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小流域治理已经从开始时的单纯造林和保水、减沙等工程,逐渐转移到生态经济型模式上,目标是(  )

A建立节约型生态系统,获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B建立原始和现代的复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C建立稳定、持久、高效的复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D建立农村小流域综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小流域治理模式是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以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层层设防来控制土壤侵蚀的.其目标是建立稳定、持久、高效的复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故选:C.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草原生态系统可实现碳循环.______(判断对错)

正确答案

×

解析

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草原生态系统不可实现碳循环.

故答案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中的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部分种群的食物关系,图3表示图2部分种群及分解者能量的相对值,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填字母).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则主要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

(2)图2中d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若a固定的能量不变,d减少,则c可利用的能量______.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______kJ.

(3)图2中a同化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其余的能量用于自身的______

(4)据图提出两项实现“低碳”、缓减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①______;②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是消费者,E是大气中CO2库.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

(2)d和c均以e为食,二者表现为竞争关系.若d减少,则c可利用的e会增加,欲求高营养级至少获得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根据e的能量,可知b+c+d的能量为5.8×108kJ,根据b种群的能量,可知c+d的能量为4.5×108kJ,所以a种群获得的能量为4.5×107kJ.

(3)a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缓减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等.

答案:(1)A、B、C、D    CO2   有机物(碳)  

(2)竞争   增加   4.5×107

(3)生长发育和繁殖

(4)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或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解:(1)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是消费者,E是大气中CO2库.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

(2)d和c均以e为食,二者表现为竞争关系.若d减少,则c可利用的e会增加,欲求高营养级至少获得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根据e的能量,可知b+c+d的能量为5.8×108kJ,根据b种群的能量,可知c+d的能量为4.5×108kJ,所以a种群获得的能量为4.5×107kJ.

(3)a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缓减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等.

答案:(1)A、B、C、D    CO2   有机物(碳)  

(2)竞争   增加   4.5×107

(3)生长发育和繁殖

(4)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或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1)在图1中,B、C分别属于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______实现的.

(2)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填序号).A、C、D为B提供______

(3)若图1中的C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______mol葡萄糖的能量.

(4)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__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属于______(生物)间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正确答案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B属于分解者,C属于生产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食物链(网)实现的.

(2)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 2、3、4、5,A、C、D为B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3)若图1中的C产生60mol氧气,则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可以计算出C合成了10mol葡萄糖,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可知,C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

(4)在图2的食物链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则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的能量传递效率.图2中③表示兔未同化的能量,即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

(1)分解者、生产者    食物链(网)

(2)2、3、4、5     物质和能量   

(3)2     

(4)兔与狼   草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B属于分解者,C属于生产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食物链(网)实现的.

(2)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 2、3、4、5,A、C、D为B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3)若图1中的C产生60mol氧气,则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可以计算出C合成了10mol葡萄糖,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可知,C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

(4)在图2的食物链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则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的能量传递效率.图2中③表示兔未同化的能量,即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

(1)分解者、生产者    食物链(网)

(2)2、3、4、5     物质和能量   

(3)2     

(4)兔与狼   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是①生产者、③是无机环境(二氧化碳库);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⑤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D②④均为消费者.可以推断:①生产者、②初级消费者③无机环境④次级消费者⑤分解者.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下列属于碳循环过程的是(  )

A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水蒸发至大气中

D镉通过食物链被富集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属于氮循环,不属于碳循环,A错误;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属于碳循环过程,B正确;

C、水蒸发至大气中属于水循环过程,不属于碳循环,C错误;

D、镉通过食物链被富集属于生物富集效应,不属于碳循环,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一个生态系统内,随着营养级的递增和不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农药残留为(  )

A递增

B递减

C相等

D不少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随着营养级的递增而有富集现象,即营养级递增加,农药残留递增.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图甲表示海洋鱼类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增长速率的关系,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是A、C、D

B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a点

C图乙的食物链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低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图乙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是A生产者、B分解者,A错误;

B、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B错误;

C、图乙的食物链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1.5÷7.5×100%=20%,C正确;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地大力发展农家乐,构建旅游与生态并举的生态农业.池塘养鱼垂钓,水稻长势喜人,农民正忙着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等生产活动.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的______有密切相关.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

(4)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1所示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m2•d)],请分析回答:

图l中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______型,e点种群数量比d点______.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 中______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

(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光照强度有密切相关.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不断减少,需要及时补充.

(4)图l中该种群在ad段λ大于1,故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S型.该种群数量在ad段λ小于1,故e点种群数量比d点减少.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肉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终极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6+5=21,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21+272+90=383,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383+2265+720=3368,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为草食动物,第三营养级为肉食动物,故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83÷3368≈11.4%.

(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光照强度

(2)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3)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

(4)S    减少     肉食动物的粪便     11.4%(11.37%)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解:(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光照强度有密切相关.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不断减少,需要及时补充.

(4)图l中该种群在ad段λ大于1,故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S型.该种群数量在ad段λ小于1,故e点种群数量比d点减少.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肉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终极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6+5=21,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21+272+90=383,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383+2265+720=3368,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为草食动物,第三营养级为肉食动物,故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83÷3368≈11.4%.

(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光照强度

(2)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3)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

(4)S    减少     肉食动物的粪便     11.4%(11.37%)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搞的桑基鱼塘是将部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提高并加宽塘基,在塘基上种桑,用来养蚕.这样可以做到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这是哪一方面的典型例子(  )

A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的稳定性

B根据人类需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生产者---桑树(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蚕、鱼,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桑与蚕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其它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它是依据人类需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