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29.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

天津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两个节气是(    )
  

A谷雨与立夏

B立冬与立秋

C雨水与处暑

D小满与大暑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1 分

30.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

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事活动安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最适宜的地区分布在(    )
  

A珠江流域

B东北平原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黄河中下游地区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5.读全球昼长纬度分布示意图,①②③④线条代表日期,①②③④线条中不可能存在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6.读全球昼长纬度分布示意图,①②③④线条代表日期,衢州昼短夜长且昼渐长的时间段可能为(    )

A①至③

B④至①

C②至③

D③至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0.2012年6月21日为夏至日,这天我国白昼时长排前三名的省会依次是:哈尔滨(3:44日出,19:27日落)、长春(3:56日出,19:25日落)、乌鲁木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材料中日出日落时间均为地方时

B长春位于哈尔滨西侧

C纬度值排序乌鲁木齐>长春>哈尔滨

D乌鲁木齐昼长年内变化最大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图1为我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8′W)科考基地附近的局部等高线图。该科考基地2月份可能出现的现象(     )

A正处于极昼期

B正处于天文观测的最佳时期

C正处于科考的繁忙时期

DR河处于流量最小的时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图1为北京时间7月14日4: 10摄影师在巴西东南沿海某地(约22°S, 44°W)拍摄的照片。照片拍摄于当地时间(     )

A13日上午

B13日下午

C14日上午

D14日下午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3.2013年12月25日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建站工程正式展开。泰山站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选址位置坐标为:东经76度58分、南纬73度51分,海拔高度2621米,距中山站522公里,距昆仑站约600公里。图1为“我国南极早先建成的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图2中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的是(     )

A①到②

B②到③

C③到④

D④到①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7.下为北半球夏至局部经纬网与晨昏线图,弧AC为一部分晨昏线,下列对该日描述正确的是(    )

AE日落地方时比C晚2个小时

B北京时间而言,B与C同时迎来日出

CB日出地方时为8时

D北京时间而言,A与C同时迎来日落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3.北京时间2014年11月1日6时40分左右,嫦娥五号测试飞行器在内蒙古预定区域顺利着陆。图2为着陆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①~④为二分二至),图3是该飞行器着陆时的地球光照示意图。图2中,当地球公转位置(     )

A由①到④时,公转速度先快后慢

B由④到③时,南京昼长夜短

C由③到②时,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角渐大

D由②到①时,西风带总体南移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下一知识点 : 地球的圈层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