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农科所通过如图育种过程培育出了高品质的糯小麦,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B要获得yyRR,b过程可通过自交获得

Ca、c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都作用于萌发的 种子

Da过程能提高突变率,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从图中分析可知,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而不是基因突变,A错误;

B、b过程为杂交育种,需要不断地进行自交,淘汰性状分离的个体,来提高纯合率,获得yyRR,B正确;

C、a、c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都作用于幼苗,c过程还可作用于萌发的种子,单倍体高度不育,没有种子,C错误;

D、a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作用于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小鼠的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由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群控制,科学家利用基因群组成为aa的A品系小鼠和基因群组成为bb的B品系小鼠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并获得了X品系小鼠.请据此图回答:(注:不考虑MHC基因群内各基因通过染色体交叉互换进行基因重组)

(1)小鼠MHC的遗传______(遵循、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组成为______

(2)研究表明,器官移植时受体是否对供体器官发生免疫排斥,只取决于两者的MHC是否完全相同.从F2、F3、…至F20中选出ab小鼠的方法是:将杂交后代小鼠的皮肤移植到A品系小鼠身上,选择______

(3)F21中X品系小鼠占的比例是______,获得的X品系小鼠的遗传物质除了MHC基因群外,其它与______品系小鼠的基本一致.

正确答案

解:(1)小鼠的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均由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所以小鼠MHC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品系小鼠提供a基因,B品系小鼠提供b基因,所以F1的基因群组成为ab.

(2)根据题意,将杂交后代aa的小鼠的皮肤移植到A品系小鼠身上,由于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相同,不会对供体器官发生免疫排斥,而杂交后代为ab的小鼠其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与A品系小鼠不同,所以会发生免疫排斥.

(3)F20中基因型为ab 的小鼠自交,根据分离定律,X品系小鼠(bb)所占的比例.获得的X品系小鼠的遗传物质除了MHC基因群外,其它与A品系小鼠的基本一致.

故答案为:

(1)不遵循    ab   

(2)会发生免疫排斥的(小鼠)   

(3)    A

解析

解:(1)小鼠的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均由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所以小鼠MHC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品系小鼠提供a基因,B品系小鼠提供b基因,所以F1的基因群组成为ab.

(2)根据题意,将杂交后代aa的小鼠的皮肤移植到A品系小鼠身上,由于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相同,不会对供体器官发生免疫排斥,而杂交后代为ab的小鼠其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与A品系小鼠不同,所以会发生免疫排斥.

(3)F20中基因型为ab 的小鼠自交,根据分离定律,X品系小鼠(bb)所占的比例.获得的X品系小鼠的遗传物质除了MHC基因群外,其它与A品系小鼠的基本一致.

故答案为:

(1)不遵循    ab   

(2)会发生免疫排斥的(小鼠)   

(3)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植物的杂交育种方案中,难以直接达到研究目的是(  )

A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将不同个体上控制优良性状的不同基因集中于一个个体上

B用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研究哪个性状是显性性状

C用显性雌性个体与隐性雄性个体杂交,研究某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

D用测交法研究某个体是否是纯合子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可以将不同个体上控制优良性状的不同基因集中于一个个体上,A正确;

B、若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后代中只出现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为显性性状,B正确;

C、显性雌个体与隐性雄个体杂交,无论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都会出现相同的结果,因而难以研究某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C错误;

D、用测交法,研究某显性个体是否纯合,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为杂合体,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袁隆平超级稻亩产破900公斤,其特点除高产外,还有植株高、分蘖力强的.若该水稻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分蘖力强(A)对分蘖力弱(a)为显性.现有高秆分蘖力弱和矮秆分蘖力强的纯合水稻,为培育纯合高秆分蘖力强的水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应用的育种原理可以是基因重组,也可以是染色体变异

B高秆分蘖力弱和矮秆分蘖力强的纯合体杂交得F1,再自交,F2中可选出符合要求的水稻

C双亲杂交获得F1(HhAa)后,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中不能选出所需水稻

D用杂交育种方法比用单倍体育种方法所需的年限要长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为培育高秆分蘖力强的水稻,可以用杂交育种,也可以利用单倍体育种,其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A正确;

B、利用杂交育种所得F2中选出的符合育种方向的高秆分蘖力强的水稻(H_A_)不纯,所以不能直接选出,只有再自交,淘汰发生性状分离的水稻,保留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水稻再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B错误;

C、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都是单倍体,故不能选出,C正确;

D、杂交育种一般需要5~6年时间,单倍体育种只需要2~3年时间,D正确.

