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子反应
- 共16288题
如图所示,在一烧杯中盛有H2SO4溶液,同时有一表面光滑的塑料小球悬浮于溶液中央,向该烧杯中缓缓注入Ba(OH)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设H2SO4和Ba(OH)2溶液密度相同]。试回答:
(1)此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产生白色沉淀;②小球下沉
(2)Ba2++2OH-+2H++SO42-===BaSO4↓+2H2O
Ⅰ.高铁酸钾(K2FeO4)是极好的氧化剂,具有高效的消毒作用,为一种新型非氯高效消毒剂。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请同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向KOH溶液中通入足量Cl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在溶液I中加入KOH固体的目的是 (选填序号)。
(3)从溶液Ⅱ中分离出K2FeO4后,还会有副产品KNO3、KCl,则反应③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要制得69.3克K2FeO4,理论上消耗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为 mol。
(4)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二次电池,电解液为碱溶液,其反应式为:
3Zn(OH)2+2Fe(OH)3+4KOH3Zn+2K2FeO4+8H2O,
放电时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
Ⅱ.肼(N2H4)又称联氨,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用作火箭燃料。
(5)写出肼分子的电子式 。
(6)肼能与N2O4反应: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076.7 kJ/mol。
已知:N2(g)+2O2(g)=N2O4(g) ΔH=+8.7 kJ/mol, 写出肼与O2反应生成N2和H2O(g)的热化学方程式 。
正确答案
I.(1)2OH-+Cl2=ClO-+Cl-+H2O;(2)AC;
(3)2Fe3++3ClO-+10OH-=2FeO42-+3Cl-+5H2O 0.525;
(4)Zn+2OH--2e-=Zn(OH)2 [或 Zn+2OH-=Zn(OH)2+2e- 或3Zn+6OH---6e-=3Zn(OH)2]
II.(5)
(6)N2H4(g)+O2(g)=N2(g)+2H2O(g) ΔH=-534.0 kJ/mol
试题分析:(1)KOH与Cl2发生反应同NaOH与Cl2发生反应产物为KCl和KClO。
(2)在溶液I中加入KOH固体一方面为下一步反应提供碱性的环境;另一方面与溶液I中过量的Cl2继续反应,生成更多的KClO。故AC正确。
(3)反应③从溶液Ⅱ中分离出K2FeO4后,还会有副产品KNO3、KCl,说明Fe3+—→FeO42-、ClO-—→Cl-,即2Fe3++3ClO-+10OH-=2FeO42-+3Cl-+5H2O;由3KClO~2K2FeO4,制得69.3克K2FeO4,理论上消耗n(KClO)为0.525mol。
(4)放电时活泼金属Zn是电池的负极,碱性环境,则反应式为Zn+2OH--2e-=Zn(OH)2。
(5)写肼分子的电子式注意N-N是一对电子共用。
(6)根据要求写出化学反应N2H4(g)+O2(g)=N2(g)+2H2O(g),由盖斯定律可知,ΔH为已知两个反应的和的一半。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Na2SO4,他们先将粗盐溶于水,然后依次加入过量______、NaOH、Na2CO3和适量______,最后经过______操作,就得到了纯净的NaCl固体.写出加入Na2CO3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首先要把粗盐溶于水形成溶液,然后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Ca2++CO32-=CaCO3↓,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Ba2++CO32-=BaCO3↓,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最后经蒸发操作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
故答案为:BaCl2;盐酸;过滤;Ba2++CO32-=BaCO3↓、Ca2++CO32-=CaCO3↓.
