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共1757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烟台是环渤海湾的重要港口城市。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1862年以英国为首的15国列强先后在烟台设领事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商的增多,烟台的涉外活动也逐渐增加,银行、洋行陆续开业,进出口额逐年上升。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烟台开埠通商后的变化。
材料二 1892年著名华侨实业家张弼士为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建立了张裕葡萄酒公司。以下是该公司1896一1941年间大事记。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张裕公司成为了一家国有企业……1994年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挟品牌优势,成功发行8800万(B)股,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上市公司。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张裕公司在烟台创办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张裕公司在最初的二、三十年里成功的原因。(4分)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张裕公司的性质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有利条件:交通便利;开埠较早,与外商接触多;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提供了市场,劳动力等条件。(3分)
(2)原因:实业家实业兴邦(实业救国)的理想:引进优良品种,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得到政府和社会名流的支持;积极参加国际博览会,创立国际品牌(4分)
(3)变化:由国有企业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或上市公司)。(2分)
原因: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烟台是环渤海湾的重要港口城市。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1862年以英国为首的15国列强先后在烟台设领事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商的增多,烟台的涉外活动也逐渐增加,银行、洋行陆续开业,进出口额逐年上升...自然经济瓦解”即可概括出客观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采用欧洲现代科学技术酿造出中国第一批优质葡萄酒...孙中山先生到张裕酿酒公司参观...康有为、黎元洪等社会名流前来祝贺并留下诸多墨宝手迹...张裕酿酒公司进入中国银行的接管时期
”即可分析张裕公司在最初的二、三十年里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张裕公司成为了一家国有企业……1994年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上市公司”提供的时间节点即可概括出张裕公司的性质的变化。结合史实即可说明变化的直接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占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二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
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三 革命的目的煌为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问答:
(1)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哪些政治力量?试各举一、二个代表。
(2)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巾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3)从作用或影响方面具体说明这些观点足怎样推动近代历史发展的?
(4)从这一系列思想变化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正确答案
(1)洋务派,如曾国藩、李鸿章。资产阶级维新派。如康有为、粱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派,如孙中山。资户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如陈独秀、胡适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推进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促进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4)认识中国近代的历史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历史;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主流,又起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层次向制度层次到思想层次发展的历程。
此题属于组合型材料题,以同一类型的知识点为切入口,提出问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1).根据材料可以归纳出要点。材料1主张“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显然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材料2主张兴民权保君权,应该是维新派的主张。材料三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显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材料4的两位先生自然是民主和科学,其代表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找出派别,然后列举代表人。
(2).依据上题的答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不难回答。
(3).此题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要求学生解决怎么样的问题。根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进程作用,可以分别找到它们在推动近代历史发展方面的作用。
(4).根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些重大历史事实,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制度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用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来彻底反封建文化,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一个有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的到思想的深层次的发展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官和商的合作虽然皙时缓和了外部压力,但是企业内部引进了封建势力,同样又发生了许多困难。政府的贷款利率极高,是一种饮鸩止渴的高利贷;企业得到的减税、免税、专利等特权,要以承担苛重的封建性义务作为代价;一批寄生虫官僚,硬被安插在企业各级机构里,贪污舞弊,无所不为。官督商办把官和商两种不同的力量揉合在一个企业里,两者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愈演愈烈。
—摘自戴逸《洋务运动历史试论》
材料三 19 世纪70 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合法地位,直到 1898 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分析洋务派开办民用工业的方式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3)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业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4)如何理解材料四中民族工业、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正确答案
(1)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一方面,可以使中国早期近代工业具有一定的抵抗外来竞争的能力、避免苛捐杂税(厘金)的盘剥、应付官吏豪绅的勒索。另一方面,官府高利贷的盘剥、各种封建义务、封建官吏对企业经营控制和营私舞弊不利于近代工业的正常发展。” (封建政府)和”(民族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3)通商口岸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自然经济最早开始瓦解;清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绵,对工商业实行严格的限制。
(4)①民族工业的发展进一步瓦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进代化的进程,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②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了经济基础。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只要答出2条)
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全力于工业生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 ,指出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工业文明和世界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追赶世界潮流,实现中国近代化作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影响:引起商业革命;打破各大洲相对孤立状态,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原因;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通过殖民扩张,列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汽船等交通工 具的变革使世界各地间联系更为便捷;商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发展的重要手段。
(3)影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投资场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自然经济)解体; 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4)努力:投资民族工业;领导戊戌变法运动;领导辛亥革命;开展新文化运动。
不同角度看历史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叙述从李鸿章、康有为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政治家们救过历年的变化趋势以及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新航路开辟及随之而来的早期殖民扩张,使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走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变。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紧密;原始积累加速,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2)理念变化:从中体西用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从技术改革到全面改革再到革命,从保住皇权到三民主义。变化的社会原因“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渐加深,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学的不断升入,中国先进分子也开始关注和认识到中西方文明的差距;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从戊戌政变到预备立宪再到”皇族内阁“,人民越发的意识到只有推翻清王朝才能救中国。
材料一 公元前1年,汉哀帝一次就赠送匈奴单于“衣三百七十袭、锦绣缯帛三万匹、絮三万斤。”
材料二 今棉之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进口纱布的单价售价下降了25%左右,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洋布开始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中国沿海以及内地农村的广大市场。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
材料四 1872年,侨商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该厂投产后,“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请回答:
(1)读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我国的丝绸不断外销,为中国赢得了什么称号?(2分)
(2)读材料二,比较各种衣被原料,说出棉布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2分)
(3)读材料三,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4分)
(4)读材料四,继昌隆缫丝厂等同类企业的出现,说说这些企业出现的背景是什么?(3分)简要概述其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6分)
正确答案
(1)称号(2分):”丝国”
(2)原因(2分):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3)原因(4分):鸦片战争后,资本主列强直接控制中国海关,凭借低关税、商品的低廉价格,在中国进行纺织品倾销.