答案: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例与所利用的育种方法中,连线不正确的是(  )

A中国荷斯坦牛--杂交育种

B三倍体无子西瓜--单倍体育种

C“黑农五号”大豆--诱变育种

D抗虫棉花--基因工程育种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培育中国荷斯坦牛采用的是杂交育种的方法,A正确;

B、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是采用的多倍体育种的方法,B错误;

C、培育“黑农五号”大豆是采用的诱变育种的方法,C正确;

D、培育抗虫棉花采用的是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基因分离定律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诱变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A错误;

B、杂交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C错误;

D、基因分离定律只适用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3个玉米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AABBcc,若要培育AABBCC的个体至少需要几年时间?______

正确答案

解:第一年:将三个品种中任何两种品种间相互杂交,就能得到含两种隐性基因的杂合体种子;

第二年:把第一年得到的杂交种自交,就可从自交后代中选出AABBCC的种子.

如果要得到植株,还需要再继续播种.

故答案为:2年

解析

解:第一年:将三个品种中任何两种品种间相互杂交,就能得到含两种隐性基因的杂合体种子;

第二年:把第一年得到的杂交种自交,就可从自交后代中选出AABBCC的种子.

如果要得到植株,还需要再继续播种.

故答案为:2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芒(A)对无芒(a)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有芒抗病(AARR)和无芒不抗病(aarr)的两种水稻作亲本,培育无芒抗病的良种水稻供农民使用.

(1)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这一良种供农民使用至少需要4年时间,每一年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请完成下表:

(2)第1年对作为母本的水稻应该做______处理.这项工序应该在开花______(选填“前”或“后”)进行.

(3)第______年开始出现无芒抗病类型,它约占群体的比例为______;若用单倍体育种,开始出现无芒抗病类型约占群体的比例为______

(4)就抗病和不抗病这对相对性状而言,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______

A.R增大       B.r增大       C.R=r         D.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

解:(1)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无芒抗病的良种水稻,第1年:将有芒抗病与无芒不抗病两种水稻进行杂交,获得F1种子;第2年:让F1种子自交,获得F2种子;第3年:让F2种子自交,选出纯系植株;第4年:将选出的无芒抗病纯系植株进行自交,进行扩大培养.

(2)由于水稻是雌雄同株植物,所以第1年对作为母本的水稻应该做人工去雄处理.这项工序应该在开花前进行,以防止其自花传粉.

(3)让F1种子自交,获得F2种子,在F2种子中,无芒抗病类型为aaRR和aaRr,占群体的比例为.所以在第3年种植后开始出现无芒抗病类型.若用单倍体育种,则在第2年,将F1的花药(AR、Ar、aR、ar)离体培养,并用秋水仙素处理.因此开始出现无芒抗病类型约占群体的比例为

(4)由于在自然情况下,不抗病的个体容易死亡,所以让F1自交三代,R基因频率增大.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④分别为杂交、自交、获得F2种子、自交

(2)人工去雄  前

(3)3       

(4)A

解析

解:(1)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无芒抗病的良种水稻,第1年:将有芒抗病与无芒不抗病两种水稻进行杂交,获得F1种子;第2年:让F1种子自交,获得F2种子;第3年:让F2种子自交,选出纯系植株;第4年:将选出的无芒抗病纯系植株进行自交,进行扩大培养.

(2)由于水稻是雌雄同株植物,所以第1年对作为母本的水稻应该做人工去雄处理.这项工序应该在开花前进行,以防止其自花传粉.

