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共98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流水的__________(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和______;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
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______;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______。
(4)A、B两处中有一处地下水丰富,它是_____处;A、B两处中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______
处。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______,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_____
_________等地质灾害。
(6)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有(多选)
[ ]
A、黄土土质疏松
B、植被破坏严重
C、地面起伏明显
D、流水侵蚀严重
正确答案
(1)背斜;向斜
(2)侵蚀
(3)①;②;②;③
(4)B;A
(5)增加;滑坡和泥石流
(6)ABD
读下图,回下列问题。
(1)选择下列适当项目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_______________(每项限用一次)A、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资源。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次洪涝灾害的历史记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上游_________;中游_______________;下游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D;②B;③C;④A
(2)整体;水;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平衡,防止和减少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云南省西北部地形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请说明判断的理由。(6分)
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2)面对特大干旱,该省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是____。(2分)
(3)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列举两项。(6分)
甲、乙两河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支流有已建、在建水电站几十座。
(4)当地居民对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
由。(6分)
支持的理由:________;
反对的理由:________.。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人的聚居地,纳西族文化在此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5)据图8说明,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文化主要体现在____等方面。古老的纳西族
文化在丽江得以保存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6分)
正确答案
(1)山脉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纵列分布(河流自北向南流)。
(2)森林火灾(病虫害)。
(3)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寻找地下水;采用耐早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4)支持的理由:获得能源(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抗旱能力)。
反对的理由:当地属于地震多发区,若水库遭破坏,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水库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破坏当地生物资源;导致当地居民迁移)。
(5)建筑(服饰;民俗)。地形较闭塞(周边山高谷深;当地水热条件较好)。
第(1)问,云南省西北部为横断山区,横断山区的特点为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另外要明确山脉往往是河流的分水岭,河流的流向反映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
第(2)问,干旱发生时,降水偏少,植被枯萎,天气干燥,极易引起森林火灾。
第(3)问,考查应对旱灾的主要措施。
第(4)问,是一道开发性试题,考查水电站建设带来的影响;
第(5)问,根据图示可以轻松答出前半部分题的答案,而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丽江得以保存的原因主要是这里地形闭塞,导致与外界交流少造成的。
正确答案
(1)A C ABCF C D E
(2)DE CF AB
(3)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等 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等 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等)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分布地区以及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第(1)题,从图(一)(二)中可看出在中国洪水与干旱分布地区最广;从图(四)中可看出Ⅰ、Ⅲ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季风区。因此在两区内洪水、风暴潮、干旱、泥石流都多有发生。地区Ⅱ是黄土高原区,干旱、水土流失多有发生。地区Ⅳ地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由于地质活跃、降水集中等因素,多发生泥石流。第(2)题,水土流失、泥石流多发生于岩石圈内,干旱、台风多发生于大气圈中,洪水、风暴潮多发生于水圈中。第(3)题,可联系我国近几年的水利工程、生态工程作答。
雪灾是由于大量降雪与积雪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和损失的一种气象 灾害。据此回答
(1)下图表示“寒潮—大风—雪灾”灾害链。读图并将下列选项前的字母填在与图中数码相应的空格内。( 8分 )
A.雪灾 B.低温 C.垮堤坝 D.生物冻害 E.大气污染
① ② ,③________,④ ,⑤ 。
(2)2008年1月至2月,我国南方遭遇了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罕见雪灾。读中国部分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此次雪灾期间,A省与其东部纬度更低的B、C、D、E、F等省不同,没有出现严重雪灾。请根据我国部分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特征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正确答案
(1)①C ②A ③E ④B ⑤D (5分)
(2)A省位于四川盆地,四周高原山地环绕,冷空气不易进入,一月平均气温较高,高于B、C、D、E、F等省,因而没有出现严重的雪灾(3分)。
试题分析:
(1)读图,由寒潮引发的给牧区带来白灾的应是雪灾,所以②对应A。寒潮带来的灾害有霜冻、大风、雪灾、低温,所以④对应B。低温导致生物冻害,⑤对应D。雪灾发生后的积雪,春季大量融化,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损坏堤坝,①对应C。沙尘暴天气造成大气污染,③对应E。
(2)读图,根据省区轮廓判断,A省位于四川盆地,四周高原山地环绕,冷空气不易进入,一月平均气温较高,高于B、C、D、E、F等省,因而没有出现严重的雪灾。
(28分)图甲为我国部分省区简图,图乙为2010年山西、陕西省的土地利用结构。完成下列各题。