(1)向NaHSO4溶液中逐渐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加入Ba(OH)2溶液至沉淀完全,此步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a2++2OH-+2H++SO42-=BaSO4↓+2H2O;(2)Ba2++SO42-=BaSO4↓。
首先确定NaHSO4为1mol,则依据题意需要1/2mol的Ba(OH)2,又由于方程式中化学式前不能由分数,故将所写的方程式同时乘以2即得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BaSO4↓+2H2O,此时溶液变成Na2SO4溶液,再继续加入Ba(OH)2溶液至沉淀完全,则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BaSO4↓。
某地煤矸石经预处理后含SiO2(63%)、Al2O3(25%)、Fe2O3(5%)及少量钙镁的化合物等,一种综合利用工艺设计如下:
(1)“酸浸”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浸”时铝浸出率的影响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
(3)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碱溶”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已知Fe3+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分别为2.1和3.2,Al3+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分别为4.1和5.4。为了获得产品Al(OH) 3,从煤矸石的盐酸浸取液开始,若只用CaCO3一种试剂,后续操作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煤矸石为原料还可以开发其他产品,例如在煤矸石的盐酸浸取液除铁后,常温下向AlCl3溶液中不断通入HCl气体,可析出大量AlCl3·6H2O晶体,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析出晶体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l2O3+6H+==2Al3++3H2O ; Fe2O3+6H+==2Fe3++3H2O (4分,每个2分)
(2)盐酸的浓度、反应温度、煤矸石颗粒大小、是否充分搅拌、反应时间(任写两个)(4分,每个2分)
(3)CO2; Al(OH)3 +OH—=AlO2—+2H2O (4分,每个2分)
(4)加入CaCO3调节pH到3.2,过滤除去Fe(OH) 3后,再加入CaCO3调节pH到5.4,过滤得到Al(OH) 3 (2分)
(5)AlCl3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AlCl3·6H2O(s)Al3+(aq) +3Cl—(aq) +6H2O(l),通入HCl气体使溶液中c(Cl—)增大,平衡向析出固体的方向移动从而析出AlCl3晶体。 (2分)
试题分析:(1)根据煤矸石经预处理后含成分可知,能与HCl主要反应的为Al2O3、Fe2O3,其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为Al2O3+6H+==2Al3++3H2O、 Fe2O3+6H+==2Fe3++3H2O ;
(2)影响酸浸因素有盐酸的浓度、反应温度、表面积(煤矸石颗粒大小)、是否充分搅拌、反应时间等;
(3)酸浸后的溶液呈酸性,一方面是剩
余的HCl,另一方面是Al3++3H2OAl(OH)3+3H+、Fe3++3H2O
Fe(OH)3+3H+的水解呈酸性,加入CaCO3后与其H+反应生成CO2;因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溶液酸,又能溶于强碱,向沉淀中
加如碱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 +OH—=AlO2—+2H2O;
(4)根据Fe3+、Al3+沉淀的pH可知,使Fe3+沉淀时,Al3+离子不能沉淀,故应将pH调至到3.2,为了获得产品Al(OH) 3,则需要Al3+离子完全沉淀,故将pH调至到5.4,在第二步调节pH之前,应用过滤的方法将Fe(OH) 3除去;(5)AlCl3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通入HCl气体溶于水电离出Cl—,使溶液中c(Cl—)增大,平衡向析出固体的方向移动从而析出AlCl3晶体。
用二氧化氯(ClO2)、铁酸钠(Na2FeO4摩尔质量为166g/mol)等新型净水剂替代传统的净水剂Cl2对淡水进行消毒是城市饮用水处理新技术。ClO2和Na2FeO4在水处理过程中分别被还原为Cl-和Fe3+。
(1)如果以单位质量的氧化剂所得到的电子数来表示消毒效率,那么,ClO2、Na2FeO4、Cl2三种消毒杀菌剂的消毒效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2FeO4溶于水会放出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其杀菌消毒、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的原理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3)工业以CH3OH与NaClO3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制取ClO2,同时产生CO2气体,已知该反应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为2ClO3-+2Cl-+4H+=2ClO2↑+Cl2↑+2H2O。