(3)让F1种子自交,获得F2种子,在F2种子中,无芒抗病类型为aaRR和aaRr,占群体的比例为.所以在第3年种植后开始出现无芒抗病类型.若用单倍体育种,则在第2年,将F1的花药(AR、Ar、aR、ar)离体培养,并用秋水仙素处理.因此开始出现无芒抗病类型约占群体的比例为

(4)由于在自然情况下,不抗病的个体容易死亡,所以让F1自交三代,R基因频率增大.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④分别为杂交、自交、获得F2种子、自交

(2)人工去雄  前

(3)3       

(4)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甲是普通小麦由三种不同植物通过种间杂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某实验小组利用普通小麦中的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两对性状独立遗传),通过三种不同途径培育矮杆抗病小麦品种的实验过程图解.结合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杂种一和杂种二在自然条件下是否可育?______.①②过程发生的变化是染色体______,杂种二有______个染色体组.

(2)图乙是X组中,F1自交后代F2中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若要确定F2中获得的矮杆抗病植株是否符合要求,可采用______法.

(3)图乙的______组获得的矮杆抗病纯合植株所占的比例最高.

(4)我国发射的“天宫一号”上搭载了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示中的杂种一来源于一粒小麦与山羊草的杂交,为异源二倍体;而杂种二为异源三倍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异源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均不能正常繁殖,该变化是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它们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由它们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和异源六倍体才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

(2)乙图中F1表现为高秆抗病,这说明高秆为显性性状,矮秆为隐性性状,抗病为显性,易感病为隐性性状,故F1自交后代F2中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aaBB)的占.在实际应用中,若要鉴定一植物是否为纯合体,可采用自交或测交法.

(3)根据图示可知,Y组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纯合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

(4)在太空中较强的辐射、失重的环境能提高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基因突变,也可能会导致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而引起其变异.

故答:(1)否  数目加倍   3

(2)   自交(或测交)

(3)Y

(4)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解析

解:(1)图示中的杂种一来源于一粒小麦与山羊草的杂交,为异源二倍体;而杂种二为异源三倍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异源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均不能正常繁殖,该变化是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它们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由它们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和异源六倍体才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

(2)乙图中F1表现为高秆抗病,这说明高秆为显性性状,矮秆为隐性性状,抗病为显性,易感病为隐性性状,故F1自交后代F2中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aaBB)的占.在实际应用中,若要鉴定一植物是否为纯合体,可采用自交或测交法.

(3)根据图示可知,Y组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纯合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

(4)在太空中较强的辐射、失重的环境能提高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基因突变,也可能会导致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而引起其变异.

故答:(1)否  数目加倍   3

(2)   自交(或测交)

(3)Y

(4)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植株甲是二倍体水稻,利用植株甲获得了植株乙,而后利用植株甲和乙又获得植株丙和丁.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甲的雌蕊柱头可获得植株乙

B植株丙与植株丁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相同

C植株甲与植株乙正交和反交所得种子的胚乳的基因型不同

D获得植株丙和植株丁的过程都属于有性生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秋水仙素处理植株甲的幼苗才能获得植株乙,A错误;

B、植株丙是植株甲和植株乙杂交形成的三倍体植株,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而植株丁是植物甲和植株乙的体细胞融合形成的六倍体植株,其体细胞中含有六个染色体组,B错误;

C、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的,而受精极核是由两个极核和精子受精形成的,所以植株甲与植株乙正交和反交所得种子的胚乳的基因型不同,C正确;

D、植株丙是杂交形成的,属于有性生殖,而植株丁是植物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A、B、C、D、E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根据图回答:

C.AAAABBBBCCCC×AABBCC-→AAABBBCCCAAAAAABBBBBBCCCCCC

(1)A图所示过程称克隆技术,新个体丙的性别决定于______亲本.

(2)在B图中,由物种P突变为物种P′,是指导蛋白质合成时,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______改变成了______.(缬氨酸GUC;谷氨酰胺CAG;天冬氨酸GAC)

(3)C图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______,该方法最常用的做法是在①处滴加______或用______处理.

