

(1)生产领域:棉纺织业。(2分)发明: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织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或万能蒸汽机)等。(4分,有其他答案符合史实且答出两项亦可)

(2)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蒸汽机动力普遍应用于工业领域;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社会方面: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

政治方面: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英国代议制度进一步发展。

国际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日不落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步确立。

(12分,上述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答出一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3)启示: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强劲有力的发动机;重视生产技术的创新或他国优秀技术成果的引进与运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适时协调工业化中出现的各种矛盾。(9分,答出三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1)小题:该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故属于外延性材料题。根据史实,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棉纺织业;与之相关的发明成就只要有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织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等。因为范围不限,所以只要属于该时期的发明成就都是可以的。

第(2)小题:该题同样要求“结合所学知识”,难度相对降低了。根据史实,可从社会的各个方面概括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变革性影响,比如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等方面,每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3)小题:该题为开放式题型,看上去学生可能很好作答,其实更重要的是题中要求的“当今发展中国家”这个角度。再者就是结合题中的材料和前面两个问题,既要答出工业发展的规律性启示,又要答出工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英国因素”等。只要符合角度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时代》一书中写道:19世纪中期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它向世界隆重地展示其财富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

请回答:(10分)

(1)19世纪中期欧美“财富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是如何实现的?(2分)

(2)如何理解19世纪中期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取得全面的胜利?(6分)

(3)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有何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促进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2分)

(2)美国:①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南北战争,废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②第二次科技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发国内市场,垄断形成等。

③《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建联邦政府。④对外扩张,引进技术等。(其他国家类似,言之成理即可,6分)

(3)英国工业革命后,为原料和市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进一步侵略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2分)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