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共98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阳铁厂的建成,耸动中外视听。然而,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汉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一度颇有生机,……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雄厂仅留下残垣断壁。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材料二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建设方针政策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要求各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三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决心,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材料四 武汉是中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信枢纽。1998年武汉全市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20倍,平均每年增长26.8%,到2005年底,武钢累计产钢1.63亿吨,累计实现利税744亿元,其中上缴国家525.18亿元,是国家对武钢投资64.2亿元的8.18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阳铁厂近代衰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采取怎样工业化途径?为此在武汉地区建设了一个什么大型重工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武汉成为重工业基地的原因,并结合武汉地区工业化进程,谈谈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本原因:汉阳铁厂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步履艰难。具体原因:①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②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人。③抗日战争对它的毁灭性的破坏。
(2)首先发展重工业。武汉钢铁公司。
(3)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发动了“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4)原因:有较好的基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交通发达。启示:只有推翻封建统治,取得民族独立,中国的民族工业才能得到发展.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工业化建设,为工业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交通等外部环境.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相互促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材料二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正确答案
(1)土地改革。
(2)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需求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启示: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发展,有人说,如果你不了解三农问题,你就不能理解中国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五千年的农耕历程诞生了丰富灿烂的农耕文化,其中众多诗词及其绘画形象地再现了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譬如: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南宋·范成大)
材料二 我国建国后粮食产量变化表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著
材料三 胡锦涛主席用短短20个字概括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防止出现下图漫画中“新农村规划者”的所作所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中的诗词、绘画体现出我国传统小农经济具有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84年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中“新农村规划者”的行为和20世纪50年代什么运动中出现的错误最为类似,结合胡主席的理论概括它们共同的错误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本特征: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很小;精耕细作,等等。
(2)主要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表现: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侵犯了人民利益;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损害了人民民主:过分强调了政治、经济因素,等等。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什么?明朝中后期后,原有封建社会的经济模式出现了什么新现象?1840年后的中国经济又出现了什么新变化?1949年至1979年中国经济新模式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其成果和弊端是什么?1979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又有怎样的新探索?这次探索的伟大成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制度: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
新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经济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抢夺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十年艰辛探索又陷入到困难的“十年文革”。
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弊端:极左错误导致了经济建设与世界的差距拉大。
新探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成果:农业粮棉居世界首位,工业体系齐全,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GDP占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结果:浪费了人力和资源,炼出钢的合格率很低。
(3)异军的作用:外资企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企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说明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基础差、劳动力充足等国情,选择符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4)中国工业化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