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3.下图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或同一生态系统内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则生态系统a~d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

②若生态系统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 Y可表示物种丰富度

③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生态系统的a~d种群中d一定是生产者

④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为d→c→b→a,Y可表示生物量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正确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d,①错误;若生态系统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随着演替进行,生物种类及数量均增多,故 Y可表示物种丰富度,②正确;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种群密度最大的是d,但不一定营养级最低,如食物链:树→虫→鸟,虫的种群密度远远大于树,③错误;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为d→c→b→a,随营养级增高,能量越来越少,故Y可表示生物量,④正确。

考查方向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的结构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教师点评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替是解题的关键,难度较难。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8 分

下图1是将灰喜鹊引入某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10年调查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成的λ值变化曲线。图2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20.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            ,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21.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若有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         

22.图2食物网中,草所固定的能量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鹰。该生态系统除了图2所示成分外,还具有                      。

23.图2生态系统中的一条蛇吞了一只鼠,正常情况下,蛇能够同化这只鼠体内能量的

        (填字母)。(A)10%以下    (B)10%~20%     (C)20%以上

24.很多城市和单位为了美化环境,,清除多种本地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将导致生物___________降低。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先增加后减少    A     C

解析

(1)图乙中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A、B、C三点中的种群数量最多的是A点,B到C的λ一直小于1,所以一直在减少,故最少的是C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对做标图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1)图乙中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

易错点

本题还打破思维习惯,用公式来分析:不是曲线上升了,数目就增多了;曲线不是最低值,数量就最少;注意应用题中的λ值来分析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对做标图的理解能力,本题还要打破思维习惯,用公式来分析,不是曲线上升了,数目就增多了,曲线不是最低,数量就最少,注意应用题中的λ值来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偏大

解析

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x/第一次捕并标记数=第二次捕数/其中被标记的数,分母减小则整个值偏高

考查方向

考查现实分析,实际迁移应用能力

解题思路

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x/第一次捕并标记数=第二次捕数/其中被标记的数

易错点

计算忌凭空猜猜,严格根据公式计算

教师点评

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考查学生实际问题的灵活变通能力和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本题还可以交汇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3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

图2食物网中,起点是草,终点是鹰的食物链共有3条,所以生产者草所固定的能量通过3条食物链传递给鹰。图2所示成分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4种成分,所以食物链不能画出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考查方向

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知识,考查识图能力

解题思路

图2食物网中,起点是草,终点是鹰的食物链共有3条。图2所示成分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4种成分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相关知识,注意组成成分和营养成分的混合应用。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能量随食物链流动时,虽说相邻营养级得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但是蛇捕食鼠,鼠体内的能量包括鼠同化的能量及暂存于鼠体内的鼠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两部分;上述的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仅指鼠同化的能量传递给蛇时的传递效率,蛇捕食鼠后,暂存于鼠体内的鼠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也能被蛇同化,所以蛇能够同化这只鼠体内能量的20%以上。所以选择C答案

考查方向

考查能量的传递效率

解题思路

能量随食物链流动时,相邻营养级得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要考虑蛇捕食鼠,鼠体内的能量包括鼠同化的能量及暂存于鼠体内的鼠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两部分;上述的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仅指鼠同化的能量传递给蛇时的传递效率,蛇捕食鼠后,暂存于鼠体内的鼠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也能被蛇同化,所以蛇能够同化这只鼠体内能量的20%以上。

易错点

能量随食物链流动时,相邻营养级得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蛇捕食鼠,鼠体内的能量包括鼠同化的能量及暂存于鼠体内的鼠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两部分;不易考虑暂存于鼠体内的鼠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也能被蛇同化。

教师点评

考虑鼠本身的食物未吸收部分也会被蛇吸收,故常大于20%,本题与现实相联系,思维需要不局限与书本,思维要缜密。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多样性

解析

根据题意,美化环境时清除多种本地野生植物,将导致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1、注意清除的结果;2、考虑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考查方向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美化环境时清除多种本地野生植物,将导致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教师点评

本小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20世纪以来石油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持续下降。于是生态农业成了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下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生态农业模式,试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9.图中所示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属于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有

20.图中可以组成的捕食食物链是

21.该生态系统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甘薯藤青贮的主要操作是:甘薯藤切段→填压进入青贮窖中→密封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甘薯、花木等生产者 沼气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

解析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题图中甘薯、花木等属于生产者;分解者指的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题图中的沼气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都属于分解者

考查方向

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题思路

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绿色植物通常为生产者,以动植物为食的主要是消费者,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少量的动物。

易错点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植物均为生产者,并不是所有动物均为消费者,并不是所有微生物均为分解者。

教师点评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类是解题关键,难度较易。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甘薯→奶牛

解析

题图中的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即甘薯→奶牛,花木是生产者,无以其为食的动物,其余的生物均为分解者。

考查方向

考查食物链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构成捕食食物链的生物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易错点

捕食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与能量。

教师点评

掌握捕食食物链的构成是解题关键,难度较易。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废物资源化)

解析

该生态系统的优点是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废物资源化)。

考查方向

考查生态农业的优点。

解题思路

生态农业通常是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

易错点

注意只能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教师点评

掌握生态农业的优点是解题的关键,难度较易。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初步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解析

甘薯藤青贮就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将甘薯藤中不容易被奶牛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初步分解为较易吸收的有机物,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

考查方向

考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解题思路

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即发酵,使营养物质更易被消化吸收。

易错点

注意微生物发酵是把大分子的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物质而易消化吸收。

教师点评

把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解题关键,难度适中。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3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