①写出第二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②工业生产时需在反应物中加少量Cl-,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③生产中会发生副反应ClO3-+Cl-+H+-Cl2↑+H2O(未配平),若测得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Cl2的体积分数为3/73,则起始投料时CH3OH与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4)已知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ClO2也可以看做是亚氯酸(HClO2)和氯酸(HClO3)的混合酸酐。工业上用稍潮湿的KClO3和草酸在60℃时反应制得。某学生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工业制取及收集ClO2,其中A为ClO2的发生装置,B为ClO2的凝集装置,C为尾气吸收装置。请问:
①A部分还应添加温度控制(如水浴加热)装置,B部分还应补充什么装置___________;
②C中应装的试剂为____________。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lO2; Cl2 Na2FeO4 (2) 4FeO42-+10 H2O=4Fe(OH)3+8OH-+3O2↑(3) ①CH3OH+3Cl2+H2O=6Cl-+ CO2+6H+.②催化剂③1:6.1(4)①(冰水)冷凝②NaOH溶液 2ClO2+2NaOH=NaClO2+NaClO3+H2O
试题分析:(1) ClO2、Na2FeO4、Cl2三种消毒杀菌剂的消毒效率分别是ClO2: 67.5g÷5mol=" 13.5g/mol;" Na2FeO4: 166g÷3mol=55.33g/mol;Cl2:71g/ 2mol=35.5g/mol.所以三种消毒杀菌剂的消毒效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lO2> Cl2>Na2FeO4. (2) 根据题意可得Na2FeO4把H2O氧化为O2,氧气杀菌消毒,它本身被还原为Fe3+。Fe3+水解产生Fe(OH)3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质。从而净化了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FeO42-+10 H2O=4Fe(OH)3+8OH-+3O2↑。(3)①第二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H3OH+3Cl2+H2O=6Cl-+ CO2+6H+。②由①中的两个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若转移相同的电子,Cl-的消耗与产生量相等。之所以在工业生产时要在反应物中加少量Cl-,是因为Cl-起作催化剂作用。③将第一步与第二步的方程式叠加可得总方程式:6ClO3-+CH3OH+6H+=CO2↑+6ClO2↑+5H2O。将副反应ClO3-+Cl-+H+-Cl2↑+H2O配平可得:ClO3-+5Cl-+6H+=3Cl2↑+3H2O若测得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Cl2的体积分数为3/73,假设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73mol,则Cl2为3mol;CO2和ClO2总物质的量为70mol。产生3mol的Cl2消耗NaClO3的物质的量1mol;根据方程式6ClO3-+CH3OH+6H+=CO2↑+6ClO2↑+5H2O可知产生CO2和ClO2总物质的量为70mol消耗CH3OH的物质的量为10mol;消耗 NaClO3的物质的量为60mol。所以共消耗CH3OH的物质的量为10mol;消耗 NaClO3的物质的量为60mol+3mol=61mol。因此起始投料时CH3OH与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61=1:6.1.(4) ①因为ClO2的沸点低,容易挥发,所以B部分还应补充的装置是冷凝装置。可以用冰水进行降温。②C为尾气吸收装置,由于ClO2能与碱发生反应,所以通常用NaOH溶液来吸收。反应的方程式为:2ClO2+2NaOH=NaClO2+NaClO3+H2O。2的制法、性质及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配平、书写、实验装置的选择、应用和有关计算的知识。
化学----化学与技术模块
海水中溴元素以Br-形式存在,工业上用空气吹出法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工艺流程如下图:
(1)步骤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2)步骤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Br的原子序数是______,在周期表中位于______周期______族.
(4)步骤⑤蒸馏的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80~9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产,请解释原因:______.
(5)为什么不直接用“溴水混合物I”而要用“溴水混合物II”进行蒸馏,得到液溴?______.
正确答案
(1)氧化性氯气比溴强,溴离子容易被氯气氧化为溴的单质,反应为:2Br-+Cl2=2Cl-+Br2,故答案为:2Br-+Cl2=2Cl-+Br2;
(2)溴单质有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二者之间的反应为:SO2+Br2+2H2O=2HBr+H2SO4,故答案为:SO2+Br2+2H2O=2HBr+H2SO4;
(3)溴元素在周期表中和氯元素同主族,位于氯元素的下面,本族的三、四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18,氯的原子序数为17,则溴为35,在第四周期第ⅤⅡA族,故答案为:35、4、ⅤⅡA;
(4)溴的沸点是58.5°C,温度应控制在80~90℃最佳,温度控制过高,水会沸腾,溴蒸气中有水,温度过低,溴蒸气不易挥发,故答案为:温度过高,大量水蒸气随之排出,溴气中水分增加;温度过低,溴不能完全蒸出,产率低;
(5)溴水混合物I的组成有水、液溴还有含有氯离子的盐等成分,要获得溴,应采用分馏操作,给实验带来很多麻烦,故答案为:溴水混合物I成分复杂,要获得溴需控制多个温度,操作麻烦.