(4)D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______,采用的原理是______

(5)E图中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__,与D方法相比,E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图所示过程称克隆技术,由于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而新个体丙的染色体都来自甲亲本,所以新个体丙的性别决定于甲亲本.

(2)在B图中,由物种P突变为物种P′,是指导蛋白质合成时,密码子由GAC变为GUC,所以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天冬氨酸改变成了缬氨酸.

(3)C图中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多倍体育种,该方法最常用的做法是在①处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或用低温处理,抑制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4)D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采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若要在F2中选出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最简单的方法是选出矮秆抗锈病的个体,让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5)E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与D杂交育种方法相比,E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故答案为:

(1)甲

(2)天冬氨酸  缬氨酸

(3)多倍体育种  秋水仙素  低温

(4)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5)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

解:(1)A图所示过程称克隆技术,由于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而新个体丙的染色体都来自甲亲本,所以新个体丙的性别决定于甲亲本.

(2)在B图中,由物种P突变为物种P′,是指导蛋白质合成时,密码子由GAC变为GUC,所以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天冬氨酸改变成了缬氨酸.

(3)C图中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多倍体育种,该方法最常用的做法是在①处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或用低温处理,抑制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4)D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采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若要在F2中选出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最简单的方法是选出矮秆抗锈病的个体,让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5)E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与D杂交育种方法相比,E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故答案为:

(1)甲

(2)天冬氨酸  缬氨酸

(3)多倍体育种  秋水仙素  低温

(4)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5)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

实验二: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实验三: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

请回答:

(1)对上述l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无法合成______,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白化基因对玉米性状的控制方式为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等技术,其中单倍体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有______,选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原因是______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

(4)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进行自交获得F2,F2中只选择抗病高秆植株让其自交获得F3,则F3中抗病基因的频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可知,白化苗是由于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无法合成叶绿素,而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白化基因对玉米性状的控制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实验一用射线照射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属于诱变育种;实验二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新品种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实验三通过杂交获得所需要个体的过程属于杂交育种.其中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选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是因为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诱导形成多倍体.

(3)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

(4)乙(Aabb)和丙(aaBb)杂交得到F1,F1中抗病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使其自交获得F2,F2中抗病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只考虑抗病与不抗病这对相对性状,其中AA占,Aa占,让其自交获得F3,则F3中AA占、Aa占=、aa占=,所以F3中抗病基因的频率为

故答案为:

(1)叶绿素    基因突变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诱变育种  染色体变异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Aabb   aaBb

(4)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可知,白化苗是由于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无法合成叶绿素,而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白化基因对玉米性状的控制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实验一用射线照射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属于诱变育种;实验二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新品种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实验三通过杂交获得所需要个体的过程属于杂交育种.其中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选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是因为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诱导形成多倍体.

(3)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

(4)乙(Aabb)和丙(aaBb)杂交得到F1,F1中抗病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使其自交获得F2,F2中抗病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只考虑抗病与不抗病这对相对性状,其中AA占,Aa占,让其自交获得F3,则F3中AA占、Aa占=、aa占=,所以F3中抗病基因的频率为

故答案为:

(1)叶绿素    基因突变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诱变育种  染色体变异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Aabb   aaBb

(4)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现有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要育出黑色长毛兔.理论上可采用的技术是(  )

①杂交育种     ②基因工程    ③诱变育种    ④克隆技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现有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要育出黑色长毛兔,可以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获得黑色长毛兔,也可以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对黑色短毛兔或白色长毛兔进行辐射诱变,获得黑色长毛兔;但不能采用克隆技术,因为克隆技术不会改变后的性状.因此①②③④中理论上可以采用①②③育出黑色长毛兔.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科学家发现多数抗旱型农作物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的渗透压,此代谢产物在叶肉细胞和茎部细胞中却很难找到.

