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1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材料四     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据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分布,指出其演变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并指出史实依据。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全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外国人权利的大小。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延伸到内地。

(2)第一类。有领事馆、租界等。企业集中,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3)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如:西服、西餐,婚俗变化等。(举出两例即可)

(4)同意:英国扩大了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不同意:中国丧失国家独立;中西方差距大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历史名人的一举一动往往透露出一个时代的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年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    

第三次婚姻:1923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婚俗的变迁过程。

                                                                                                                                                                

正确答案

(1)变化:由传统服装到西服,由西服到中山装。

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原因)。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③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④生产方式的变化。⑤外来文化的冲击。

(2)过程:由旧式婚姻到自由婚姻,由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启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析》,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清朝(左图)和民国时期(右图)的女绣花鞋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运动为中国近代习俗的演变开辟了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的服饰的变化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提供条件。 

(2)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原因: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 ,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

(4)认识:社会习俗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与时代要求(政治状况)是相一致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政治革命为社会习俗发生变化扫除了障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图片:

   

图1  长袍马褂         图2  西服与旗袍

           

          图3  20世纪          图4  20世纪70年代末到

                                         80年代的确良面料衣裳

图5  20世纪90 年代后女性职业装

(1)判断图1、2反映的时代。   

                                                                                                                                                                

(2)图1至图2时期服饰、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3)观察图3,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4)相对于图3,图4、5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正确答案

(1)清朝(回答清末或清朝时间段内均可);民国。

(2)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国人模仿、崇尚西方的生活习惯于服饰样式;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清朝尊卑有别的称呼习惯。

(3)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饰比较单调;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

(4)服饰开始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下一知识点 : 饮食方面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风俗的变迁(断发易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