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1)为材料一中图一漫画写一句主题词。(1分)图二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分)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请将照片加以分类,并将图序号填写在下表中。(2分)

  类        别

  图  序  号

屈辱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外交

 

 

(3)图④ 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2分)2001年中国外交有哪些突出成就?请举一例。(1分)

材料二 新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4)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2分)  

材料三 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四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历史必修一》(人民版2000年)

(5)根据材料三,简要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2分)

(6)根据材料四,列举欧洲走向联合过程的重大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3分)

(7)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外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1分)

正确答案

(1)主题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如“洋人的朝廷”、“傀儡政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1分)说明了弱国无外交。(1分)

(2))(2分,写错或少写一个均扣1分)

  类        别

  图  序  号

屈辱的外交

①②

独立自主的外交

③④⑤

(3)原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分)

成就: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贸组织。(1分,任意一点即可。)

(4)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分,任意两点即可)

(5)原因: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吸取战争教训;应对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应对苏联“势力扩张”。(答对2点即给2分)

(6)史实: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诞生;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1年,《马约》签订,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少答其中1点扣1分)。(2分)

特征:由经济实体(经贸集团)发展到经济、政治实体。(1分)

(7)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外交政策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分,只要答对其中1点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中日关系一直是扰乱我国人民的群众的一个心病,今年日本政府公然搞钓鱼岛“国有化”,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又一次引发了中国人民对中日关系的高度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4年,日本在攻打台湾的时候,遭到台湾当地居民高山族的顽强抵抗,实际上中国也派出军队到台湾,但是最后清朝和日本谈判,签了《北京专条》。当时清政府为了面子不讲是赔偿,讲的是抚恤和道路的修整费。西方一个评论家讲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他讲:“这里有一个不愿意战争,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所以,此后日本就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    ——陈景彦《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评论家讲的“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的史实依据?(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后日本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实际行动及影响?(4分)

材料二: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的市长当着到访的中国代表团的面说南京大屠杀不存在,讽刺的是南京与名古屋从1978年建立了姐妹市至今,34年的情谊也因为他一人的话,为之中断。南京市政府决定,暂停两市的官方交往。                ——引自凤凰网

材料三:2007年8月15日,日本铭心会成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举行和平集会,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2010年12月19日,大阪三重县首府津市放映了《南京,被割裂的记忆》。这由63岁的松冈环把22年中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录,还有参加过侵华战争日本兵的证言拍成。

——引自新浪网

(2)请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官方交往”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4分)

材料四:日本对中国的一系列行为,我们也没必要去奉陪日本,对钓鱼岛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的争夺,中共十八大再次重申了,中国现在仍然是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就是你要在和平的国际环境当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引自凤凰网

(3)材料中“没必要去奉陪”反映了中国什么外交立场?(2分)十八大重申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800 万两白银;《马关条约》白银二亿两;《辛丑条约》9.8亿两白银。(任选两个2分)

实际行动:20年之后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马关条约》,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4分)

(2)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2分)

阻碍因素: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战争,美化侵略历史,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推动因素:日本民间对华友好社团人士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民间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4分)

(3)反映中国始终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

体现了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出发点。(4分)

试题分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大部分都涉及到巨额赔款。例如,《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800 万两白银;《马关条约》白银二亿两;《辛丑条约》9.8亿两白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成度。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官方交往”开始的标志是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材料中“日本名古屋的市长当着到访的中国代表团的面说南京大屠杀不存在” 可见,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战争,阻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日本铭心会成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举行和平集会,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松冈环把22年中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录,还有参加过侵华战争日本兵的证言拍成《南京,被割裂的记忆》”可见,日本民间对华友好人士积极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第(3)问,联系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没必要去奉陪”反映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八大重申的观点“……战略机遇期,……在和平的国际环境当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出发点。

点评:理性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的突出特点及影响因素。特点:政治——“冷”;经济——“热”,主流是和谐的。影响因素:①政治方面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领土、领海纷争,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历史问题和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等;②经济方面两国以互补合作为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两国在能源、制造等领域竞争的趋势也在日益加强。③美国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将照片加以分类,并将图序号填写在下表中。(2分)

(2)图③的外交成就是在什么外交政策和方针的指导下取得的?(4分)

(3)图④ 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三: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历史必修一》(人民版2000年)

(4)根据材料二、三,简要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4分)

(5)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外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2分,写错或少写一个均扣1分)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4分)

原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分)

原因:历史渊源;摆脱美国的控制;共同发展的要求(4分)

教训:对外政策的制定都是以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2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屈辱的外交需要依据材料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内容来填写。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见证,所以是屈辱的历史史实。《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定的,它标志中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所以也是屈辱的历史史实。其余的三项是独立自主的外交。

(2)第二问,,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且这个政策一直是我国基本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独立与打击,所以新中国采取了倒向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同时新中国也不承认以往列强同中国签定的不不平等条约与不平等的外交关系。

(3)第三问,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乔冠华当时的身份,他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等职,他开怀大笑的情况出现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因为此次会议通过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故他有此一笑。

(4)第四问,材料二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材料三涉及到的内容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依据材料二的内容“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可知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是由于外部的压力造成的。

(5)第五问,回答此问题需要对整个材料题的前四问的答案高度的概括与总结,然后对比分析两种外交政策,从而得出结论。对于国家政策的问题有几个基本点可以成为答题的依据,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本国的综合国力,根本出发点是本国的根本利益,所以回答此问题只要围绕着这两个原则来回答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日本首相安培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材料三: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四: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五: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六: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日本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3分)

(2)根据材料三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3分)

(3)依据材料四、五,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4)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4分)

正确答案

(1)1896年。《马关条约》。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2)反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或者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①是中国人民在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②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或答中国收回了台湾,或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有效获取能力和对基础知识再现再认能力。根据材料“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材料一的诗写于1896年,日本是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从“春愁”中“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可知作者的心情。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反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四“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和材料五“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等材料可以得出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①是中国人民在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②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图1 巨人中国

材料二 如图,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图2  瓜分中国

材料三  如图,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图3   Dragon(中国龙)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3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2分)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各种救国活动先后展开。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活动,可以查阅当时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2分)

(3)图3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3分)

(4)“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2分)

正确答案

(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加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综合国力强大;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3分)

(2)现象:遭受列强瓜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   举例说明: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查阅《孔子改制考》; 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查阅《民报》;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查阅《新青年》; 五四运动,反帝对封建。查阅《民国日报》或《每周评论》等。(2分)

(3)原因: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矛盾;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发生金融危机。(3分)

(4)错误。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部分西方人宣 扬“中国威胁论”的体(2分)

试题分析:(1)本问注意从政治、经济、国力、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清朝前期的概况;(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国力)综合国力强大;(对外)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

(2)第一小问注意解读图片信息“瓜分中国” “辛丑条约”,可知反映的是到了近代,清政府日益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疯狂瓜分中国。第二小问:注意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涉及的知识点有维新派掀起的维新变法、革命派掀起的辛亥革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3)注意两个角度:一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经济全球化,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二是从中国的变化进行分析,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矛盾;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上升。

(4)首先表明对观点的态度,即是正确还是错误。然后进行简要的论证: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部分西方人仍然体现出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思想。

点评:本题的难度在于跨中外近现代史,这种新现象就要求我们对传统专题进行整合,以适应高考需要。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