(1)该代谢产物能够使细胞液的渗透压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这种代谢产物在茎部和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而在根部细胞中却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3)现有一抗旱植物,其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为r(旱敏基因).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r:ATAAGCATGACATTA;R:ATAAGCAAGACATTA.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______.研究得知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该抗旱基因控制抗旱性状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4)已知抗旱型(R)和多颗粒(D)属于显性性状,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合的旱敏型多颗粒植株与纯合的抗旱型少颗粒植株杂交,F1自交:

①F2抗旱型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所占比例是______

②若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植株自交.从理论上讲F3中旱敏型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

③某人用一植株和一旱敏型多颗粒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性状的统计结果显示抗旱:旱敏=1:1,多颗粒:少颗粒=3:1.若只让F1中抗旱型多颗粒植株相互受粉,F2的性状分离比是______

(5)请设计一个快速育种方案,利用抗旱型少颗粒(Rrdd)和旱敏型多颗粒(rrDd)两植物品种作亲本,通过一次杂交,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用文字简要说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抗旱型农作物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够使细胞液的渗透压增大,从而增强根细胞的吸水能力.

(2)该代谢产物在茎、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对比R基因与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知,R基因上的A被T取代从而突变成了r基因,这是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基因突变.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是糖类,糖类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

(4)由题干信息知,亲本基因型为rrDD、RRdd,F1的基因型为RrDd.①F1自交,F2抗旱型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RrDd)所占比例为.②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的植株中RR占,Rr占,自交所得F3中旱敏型植株(rr)所占比例为×=.③由题意知,该植株与旱敏型多颗粒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RrDd、rrDd,F1中抗旱型多颗粒植株的基因型为RrDD、RrDd,它们相互受粉,用分解组合法解答是:Rr×Rr→3R_:1rr,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自由交配,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D:d=2:1,因此,自由交配后DD:Dd:dd=(2:2×:(2=4:4:1,因此D_:dd=8:1,对于两对性状来说,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3R_:1rr)(8D_:1dd)=24R_D_:8rrD_:3R_dd:1rrdd,故F2的性状分离比是抗旱型多颗粒:旱敏感型多颗粒:抗旱型少颗粒:旱敏感型少颗粒=24:8:3:1

(5)通过一次杂交获得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需要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故答案为:

(1)增大 

(2)基因选择性表达 

(3)碱基对替换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4)        24:8:3:1 

(5)先用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然后让它们杂交得到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

解析

解:(1)抗旱型农作物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够使细胞液的渗透压增大,从而增强根细胞的吸水能力.

(2)该代谢产物在茎、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对比R基因与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知,R基因上的A被T取代从而突变成了r基因,这是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基因突变.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是糖类,糖类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

(4)由题干信息知,亲本基因型为rrDD、RRdd,F1的基因型为RrDd.①F1自交,F2抗旱型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RrDd)所占比例为.②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的植株中RR占,Rr占,自交所得F3中旱敏型植株(rr)所占比例为×=.③由题意知,该植株与旱敏型多颗粒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RrDd、rrDd,F1中抗旱型多颗粒植株的基因型为RrDD、RrDd,它们相互受粉,用分解组合法解答是:Rr×Rr→3R_:1rr,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自由交配,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D:d=2:1,因此,自由交配后DD:Dd:dd=(2:2×:(2=4:4:1,因此D_:dd=8:1,对于两对性状来说,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3R_:1rr)(8D_:1dd)=24R_D_:8rrD_:3R_dd:1rrdd,故F2的性状分离比是抗旱型多颗粒:旱敏感型多颗粒:抗旱型少颗粒:旱敏感型少颗粒=24:8:3:1

(5)通过一次杂交获得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需要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故答案为:

(1)增大 

(2)基因选择性表达 

(3)碱基对替换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4)        24:8:3:1 

(5)先用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基因型为RRdd和rrDD的植株,然后让它们杂交得到抗旱型多颗粒杂交种(RrD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  )

A孟德尔

B巴斯德

C袁隆平

D米勒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孟德尔是遗传学之父,A错误;

B、巴斯德致力于微生物的研究,发现了巴氏消毒法,B错误;

C、袁隆平是遗传学之父,C正确;

D、米勒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为生物进化做出了重要贡献,D错误.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