(1)盐碱地(含较多NaCl、Na2CO3)不利于作物生长,通过施加适量石膏可以降低土壤的碱性.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①盐碱地产生碱性的原因______
②用石膏降低其碱性的原理______
(2)根据下列2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FeO(s)+CO(g)═Fe(s)+CO2(g)△H=-218kJ/mol;
Fe3O4(s)+CO(g)═3FeO(s)+CO2(g)△H=+640.5kJ/mol.
写出CO气体还原Fe3O4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常温下,等物质的量的浓度的①氨水;②NH4HSO4;③NH4Cl;④(NH4)2CO3;⑤(NH4)2SO4溶液中,c(N)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正确答案
(1)①碳酸根离子水解显碱性,导致盐碱地产生碱性,水解离子反应为CO32-+H2O⇌HCO3-+OH-,
故答案为:CO32-+H2O⇌HCO3-+OH-;
②石膏能与碳酸根离子反应,降低碱性,离子反应为CO32-+CaSO4═SO42-+CaCO3,
故答案为:CO32-+CaSO4═SO42-+CaCO3;
(2)①FeO(s)+CO(g)═Fe(s)+CO2(g)△H=-218kJ/mol;
②Fe3O4(s)+CO(g)═3FeO(s)+CO2(g)△H=+640.5kJ/mol,
由盖斯定律可知①×3+②得Fe3O4(s)+4CO(g)═3Fe(s)+4CO2(g)
△H=(-218kJ/mol)×3+640.5kJ/mol=-13.5kJ/mol,
故答案为:Fe3O4(s)+4CO(g)═3Fe(s)+4CO2(g)△H=-13.5kJ/mol;
(3)假设浓度均为1mol/L,④⑤接近2mol/L,但④中离子相互促进水解,则⑤>④;②③接近1mol/L,但②中氢离子抑制铵根离子水解,则②>③;氨水中一水合氨电离产生铵根离子,则浓度最小,所以铵根离子浓度为⑤>④>②>③>①,故答案为:⑤;④;②;③;①.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A、B、C、D都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B、C、D同周期,A、D同主族,且A的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且B、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混合均能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D的离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A和B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______,该物质的电子式是______.
(2)加热时,D单质能跟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两种盐,该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写出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B、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混合均能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且B、C、D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知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具有两性,即Al(OH)3,故C为Al;Al(OH)3只能和强碱反应,故B为Na;A的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A为氧;A、D同主族,D为硫.所以,A、B、C、D依次为O、Na、Al、S.
(1)D为硫,最外层6个电子,容易得2个电子达稳定结构;A、B分别是O、Na,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过氧化钠,该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
故答案为:
Na2O2
(2)D单质是S,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氢氧化钠,硫单质的化合价是0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根据化合价变化规律,形成的离子分别是硫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故答案为:3S+6OH-2S2-+SO32-+3H2O
(3)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Al(OH)3,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氢氧化铝不溶于水,写化学式,故答案为:Al(OH)3+OH-=AlO2-+2H2O
(1)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NaHSO4溶液至钡离子恰好沉淀完全,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在以上溶液中,继续滴加NaHSO4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正确答案
Ba2++OH-+H++SO42-=BaSO4↓+H2O;H++OH-=H2O。
本题实际上是上述例题的变式,假设Ba(OH)2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只须NaHSO4即可把其中的钡离子沉淀完全,参加反应的Ba2+、OH-、H+、SO42-物质的量比为1∶1∶1∶1,此时,剩余1mol OH-,如继续滴加NaHSO4溶液,则只是OH-与H+的中和反应。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