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 共1101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
材料2 (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期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
材料3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
注: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4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
(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对比材料1和材料4,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
(4)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
正确答案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首先理清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一线索,然后再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逐问作答。
中日两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交往,五十多年的战争,跌宕起伏,观察下列三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试分别对图一、图二两种场景,从战争领导、民众参与、国际环境三个方面比较中国在这两次战争中不同结局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图一为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图二为1945年9月在中国南京举行日军受降仪式;图三为1972年9月在中国北京,日本首相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2)战争领导:前者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推行妥协退让的反动政策;后者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共成为了中流砥柱。
民众参与:前者未能发动和发挥民众作用;后者是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中共实行了人民战争路线。
国际环境:西方列强对于日本侵略的支持与默许,清政府企图依赖英美“以夷制夷”,外交上被动;而后者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互相配合与支援。
本题是图片材料题,利用图片信息创设了历史情境,对于反映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三幅图片展开,并要求分析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及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二:
《满州内政外交》(20世纪初漫画)
材料三:
1920年出版物《劳动日纪念》
材料四: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五:
《演炮图说》(道光中期出版物)
请回答:
(1)根据上述这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它们分别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哪五种政治力量或派别的观点,并简要说明你的判断。(5分)
(2)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各种观点,在中国近代不同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你是否同意?试以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加以说明,并简要概括这一系列思想的变化给后人的深刻启示。(5分)
正确答案
同意。材料一的观点在19世纪中期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展开;材料二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宣传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为革命作了准备。材料三向中国人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材料四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材料五的观点使中国人认识到清朝军装备的落后和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要求。 启示:中国近代是中国人民探索真理寻求强国救国的历史.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的真理。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主流,又起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洋务派的观点。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主张改变具体的规章制度、生产方式与技术。材料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揭露了清王朝是压迫剥削人民的“洋人朝廷”。材料三反映的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观点。号召工人起来改造世界,或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材料四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主张在保留君权的前提下,兴民权,变革政治。材料五反映的是晚清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观点。道光时期,他们介绍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要求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12分)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35年前,中日老一辈政治家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战略决断,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揭开双边关系的新篇章。35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断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温家宝出席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钓鱼岛位于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处。大陆福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东偏南约385千米(208海里)处。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日本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4分)
(4)对于日本政府2012年的非法购岛行为,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3分)
正确答案
(1)时间:1896年;(1分)
条约:《马关条约》;(1分)
情怀: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1分)
(2)主要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2分)
(3)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促进了亚洲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4分)
(4)方法:坚决抵制,捍卫我国领土主权;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3分,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1)时间:由材料一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应该指的是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岛给日本,据此推断时间应该是1896年。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就是前边提到的《马关条约》。情怀:由“往事惊心泪欲潸”和“四百万人同一哭”可以知道表达的是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2)主要原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分析”,所以根据材料二中的“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可知主要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这是以前的反侵略战争所没有做到的。
(3)意义: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三中的“从此揭开双边关系的新篇章”、“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等信息再结合所学可知,中日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促进了亚洲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4)方法:日本政府2012年的非法购岛行为是指非法购钓鱼岛的事件,因为钓鱼岛是我国领土,所以我们应该坚决抵制,捍卫我国领土主权;但还是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
材料“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注:飞扬的意思)。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竟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
——摘自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回答:
(1)材料中所提及的“三事”分别是指哪三件事?(6分)
(2)如何理解“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6分)
(3)“甲寅之役”后,山东地区的权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山东问题后来在我国引发了什么爱国运动?(2分)这一运动对中国历史有何重大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甲午战争、日俄战争、1914年日本出兵山东。﹙6分﹚
(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国际地位下降;日本加强对朝鲜、我国东北地区的控制。﹙6分﹚
(3)日本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统治地位。(2分)1919年, 因山东主权问题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2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日的关系。第(1)题由“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甲辰之役......甲寅之役.......”说明这三件事是发生在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902年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的日本出兵山东。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国际地位下降;与此同时日本加紧了对朝鲜和我国东北的控制。第(3)题一战之后在并未得到中国的同意的情况下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均让给日本,在关于山东问题上1919年5月4号,中国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回忆教材知识回答五四运动的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