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共1757题
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有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0分)
正确答案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1分)
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分)
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3分)
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1分)
说明: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事故;工厂开办与旧风俗习惯相冲突;引进西学教育,引起责难。(2分)
(信息提取无误,说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联系正确即可)
试题分析:这一题要求考生从过去的报纸《申报》和今天的网络资源《凤凰资讯》网中提取有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第一个信息可以结合《申报》的“李鸿章被称国家柱石”和《凤凰资讯》网中“重读李鸿章”中提取;第二个信息可以从《申报》中的洋务运动的诸多行动以及《凤凰资讯》网中的标题“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里提取出来;第三个信息可以从《申报》中的“李鸿章开办磁州矿,破坏风水被中止”、“落魄文人顶骂名学西学”等信息得出。说明只要结合所学知识,并与提炼信息一致即可。
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先进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以后被用于军事。
——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船舰性能极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买船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从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国防力量。这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尚未掌握的世界高新科技。拉特瑙带回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为郑和船队的远洋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唐朝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5)“略”(回答合理即可)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但没有越过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现代化努力步履维艰。资产阶级维新派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在封建顽固势力反击下,冰消瓦解。但它们为现代化留下虽然菲薄却极其宝贵的基础……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李文海、颜军《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新华社评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辛亥革命准备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契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经济条件:洋务派发动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政治条件: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思想条件:维新派、革命派接受了西方政治思想观念。
(2)契机:①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政治现代化新局面。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奖励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
(3)继承与发展: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开展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阳铁厂的建成,耸动中外视听。然而,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汉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一度颇有生机,……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雄厂仅留下残垣断壁。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材料二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建设方针政策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要求各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三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决心,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材料四 武汉是中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信枢纽。1998年武汉全市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20倍,平均每年增长26.8%,到2005年底,武钢累计产钢1.63亿吨,累计实现利税744亿元,其中上缴国家525.18亿元,是国家对武钢投资64.2亿元的8.18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阳铁厂近代衰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采取怎样工业化途径?为此在武汉地区建设了一个什么大型重工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武汉成为重工业基地的原因,并结合武汉地区工业化进程,谈谈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本原因:汉阳铁厂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步履艰难。具体原因:①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②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人。③抗日战争对它的毁灭性的破坏。
(2)首先发展重工业。武汉钢铁公司。
(3)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发动了“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4)原因:有较好的基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交通发达。启示:只有推翻封建统治,取得民族独立,中国的民族工业才能得到发展.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工业化建设,为工业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交通等外部环境.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相互促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造纸和印刷业、船舶业、机器制造业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
材料三 从甲午战争到1913年,民用工业有了明显发展。据统计,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新式工矿企业达549家。
材料四 1914年到1919年间,民间机器工业有了重大发展,企业数字成倍增长,尤以纺织、面粉、电气、烟草发展显著。……纱锭由1914年的502700枚增至1919年的851032枚;织布机由1914年的2300台增至1919年的2650台,1920年达到4310台。……面粉业从1914年至1919年新增64家,1919年达到实有企业99家。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区域分布和行业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自然及社会角度分析形成近代民族企业分布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海群英荟萃,许多人在此为上海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请列举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经济领域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三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14——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给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分布在沿海地区和主要通商口岸。主要以轻纺、加工工业为主,工业体系不完备。
(2)自然: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社会角度:列强入侵较早,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外商在此开办工厂;沿海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及消费市场大。
(3)上海开埠;发昌机器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商务印书馆;抵制美货运动等。
(4)促进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午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1 )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 )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 )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进传统(自然)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牟安世说:“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姜铎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1961年曾发表文章指出:“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尽管它的政治动机和目的是反动的,力量是薄弱的,效果是不大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1966年6月,姜铎出差后回到上海,发现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被打成“走资派”的帮凶和狗腿子。八、九月间,上海的“批斗风”已十分盛行,他被装上大卡车,戴着高帽子,开到马路上进行游斗。
——《看历史》2010.11
材料三 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且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看历史》2010.11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姜铎为什么被“批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对洋务运动出现不同的诠释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牟安世:洋务运动是一个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对外依靠外国侵略者的反动运动。姜铎:积极:改变着中国原有的生产方式,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消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成效不显著。
(2)“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姜铎给予地主阶级进行的洋务运动以积极评价,于是遭到“批斗”。
(3)变化: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呈现多元化。原因: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倡“双百”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改变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4)历史评价受到政党利益、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先驱之一。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1)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材料二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九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材料三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
(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历次改革与革命成败给我们的启示。
正确答案
(1)洋务运动。理解:洋务运动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停留在学器物层面)。
(2)原因:清政府的腐朽;政治体制改革的欺骗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等等。影响:中国被迫放弃改革,转而选择革命的道路(或答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中国经济模式”指中国从1978 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成果(或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崛起之路等等)。史实:①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②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等。
(4)改革者和政府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变革落后的制度;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思想不能僵化)等等。
戈登留言
1880年,前洋枪队领袖戈登离华之际,留言给李鸿章,对中国提出以下建议:
1、与外国议约,或先将其意暗询别国。因各国互相猜忌,若某款吃亏,必为指出。
2、中国一日不去北京,则一日不可与人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著。
3、陆军无劲旅,则水师无退步。今宜先练陆师,再练水师。
4、中国有不能战而好言战者,皆当斩。
5、应多方帮助华商出洋,径向制造厂购货。
6、亟宜设税务学堂,令华人习学关税事宜,以备代替外人。薪水宜照外人例优给。
问题:你如何看待戈登的这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这是一个西方人在熟悉了中国形势之后,给中国政府提出的忠告。但是,这些忠告不一定全然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对此加以斟酌,区别对待。
政治方面,在对外议约时,要了解外国形势,建议迁都,以保安全。但未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军事方面,建议中国优先发展陆军,不要轻易与外国开战,但其缓建水师的建议不可取。经济方面,建议中国鼓励民间商人开展对外贸易,购买外国机器,以增强经济实力。但未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困境的根本所在。教育方面,建议中国设置税务学堂,培养税务人才,但是未能涉及到教育的其他方面。
近代以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文史知识》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文明排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对西方文明由鄙视、排斥到崇尚、吸收。影响:创办近代工业,学习政治制度。
(2)特点:盲目排外(反对一切外国事物)。
(3)含义:学习外国的长处,与外国展开竞争。意义:促进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增强群众的爱国意识;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4)要科学评价和正确对待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
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 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材料三 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核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天津城区示意图(1936年)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区:金朝;漕运中转。 B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 C区:1903年;政府措施。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妥协。
(2)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有轨电车。 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城市管理开始近代化;金融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扩大。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材料三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四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的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薄弱等。
(2)原因:受到西方列强冲击,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3)材料三张荫桓的说法正确。理由: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
(4)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材料三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四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的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薄弱等。
(2)原因:受到西方列强冲击,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3)材料三张荫桓的说法正确。理由: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
(4)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
国家机器的变革
“国家机器包含着某种倾斜机制,如果发挥得好,能使力量产生更大的力量。适时改变国家机器,则使国家站到世界的中心,相反,则会沦落到世界的边缘”。
问题:
(1)19世纪中期,上图中的哪两处通过国家机器的变革,使国家站到“世界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19世纪60、70年代的中外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C
(2)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黑人奴隶制度,促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促进国家崛起。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成为亚洲强国。中国的洋务运动,强调中体西用,未能实现国家富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