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共1757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共1757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l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验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是不断地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验,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作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以怎样特有的方式来学习西方追求现代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材料所述深刻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曾国藩、李鸿章等发起了洋务运动;康梁领导了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等倡导新文化运动。 

(3)剪发辫;更新服饰;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4)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运动及政府的推动。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有关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参与洋务运动的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

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 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依照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历史上任何事件都不是偶然的,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其痕迹。日本人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历史上大和民族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民族,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所以他们取得了成功。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决定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中国一落千丈,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而日本则一飞冲天,走上了富强之路。这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那就是国家政治体制、教育、工业化之路的差别。当中日两国同时起跑的时候,日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中国则错失了革新图强的机遇,以至于后来国家动荡,军阀混战,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点。(8分) 

(2)依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对两国各自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4分)。并据此分析导致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3分)

正确答案

(1)相同点:19世纪中期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需要;都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及改革教育。(6分) 

不同点:中国仅注重学习西方技术,日本更注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 

(2)洋务运动使中国错失革新图强的机遇,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导致国家动荡和军阀混战。(2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富强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加剧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2分) 因素:改革者个人素质和胆略、改革的深度和措施的落实程度、民族的习俗和传统等。 (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其他答案也可。) 

试题分析:(1)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要从二者所处的背景、目的和手段等角度进行分析。相同点从背景上看二者都处于被侵略的局面,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是采用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等。不同点是明治维新不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还学习西方的制度;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2)明治维新最终使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可以从改革的环境、领导者的素质、依靠力量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基本的内容。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并不排斥本国的传统。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同样学习西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技术最终却是以失败告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以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文史知识》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文明排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对西方文明由鄙视、排斥到崇尚、吸收。影响:创办近代工业,学习政治制度。

(2)特点:盲目排外(反对一切外国事物)。

(3)含义:学习外国的长处,与外国展开竞争。意义:促进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增强群众的爱国意识;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4)要科学评价和正确对待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改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第二,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第三,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问题: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第一方面: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或成为亚洲强国)。或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或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方面:罗斯福“新政”,遏制了经济危机(或挽救了美国)。第三方面: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或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或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①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②,可以勤远略③。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因为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所以缺乏发展动力。制造总局的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员工大多缺乏生产积极性,他们又不重视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不高,如生产的炮弹箍不合格,战时要锉平后才能使用,北洋海军在战斗中深受其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历史1(必修)》人教版

注:

①覃思:深思。

②发捻:发,指太平军;捻,指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起义军--捻军。

③勤远略:意为替皇帝解除外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曾国藩等人倡导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回答,洋务派为实现其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镇压人民革命斗争,抵御外国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

(2)由政府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投资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仿制西方先进的武器。

(3)没有实现。洋务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未从根本上触动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充分说明了洋务派的目标根本未能实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两个女人的时代

19世纪,中、英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截然相反的治国之路。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一位是东方帝国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国”的女王,这两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却在踏进十九世纪的门槛时遭逢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材料一: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从丈夫那里学到“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攻占”等谋略。1857年,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第二年,在大英帝国沿海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形成了“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在经济、科学、文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材料二:慈禧太后EmpressDowagerCixi(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7岁被选秀入宫,27岁垂帘听政,执政四十八年。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材料三: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四: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1861——1908年在职)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比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1)你能从材料三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个女人时代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 ;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2)“略”(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为谁辛苦为谁甜?

材料一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拟定轮船招商局经营管理方式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照得各国都会地方,多设有劝工场及商品陈列所,聚百货于其中,分行罗列,以类相从,物标定价,听人观览购取。工者价昂而售速,劣者价贬而滞销。彼此相形,自生激励。”

(1)李鸿章和张之洞主张创办的是哪一种类型的企业?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雄何必带金甲 ,玉在匣中待时飞。”     

白手起家:1905年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于香港创办烟草公司,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     

金龙腾飞: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业务不断发展。1916年在上海设立卷烟厂,接着又在全国主要城市及南洋群岛一带设立分支机构。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额定资本为500万元,实收270万元,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此广告一出,该香烟销量大增。     

浴火重生:1949年6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简玉阶出任合营后的副董事长,简照南之子简日林出任总经理。到1957年,公司盈利增长了十倍以上。上海、汉口、广州、重庆四厂先后改为独立核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家计划。