(4)背景(3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分)受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影响和刺激.(2分)
发展历程(6分): 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族工业出现;(1分)甲午战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发展缓慢;(1分)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之前,民族工业的发展处于“黄金时期”,特别是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分)抗战爆发后,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沉重压迫,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2分)
试题分析:
(1)结合”丝绸之路”等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2)根据材料信息 “今棉之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回答.
(3)根据材料信息“进口纱布的单价售价下降了25%左右,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洋布开始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中国沿海以及内地农村的广大市场”回答。
(4)结合所学知识,继昌隆缫丝厂等企业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即可。
点评: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解答好这类题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现实的意义。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模式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需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这类题型的训练。
(24分)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日本关于农业改革的措施
(1)根据材料一,比较俄、日农业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材料二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啥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近代前夜的中国与世界》学习材料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进步的历史现象?据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0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当“西学东渐”产生之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已经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乃至僵化。而西方则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其它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认识。(6分)
正确答案
(1)相同点:注重农民人身自由;(2分)注重土地所有权变革。(2分)
影响:促进部分地主改变经营方式采用新式农具,使用机器;(2分)促进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制度的变革。(2分)
(2)现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崛起;(2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分)
变化:耕与织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出其中3点给6分)
(3)认识:①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兴起,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3分)②派遣留学生、创办报刊、建立各种社团,促使中国逐渐迈向现代化。(3分)
(或答“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观,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历史作用,美化侵略,是片面和狭隘的历史观”,同样给6分;只要言之有理,或所谈与中国现代化有关,均可给分,不必拘泥于答案)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俄日两国的共同点:注重农民人身自由;注重土地所有权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其作用:促进部分地主改变经营方式采用新式农具,使用机器;促进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制度的变革。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中国与西方之间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本题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从西方侵略对中国的影响来概括。
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在19世纪60、70年代创办的。( )
正确答案
错误
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是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年代创办的,不是60、70年代,所以该题错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海关统计:1914年至1918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20%,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 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3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9万两。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据《剑桥中华民国史》对华投资现代工业的统计:1913年有698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3300824000元,工人270717名,1920年有1795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5006200000元,工人557622名。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剑桥中华民国史》
回答:
①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不得罗列数字)
②材料三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指什么?并说明其原因。
③为什么会“转瞬即逝”?为什么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正确答案
①材料一说明中国民族工业有进一步的发展。材料二说明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②“黄金时代”指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③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致。
学习历史要学会“论从史出”。第一问的结论就要依据材料一、二作答,第二问的“黄金时代”要依据材料三中提供的两个时间判断,其原因要结合教材回答。第三问“转瞬即逝”的原因,可以转化为民族工业发展“短暂”的原因。“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要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入手。
小玉回顾近阶段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并绘制了一份表格,请为这张表格制定一个主题,并完成表格相关内容。
正确答案
(1)主题:屈辱与抗争等。
(2)重大事件:签订《南京条约》等1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开拓世界市场,蓄意侵略中国。清朝统治走向衰落。禁烟运动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3)名称:洋务运动。影响:不可能实现富强,但是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4)名称:清末新政;重大事件:预备立宪等;影响: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后,中国业已醒来。
——《中国先睡后醒论》
材料二 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新突变的宝贵时间。但这毕竟是古老中国发出的寻求自强的声音。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实际上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
——何怀宏《中西文化的相遇与冲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为“寻求自强”而进行的重要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实践活动没有使中国“醒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所述中国人的“西方梦”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材料三中所述的具有“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这一特征的历史事件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实践活动:洋务运动。原因: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洋务派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派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没有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有政治制度的保证。
(2)特点: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船炮到近代工业、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
(3)认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但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及全面肯定西方文化的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首先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探究主题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与宋元时期的理学家相比,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3)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4)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正确答案
(1)相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2)宋元时期的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3)
(4)结论:加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有助于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对待东西方文化要坚持“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夷之俗。所以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①指出上述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社会实践及其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依据这一系列的思想变化,概括中国近代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运动,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经历了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发展历程。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依据不同史观建构的中国近代史主线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前期,针对蒋廷黻提出的命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方面做出了怎样回答?资产阶级积极投身近代民族实业,为什么没有能够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一: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二:中国近代化。
(2)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外国列强侵略;封建势力阻挠;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瓦解封建经济,推动工业化发展;为政治变革和文化进步奠定基础。
(3)民族独立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