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 共1101题
(2分)请将①贞观之治 ②甲午战争 ③开元盛世 ④辛丑条约四个历史史实按照纪年方式分成两组并写出分组理由。
正确答案
①贞观之治、③开元盛世,使用了年号纪年的方式。
②甲午战争、④辛丑条约,使用了干支纪年的方式。
略
(11分)中华民族是有着顽强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综合综合
(1)以上三幅图片中,有清政府的官吏,有爱国诗人,有国民党爱国军官.请用一句话概括将它们归为一类的理由是什么?(2分)
(2)根据这一理由,请你分别简单介绍他们的所进行活动。(3分)
(3)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6分)
正确答案
(11分)
(1)①他们都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2分)
(2)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奋勇杀敌,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为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丘逢甲和徐骧组织义军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抗日,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3分)
(3)图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2分)
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任意2点即可,4分)
略
阅读下面两幅图:
请回答:
(1)概括说明列强侵华的特征。
(2)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角度综合分析列强侵略此范围的原因。
(3)我们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正确答案
(1)特征:①在中国沿海广泛骚扰,然后重点占领沿海主要城市。②主要目标向京津进犯,直至占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2)原因:①我国有一万八千里的较长海岸线,交通便利,容易攻占。②我国海防力量薄弱。③从沿海打开中国门户,掠夺中国。(3)启示:①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巩固我国边防。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
本题考查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原因。应注意从地理因素方面总结特征和原因,启示应从外来侵略给中国的教训方面思考。
“王道士与敦煌藏经洞”
以下内容摘自《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王道士》等文:
片断一:王圆篆(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出生于陕西。青年从军,为清军河西的兵勇,退伍后当了道士,后来到莫高窟。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在清理流沙时发现了轰动世界的藏经洞。
片断二:1907年3月,匈牙利籍英国人斯坦因最先来到敦煌,利用买通和欺骗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盗走大量遗书……,1908年春,法国人伯希和来敦煌盗走古书、佛教经文、民间文学等汉藏文卷子写本精华6000卷。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小川一郎进行了摄影和调查,并盗走文书约600卷。1914年,斯坦因再次盗走写本文书五箱。两次共掠走文书一万多件。1914年至 1915年间,俄国人奥登堡也盗走文物2000件以上……
片断三:据分析,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坦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得到经费,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对斯坦因的举动,中国的官方毫不在意。官方的态度使王道士更加放心地可以不加限制地随意出售藏经洞的文物。
片断四:斯坦因将藏经洞的珍宝公诸于世界,全世界为之发疯时,清廷才认识到敦煌文物的价值。但他们想到不是如何保护这批国家珍宝,而是如何将其据为己有。……1910年清廷下令将藏经洞剩余的经卷运至北京保存,运送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丢一批。
片断五:自王圆篆发现并清理藏经洞后,据统计,藏经洞出土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多达5万余件,年代涵盖公元4-11世纪。敦煌遗书的发现,推动了与中世纪中亚、中国有关的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学、艺术、书志学、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等的研究。敦煌遗书发现后,很快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并成为一门为世界学者所关注的学问——敦煌学
问题(25分)
(1)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那一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其结果如何?(4分)
(2)请根据材料说明敦煌藏经洞珍宝的丢失与哪些因素有关?(6分)
(3)你如何看待王道士与敦煌藏经洞的关系?(15分)
正确答案
略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
(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请回答:庚子年,中外间发生了一场较大的战争是什么战争?(3分)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为什么当时人们的态度“前后相较,差若天渊”?(4分)
(2)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做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请回答:该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四件事)(6分)
(3)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观点是否正确?(3分)为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分)
原因:①《辛丑条约》前,维新改良思想盛行,许多人对清廷仍抱有幻想;《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反动本质暴露,使人们不再抱有幻想。②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党力量壮大。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③清廷立宪骗局暴露。(以上答对两点即可)(4分)
(2)《辛丑条约》签订,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清廷被推翻。(6分)
(3)不正确。(3分)原因:民主革命反帝反封的任务未完成,中国社会性质未改变,辛亥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中国未实现真正统一。(4分)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庚子年,中外间发生了一场较大的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签订条约前后,国人对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不推翻清政府,就不能救中国的思想正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2)仔细的分析材料“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并不难得出答案,丧权辱国指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铁路风潮指的是保路运动;武汉义旗指的是武昌起义;推翻专制共和兴说的是共和制的创立。(3)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已达到”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撺夺,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中国人民的革命的任务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孙中山的认识是错误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