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和外交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

材料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4)据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腐败无能;救国救民意识高涨;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

(2)五四运动。影响: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爱国、救亡的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子。

(3)

(4)特点:① 50、60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多为经验性总结。原因:① 50、60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左”倾错误的发展;国际形势紧张。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社会公平,是广大劳动者不懈追求的理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天朝田亩制度》

(1)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材料一主张的意义和局限性。

                                                                                                                                                                

材料二 请愿人希望贵院注意到千千万万创造财富者的收支和那些相形之下对社会说不上有什么贡献的人所得有天渊之别;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的人民受苦挨饿。

——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致英国议会的第二次请愿书

(2)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并概括出现这种社会问题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几十个以至上百个贫富不同、条件各异的生产合作社并在一起。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着不退,少者不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贫富拉平,让穷社共富社的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讲义》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四中人民公社弊端的后果。新时期是如何克服这种弊端的?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正确答案

(1 )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有利于争取广大农民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 )社会问题:贫富分化明显。历史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工人的生活条件却并没随之改善,使得社会矛盾激化。

(3 )后果: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损害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克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支配的自主权。

(4 )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经济规律,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追求社会公平,避免贫富差距过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材料二: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另一方面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1956年、1960——1964年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与前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国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1954——195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工业化建设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1960——1964年:严重的经济困难,调整、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相同之处:改革不成功;开始机构得到精简,最终出现机构膨胀。

(2)不同:前者只是单纯精简机构和干部;后者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型、服务型政府。根本原因:前者的机构改革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后者的机构改革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3)启示:政府机构改革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政府机构改革直接涉及权力与利益的调整,阻力大,必须要敢于面对压力与困难,坚持改革;机构改革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机构改革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蹯)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圆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全局。近来关于新一轮土地改革的讨论趋于热烈,各种方案层出不穷,尽管各有侧重,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已是各方面的共识。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请概括其基本特点并说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哪些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文化大革命”时,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但实行“包干到户”后,农业生产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凤阳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三年跨了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2)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凤阳地多不打粮”和“三年跨了三大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0年后的今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敢为人先的安徽小岗人摸索出一条新路,重新在黄土地上做文章,搞试验,实行“土地流转”,让昔日分到各户的土地进行整合。土地流转,是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能手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以便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机械化、现代化。

(3)当今中国农村需要调整土地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实行“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社会化、机械化、现代化会产生哪些方面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小农户个体经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局限性:封闭性,分散性,容易产生两极分化(部分农户难以避免破产)。

(2)前者,实行人民公社化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后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原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积极影响: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通过新农村规划,将村民向中心村集中,既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又能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城市化发展;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下一知识点 : 八字方针的提出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