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态与环境
- 共3043题
1.下列生理活动中,每个神经细胞都能够完成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3.请回答下列人体代谢与调节问题:
(1)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效应B细胞合成( )(物质)受阻,中学实验室常用 ( )试制鉴定该物质。
(2)调节体温时,突触前的神经元兴奋传递至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引起其内的( )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 )到突触间隙,该过程的信号转变形式是( )。
(3)人体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是( )(器官),该器官在人体遇到寒冷刺激调节时,既作为反射弧结构中的体温调节( ),还能分泌( )(激素);该器官 ( )(能、不能)参与血糖浓度平衡的调节,若该器官不发挥作用.人体是否还能调节血糖浓度?( )(能、不能)
正确答案
(1)抗体;双缩脲
(2)突触小泡;递质;
(3)下丘脑;神经中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能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1.人体神经元细胞在兴奋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请回答:
(1)人体神经元细胞之间的兴奋是通过( )来传递的,该结构中( ) 的形成主要由高尔基体完成。
(2)若抑制人体神经元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电位不能再恢复到( )(外正内负、外负内正)的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 ) 。
(3)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阻断,但检测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0、Ⅰ.下图是人体内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A、B和a、b、c代表相关结构,①、②、③代表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从A传到B导致B兴奋,c的膜内电位变化是 。
(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将兴奋传至的体温调节中枢 ,一方面使骨骼肌颤栗,另一方面使肾上腺素和 (填序号)的含量升高,产热增加。
(3)血糖含量降低时,会刺激 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调节血糖升高的原理是 。
(4)某病人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递质)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从免疫角度上说,该疾病属于 病。临床上可以切除 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该器官能抑制T细胞的发育,使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从而减少抗体的产生。
II.下列是有关植物生长素的一些信息,请结合所学内容,根据所给信息回答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其极性运输的方式是 。
(2)图甲利用琼脂块收集来自小麦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1AA),研究比较小麦胚芽鞘尖端在光下和暗处产生生长素的量。除所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根据实验结束时收集到的生长素量(图中数字),可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正确答案
(1)由负变为正
(2)下丘脑 ②
(3)胰岛A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
(4)自身免疫病 胸腺
II.(1)吲哚乙酸 主动运输
(2)小麦胚芽鞘在暗处和在光下产生的生长素的量差不多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5.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3.下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利用图示反射弧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为_______________,在实验前刺激B处,如果肌肉收缩,说明材料符合实验要求。如果肌肉不能收缩,则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在Y处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X点一个强刺激,X处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Y处电流计指针发生__________________次偏转。
(3)为了探究某种药物(可阻断反射活动)的作用部位,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实验过程:
①把图示实验材料随机分为I、II两组;
②将该药物涂在I组材料的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______________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③将该药物涂在II组材料的___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_____________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正确答案
(1)感受器 重新选择实验材料
(2)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0
(3)② Z ; 刺激B,观察A是否反应 ③ X(或Y); 刺激B,观察A是否反应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4.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1.如下图示,神经纤维①受到刺激后可以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导到运动终板②(即运动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可以引起肌肉③收缩,并且在肌肉细胞可以检测到兴奋的变化。直接用电刺激肌肉,肌肉收缩。某种毒素可以使肌肉不能收缩,如果想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神经纤维、运动终板和肌肉三者中的某一个,可以通过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实验材料: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毒素制剂,滴管一个,神经—肌肉标本一个。
(一)完成该实验的操作步骤
(1)将电流表A两个电极棒接触到神经①点两侧,固定不动。
(2)分别用电刺激①、③点,观察A指针是否发生偏转,肌肉是否收缩。
现象:用电刺激①点,A指针( )(能、不能)发生偏转,肌肉 ( );
用电刺激③点,A指针( )(能、不能)发生偏转,肌肉 ( )。
(3)在整个标本上滴加毒素制剂,分别电刺激①、③点,观察A指针偏转及肌肉的收缩情况。
(二)预测结果及结论:
(1)(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分是神经纤维。
(2)(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运动终板。
(3)(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肌肉。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2.右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跳反射发生时,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标号①、②是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标号A、B、C为突触,标号D是放置于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计,请据图回答:
(1)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
(2)给①处一个适宜的刺激,________(能或不能)引起伸肌收缩和屈肌舒张。
(3)给②处一个适宜的刺激,________(能或不能)在D处记录到电位。该实验结果说明兴奋在________(填标号)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从________传向________。
(4)将某药物放于B处,刺激①,伸肌收缩;将药物放于②处,刺激①,伸肌不收缩。该实验结果说明该药物能够阻断兴奋在__________上的传导。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5.图为神经-肌肉连接图(肌细胞与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9.下图中,图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胰岛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刺激迷走神经,能促进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当神经冲动到达图2中的突触小体时,结构2将会释放_______________到突触间隙,与结构5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得结构5对__________的通透性增强,导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2)图3中能产生胰岛素的是________细胞。它能促进组织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正确答案
(1)神经递质;Na+离子; 外负内正
(2)胰岛B(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5.果蝇的某种突变体因动作电位异常而易发生惊厥。右图表示两种果蝇的动作电位,据图分析,突变体果蝇的神经细胞膜异常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1.2007年6月30 日,合肥逍遥津公园“世纪滑车”的6节车厢搭载了7名乘客,当滑车即将爬升到最高点时,突然停了下来,随后6节车厢急速倒滑,导致最后一节车厢脱轨,目击者说:“事故发生前几秒,过山车在轨道上摇晃,以为它要掉下来时,听见一个尖锐的刮擦声,接着是人们的尖叫……发生难以形容的声响,终于停了下来,我的腿直发抖。”请根据上述材料作答。
(1)目击者的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是由于 ( )内流,使膜电位表现出 ( )的结果。
(2)车上的乘客极度恐惧,是产生兴奋后,传入神经把( )信号,通过一定的方式运输,传到中枢神经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大脑皮层能前后联系是因为有( )神经(填感觉、运动、感觉或运动、感觉和运动)。
(3)车上乘客在短暂的几秒内,心跳加快,( ) (内分泌腺)活动增加,代谢加强,等各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产热 ( )散热(填“>、<、=”),体温上升,出现了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正确答案
(1)Na+ ; 内正外负
(2)电信号和化学 ; 感觉和运动
(3)甲状腺、肾上腺 ; 大于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