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 共1101题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回答: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正确答案
(1)1896年。
(2)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诗中有“去年今日割台湾”,而台湾是1895年被日本割占的,由此可判断此诗应写于1896年。而“四百万人同一哭”反映的应是此时期最让中国人痛心的事情,当然应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中不难看出总体上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台湾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日本骑兵进入沈阳
图三 关东军司令部 图四 受降仪式
请回答 :
(1) 哪次战争导致图一所示事件的发生? 为什么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
(2) 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 图二、图三说明为完成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 ?
(3) 根据图一、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二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国际国内的最主要因素各是什么?
(4) 有人说图四所反映的战争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面对图四的签约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
正确答案
(1)甲午战争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2) “大陆政策”;九一八事变;日军很快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并建立了殖民统治
(3)国际上:甲午战争时列强纵容、勾结日本侵华;抗日战争时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或答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日、或美苏英的支持均可得分)。国内: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妥协投降;抗日战争时全民族抗战。
(4)第一种说法: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因此是 14 年抗战; 第二种说法:1937 年卢沟桥七七事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全面抗战。因此是 8 年。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1)此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及其《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
(2)此题考查日本侵略战争的政策和行动。
(3)此题考查甲午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获胜原因的分析。可以答之有理,言之有据,符合史实。
(4)此题考查对抗日战争开始时间的划分,注意侵华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感受内容,可以答之有理,言之有据,符合史实。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
(1)一百年前,日本是怎样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是什么?他提出的统一“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方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6分)
(3)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2分)
正确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2分);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2分)。
(2)国共两党平等会谈(2分);一国两制(2分);1997年收复香港,1999年收复澳门(2分)。
(3)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2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第一小问主要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回答即可。由材料中文字“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可知是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第二小问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联系当时国共两党内战的社会背景来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练习材料回答,材料中“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是解题的关键文字。第二小问材料中材料中“适当的方式”就是邓小平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第三小问“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回答问题时注意要依据材料回答,但不能直接抄写材料中的原话。材料中文字“‘台独’活动趋于猖獗”和“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解题的关键,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来概括作答。
(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出的很经典。)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图一: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三: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四:八国联军侵华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三: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域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出以上每次战争期间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通过观察以上各图,反映了中国当时怎样的政治局势?(5分)
(2)材料二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二,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三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简述你的理由。(3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1分)
正确答案
(1)《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2)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
(3)得到了。因为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加通商口岸,各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略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进行砍杀中国人的比赛,看谁先杀满100个。后来他俩见面时,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难以确定谁先杀满100人,难分胜负,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比赛,看谁先杀到150人。
材料二:
(1)请你为材料一另加一个标题来取代“紫金山下”,并说明理由(4分)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4分)
(3)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只要学生的标题能反映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惨无人道,并且能够自圆其说,皆可得分(4分)
(2)图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2分)
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2分)
(3)主要原因:图l: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3分)图2: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3分)
试题分析:(1)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的答案能反映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惨无人道,并且能够自圆其说,皆可得分,如惨无人道的杀人比赛、血腥的大屠杀的等。
(2)本题考查概括图表材料信息的能力。图1反映的是1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图2反映的是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3)近代史上日本单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而抗日战争却取得了伟大胜利,该问考查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原因,注意从中国和日本两个方面分析战争的结局。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