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北京):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回答:

(1)楹联中所讲的“三军败绩”是指哪场战争中中国战败?

(2)“割地求和”割了哪些领土?

(3)从楹联内容判断,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2)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3)清朝统治腐败。战争过程中,慈禧太后在庆祝她的60岁万寿大典。

题目主要考查对于史料的正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政府的应战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决定的战争结局。分析题目,时间是19世纪末,地点是京师(北京),诗句中提到两个问题:前面提到祝寿,后面提到战败,我们就要分析两者有什么关系,是否由于祝寿影响或导致了战败。(1)考查的清朝的战败,即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2) 考查的是战败的后果之一:割地,(3) 考查的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的战败原因:清朝政府的消极应战导致了最终的战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日军旅顺大屠杀

日军攻占旅顺后,进行了四天大屠杀。他们“缚数华人于一处,鸣枪肆击,复以利刃乱剁,直至体无完肤始已”。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了旅顺大屠杀的情景:“我亲眼看见许多人杀人的事情,这些被杀者……是根本没有武器的。我还看见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断定,他们是在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全城有18000多人被杀害,幸免于难者仅36人,据说还是为了叫他们埋葬尸体才得以保全的。城内积尸数尺,惨不忍睹。当时外国报纸评论:“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日军在旅顺如此,其他各地岂会例外。

请回答:

(1)日本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年?

(2)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何感想?

正确答案

(1)1894年,甲午战争。(2)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野蛮;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努力振兴中华。

题目主要考查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看题目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残暴罪行,具体考查的旅顺大屠杀,(1) 考查的是旅顺大屠杀的时间,(2) 考查的是大家对日军在中国旅顺大屠杀的正确分析和理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 “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几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贴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请回答:

维新派和义和团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认识有什么不同?其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各是什么?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正确答案

维新派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国家危亡。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①解答材料式问答题要将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要从材料中充分地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②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近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必须同争取国家的社会政治进步和变革相联系,离开了这一点,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就无从谈起。

③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各种爱国主义均具有自己时代的特点和阶级性特征,必须用现代意识来判断其价值和意义。

④在回答“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时,学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恰恰是义和团观点的“局限性”,反之亦然。只有这样,回答问题才能更全面、更完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木偶中国》反映的是20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它形象地说明了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

材料二 义和团的一份揭帖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生平。”

请回答:

(1)“木偶中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义和团有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义和团的观点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外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及资本输出场所,西方发动侵略战争打败了中国,迫使后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大量侵略权益。内部: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与没落。

(2)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他们赶出中国。

(3)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稻米生产及供应日本情况

台湾历年进出口贸易情况

——据周宪义:《台湾经济史》

材料二 台湾对日本的输出品绝大部分是农产品与原材料,其中米、糖两项合占77%,其余为香蕉、凤梨、茶叶、樟脑、煤炭等。输入台湾的日本产品中,绝大部分是纺织品、机械、化肥、药品和日用百货等轻工业品。

——据陈碧笙:《台湾地方史》

材料三 据统计,1909年至1944年,中国台湾的对外贸易输出额远远大于输入额,其对外输出总值约为90亿元,输入总额约为67亿元,出超总额约为23亿元。此外,自1903年至1945年,台湾人民在生活消费品中的对外依赖性呈增长趋势,其中对日本产品的依赖性由13%提高到36.8%。

——据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回答:

1895年至1945年间,日本殖民统治者在中国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实现“日台经济一体化”。根据以上材料,试分析1日本统治台湾经济措施的性质,2并分析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属殖民地性质。中国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包括:日本掠夺了台湾大量的财富;台湾经济畸形发展,成为日本原材料基地:日本垄断了台湾的对外贸易;台湾对日本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