(1)素有“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该区域重要的耕作业区,试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该平原的形成过程。(4分)
(2)从耕地利用状况分析两省可能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8分)
(3)春旱是威胁渭河平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试分析春旱频发的自然原因。(6分)
(4)指出山西省北部省界的走向特点,并分析说明该界线两侧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10分)
正确答案
(1)地块断裂下陷形成地堑(2分),河流带来泥沙沉积后形成(2分)
(2)该区域耕地比重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4分);该区域主要为旱地,水资源少,灌溉引发水资源短缺。(4分)
(3)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力大,蒸发大(4分);雨季末到,降水少(2分)
(4)东北-西南走向(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2分)。东南部为黄土高原降水大于400毫米,适宜耕作业(旱地)发展(4分);西北部为内蒙古高原降水小于400毫米,适宜畜牧业发展(4分)。
试题分析:
(1)渭河平原位于秦岭北面,秦岭北坡是一个大断崖,说明这里是地块断裂下陷形成地堑。由于地势低洼,水流汇集,河流带来泥沙沉积后形成冲积平原。
(2)读图乙可知,该区域耕地比重大,说明植被破坏,必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该区域是半湿润与半干旱的过度地带,主要为旱地,水资源少,耕地面积比重大,大量的灌溉容易引发水资源短缺。
(3)这里是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力大,蒸发大。而雨季末到,降水少。农作物返青生长快,需水量大,所以春旱灾害严重。
(4)读图甲可知,山西北部省界走向呈东北-西南走向,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400mm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该线东南部为黄土高原降水大于400毫米,适宜耕作农业(旱地)发展,西北部为内蒙古高原降水小于400毫米,适宜畜牧业发展。
(28 分)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美国地理略图。
材料二:美国纽约至旧金山铁路沿线部分城市资料表
(1)从纽约至盐湖城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这说明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______洋。(4 分)
(2)旧金山、芝加哥、纽约三城市中,多寒潮灾害的是______,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
因素是______;多地震灾害的是______,其原因是______。(8 分)
(3)奥马哈的气候类型是___气候,从下垫面因素分析 1 月纽约气温比奥马哈高的原因。(8 分)
(4)图中水果蔬菜基地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畅销全美及世界各地,试分析该地区发展水果蔬菜生产的有利条件。(8 分)
正确答案
(1)减少(2分) 大西洋(2分)
(2)芝加哥(2分);地形(2分)
旧金山(2分);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2分)
(3)温带大陆性(2分);
①(海陆因素)纽约临海,受海洋影响大;(2分)
②(洋流因素)纽约沿岸有暖流流经,起增温的作用;(2分)
③(地形因素)纽约海拔较低(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寒冷气流的阻挡)。(2分)
(4)(自然条件)
①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2分);
②地形复杂多样,适合多种作物生长(2分)。
(社会经济因素)
③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2分); ④交通便利(2分);
⑤冷藏保鲜技术先进(或农业科技水平高)(2分)。(答对4点得8分)
试题分析:
(1)读图,从纽约至盐湖城,正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结合材料二表格可以看到,降水量减少。越往内陆降水少,说明到达的海洋水汽减少,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2)读材料一图,美国地形分成南北纵列的三部分,芝加哥位于中央大平原,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可以长趋南下,造成寒潮灾害。纽约、旧金山位于沿海,有山地地形的阻挡,受影响小。
旧金山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质灾害。纽约、芝加哥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地震灾害少。
(3)读图可以看到,奥马哈位于中央大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北方冷空气迅速南下,没有地形阻挡,降温快,降温幅度大,气温低。纽约位于大西洋沿岸,沿岸有暖流流经,起增温的作用,受海洋影响大。纽约西部,西北部有阿巴拉契亚山脉阻挡冬季风,受冷空气影响小。所以气温较高。
(4)图中水果蔬菜基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位于西部沿海,地形复杂多样,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有铁路与国内相通,空运、海运等交通便利。美国是发达国家,冷藏保鲜技术先进,农业科技水平高,产品可以远距离运输,所以国内外市场广阔,需求量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中国泥石流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泥石流成因地域差异
(1) 说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2分)
(2) 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4分)
(3) 为了防治川滇山地频发的泥石流,列举人类正确的应对措施。(4分)
正确答案
(1) 西南地区
(2) 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地表崎岖;植被覆盖率较低。
(3)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如开矿、修路等)对山体的破 坏;加强管理。
本题考查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第(1)题,我国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地形崎岖、降水量大的西南地区。第(2)题,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泥石流。第(3)题,恢复植被,科学施工有利于防范泥石流。
正确答案
(1)台风 热带或副热带海面 26 ℃ 热带气旋
(2)强风 特大暴雨 风暴潮
(3)夏秋 东南沿海
(4)东北 东南
(5)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本题主要考查台风的形成、分布以及对人类的危害。由教材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1951一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原因。(9分)
(2)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3分), 温度低的年分,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6分)
(2)春季和秋季(3分),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3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原因是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2)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是春季和秋季。原因是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