(2)根据材料和历史背景,谈谈“金龙腾飞”的内在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和历史背景,谈谈“浴火重生”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用企业;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3)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建立起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下列三幅图代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云集上海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

           

图一:成立于1864年的英商上海总会

图二:建立于1865年的江南制造总局

图三:1863年的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中国社会哪几种性质的近代工业?(3分)

(2)简要分析这三类企业形成的各自背景,并评价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9分)

(3)试分析这三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此时云集上海的原因。(2分)

正确答案

(1)外国资本主义开办的企业,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3分)

(2)背景:外国在华企业始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和租界的设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发起了洋务运动并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受到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影响:外商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但它们掠夺原料和劳动力,占领中国的市场,又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洋务企业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了技术人员,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9分)

(3)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科学技术的传播;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扩大;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联系便捷,便于海外贸易。(2分)

试题分析:第(1)问可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说明判断,分别是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第(2)问三类企业产生的背景可以从鸦片战争的影响、民族危机的不断地加深、自然经济的逐渐的解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分别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归纳出其影响。第(3)问可结合上海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等因素概括。

点评: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采取的所谓“自救”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严重失败,又有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强大风暴,使清朝统治者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一部分封建官僚感到面临着千古未曾有过的变局。祖宗走惯的老路已远远不能应付新的局面,必须探索新的出路,寻求新的对策,方能维持统治。

出路何在?他们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拥有比中国旧式武器厉害得多的“坚船利炮”,外国军队的训练有素,也远胜于中国的绿营、八旗。他们在同外国侵略者的实际接触中,还感到这些外国人与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夷狄”不同,并不准备推翻清朝统治而取而代之。因此,他们主张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力保中外“和局”的条件下,换取列强的支持,引进洋枪洋炮和西方某些先进技艺,求得“自强”,确保清朝统治。

请思考:洋务运动的出路怎样?你从这种结果中得到什么认识?

正确答案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学习先进的制度,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今天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要自力更生,独立发展。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结果、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学习、研究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这些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出现了怎样的新气象?(2分)并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主要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趋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

根本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2分)

(2)新气象: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洋务企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2分)

原因:列强入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引起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抵抗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3分)

(3)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开始形成。(2分)   

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第一次变化的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2分)

第二次变化的原因: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②农村和城市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③“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英国这一时期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的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再联系时间“1801年——1901年”正值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2)根据所学知识,汉阳铁厂、开平煤矿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大生纱厂属于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再分析原因,从列强入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抵抗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等方面回答。

(3)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回答,1952年中国经济是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1978年——2006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再次出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试题分析:(1)材料中有两个突破点,一是时间上是1902--1904,由此可知背景,从而找出成因:即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证明了科技不能救国;民族危机加深,戊戌变法失败,托古改制行不通,探索新的救国道路实属必然。二是由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同各国相比,翻译的日本书籍较多,从书籍的类型来看社会科学多于自然科学,由此可得出特点。

(2)表现:这一问比上一问简单直接,体现“中体”的思想可以用经学大义等学科说明,体现“西用”的思想可以理工科、格致科的设置说明。因为现代化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学术领域的自由化和科学化等,所以对现代化的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即可。

(3)可概括回答,从二者的相互关系角度回答,可辩证地回答。如: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性质,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9分)

正确答案

(1)军机处是 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总理衙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务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处理。

(2)初设时只是临时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包括所有洋务,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机构的变动,推动了洋务运动。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性质。再根据材料信息“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分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信息“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材料二信息“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 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李鸿章洋务运动一览表

——整理自蒋延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的核心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核心主张:中国应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进行革新,实现自强。(2分)

时代背景:西方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崛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地主阶级发生分化,形成洋务派;西学传入中国,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先进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5分)

(2)主张学习西方,冲击了保守观念;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现代人才;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促进工业化;创办现代海军,促进国防现代化。(答出其中3点即得6分,每点2分)但学习西方未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层面,阻碍现代化进程。(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可以概括出李鸿章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西方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崛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地主阶级发生分化,形成洋务派;西学传入中国,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先进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主张学习西方,冲击了保守观念;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现代人才;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促进工业化;创办现代海军,促进国防现代化。:但学习西方未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层面,阻碍现代化进程。

下一知识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