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 共1101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川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0分)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4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7分)
正确答案
(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10分)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4分)
(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7分)
略
试从日本的大陆政策及其对朝鲜的侵略进行分析,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5分)这场战争在政治、经济上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你认为中国应从这场战争中吸取什么教训?(2分)
正确答案
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仍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需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派兵开进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撤军,反而继续大量增兵,蓄意挑起战争。(5分) 影响:政治上: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导致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上: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6分)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只单纯引进西方先进设备不能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腐朽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资本主义。(2分)
试题分析:此提示简答题,当今高考中很少出现简答题。甲午战争的原因在于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走向的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明治维新取得很大的成功,经济实力增强,野心也逐渐的膨胀,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侵占朝鲜半岛,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侵害,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对我们的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断的发展自己,同时需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走向。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日本逐渐走向了近代社会。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日本获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在该条约签订后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需要掌握。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9分)
正确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6分)
(2)假维新: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措施上设立新式机构也多由封建贵族掌控,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不能实现自强。
真改革: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提倡留学。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政治机构近代化;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9分)
试题分析:(1)解决本题首先要明确清末新政发生的时间,清末新政开始的时间是1901年。然后结合这个时间来分析其背景,在其出现前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分析出答案。清末新政是在内外的双重打击下发生的,近代中国逐步沦为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所以当时社会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不断的激化,面对着样的局面,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而不得不实行新政而企图以此来消弥统治危机。
(2)本题解决的突破口是正确的理解清末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从其内容及影响中来分析归纳出答案,然后再分别论证“假维新中有真改革”的观点。假维新分析应该从新政的实质入手分析,从新政的根本目的出发分析。真改革应该从改革的内容入手分析。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4分)
材料三 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 图二: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2)分别指出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和背景各是什么? (6分)
材料四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2分)
正确答案
(1)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界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2分)
(2)《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背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求和;(2分)
《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2分)
《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背景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2分)
(3)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和材料二中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这两句话是这两段材料的关键句,并且共同说了一个事情: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说明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因此,用材料二中“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可以说明中国的落后。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图一《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背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求和;图二《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图三《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背景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要获得发展机遇必须要获得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为中国政治民主化作出巨大的贡献: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综合四则材料可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到甲午中日战争,最后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
(11分)近代以来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政府与大清帝国。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日本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施行自卫,抵抗暴力。
……
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
材料三 日本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中关于“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它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抗战之初,国民政府为“抵抗暴力”采取了哪些积极举措?有何意义?(5分)
(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献?结合所学指出该文献签订的背景。(3分)
正确答案
(1)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分)时代特征: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1分)
(2)举措及意义: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1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分)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1分);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也为中共敌后开辟战场创造了条件。(2分)
(3)《中日联合声明》(1分)背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舆论强烈要求;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任答两点即得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通过材料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回答“商业”特权的内容主要是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国民政府为“抵抗暴力”采取的措施有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等。其历史意义主要在于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为中共敌后开辟战场创造了条件。
(3)本题考查中日关系的改善。分析材料三的内容可知其出自《中日联合声明》。签订的背景结合所学可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舆论强烈要求;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等方面回答。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