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社会位置的变动,它既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更,又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的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分别为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夫、篦头、修脚、修养、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一时期社会流动节奏之快是空前绝后的。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在传统贵族因为自然原因人数减少时,都铎国王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限的任命贵族,使贵族人数总量基本不变。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特点: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2分)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2分)双向流动(地位由高到低;由低到高)。(2分)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3分)政府的控制放松;(3分)朝廷赋役沉重;(3分)土地兼并加剧;(3分)科举制度的推动。(3分)(任三点得9分)

(3)原因: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孕育大量职业官僚人员;(2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新贵族;(2分)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特点的文化革命,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新发展的知识分子。(2分)

(4)影响: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2分)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产生(2分)

试题分析:第(1)小问依据“社会流动”的概念,可知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从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更、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的改变三个方面分析,同时依据材料一“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二十四民”可知明代社会成员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从材料一“二十四民”中“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可知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同时从材料可总结概括出社会成员的流动是双向流动。第(2)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明代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可以看出,经济方面朝廷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从“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可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在政治方面,政府的控制放松、科举制度的推动。第(3)小问结合材料二,从16-18世纪英国的历史阶段特征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来分析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第(4)小问,结合两则材料可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分析社会流动中英两国的相同影响。

点评:这是古今中外贯通融合的一道综合性试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1)是什么:如第(1)小问,着重依据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历史现象;(2)为什么:如第(2)小问和第(3)小问,着重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3)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考查学生对相似的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能力,如第(4)小问,着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进行分析对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6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2分)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特点:专业性强、分布密集。(2分)

影响: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或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推动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2分)

(2)因素:①棉纺织业的发展(或机器化大工厂的建立);

②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③殖民扩展使世界市场扩大。(每点2分,满分6分)

(3)差异: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2分)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2分)

试题分析:

(1)可根据对材料一的概括来回答,材料一可反映出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是指专业性强;分布密集。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使资萌产生等角度来回答。

(2)根据材料信息“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 说明棉纺织业的发展;“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说明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再联系这一时期英国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扩大。

(3)通过诺表格数据对比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城市人口百分比远远低于同时期英法等西方国家,实际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滞后,联系这一时期西方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说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点评:城市化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要注意将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及欧美有关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内容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货币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

(1)材料一是什么时期的什么货币,它的出现说明什么?

(2)下表是人民币发行的简表。要求参照前三套人民币发行的简要说明,编写第四套人民币发行的相关说明(填入对应的表格内)。说明限60字。(5分)

材料二 海关总署2010年4月10日发布2010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1至3月,我国出口总值6178.5亿美元。

(3)目前世界各国为什么进出口贸易结算以美元为主?简述二战后美元地位的变化及原因。(9分)

材料三 图

(4)欧元的出现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也反映了多极化趋势加强,简述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正确答案

(1)材料一是宋代出现于中国四川的交子(1分)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的纸币(1分)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3分)

(2)第四套人民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发行。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行大面值的纸币,以满足人们对货币现金面额的需要。(5分)

(3)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2分)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与黄金挂钩,从而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元由占主导地位的削弱。由于1973年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防御;欧洲和日本崛起等原因。

(4)进程: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试题分析:

(1)结合教材相关的基础知识,该图片的是课本上讲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时说明的“交子”。

(2)总结前三套说明的逻辑顺序,再结合表格提供的时间线索和时代背景,即可完成表格填空。

(3)考查了二战后经济的国际格局,结合教材说明即可回答,二战后美元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需要注意地位和地位的原因要一一对应。

(4)这类题考查比较简单,但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总结。根据教材原文内容,然后结合事件的意义即可概括出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共11分)

(1)以字母A虚线标注的陆上交通线,历史上称之为___   ,它开始于__    朝。(2分)

(2)以字母B实线标注的海上交通线,宋时起点是______(1分);导致该条商路兴盛的主要原因有:                       (2分)

(3)概述开辟C线的主观动因(2分)客观评价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⑴.丝绸之路(1分),西汉或汉朝(1分)

⑵.泉州(1分),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两宋的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任二,2分)

⑶.西方为了寻求黄金或获得东方商品(2分)。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加强了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与交流(任一,2分);亚、非、美洲等地区开始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文明遭到破坏(2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片,以字母A虚线标注的陆上交通线是指连接亚欧的陆上通路,联系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开拓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2)根据图片,以字母B实线标注的海上交通线应是指海上丝绸之路,联系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再结合宋朝的相关知识分析原因。

(3)开辟C线应是指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结合开辟新航路的目的和影响回答。

点评:图片型材料题(文物图 、漫画、 地图等)

此类题目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进行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历史要素,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二 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

材料三 (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摘编自《水浒传》,书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

请回答:

⑴联系《春望》简要分析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诗在题材方面的特点。(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铸钱数额巨大的原因。(4分)

⑶结合材料二、三判断,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铁)钱还是白银?简要说明理由。(3分)

正确答案

⑴原因:杜甫的《春望》直接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痛恨战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历史。(2分)特点:唐诗题材广泛,关注现实生活。(1分)

⑵宋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分)解决三冗问题也需要大量货币。(1分)

⑶铜(铁)钱。(1分)理由: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1分)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作者更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2分)

试题分析:第(1)问,安史之乱中,长安被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直接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痛恨战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题材广泛,关注现实生活;第(2)问,联系史实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在经济领域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同时在宋代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冗官冗兵问题出现,是朝廷开支大增,故需要多铸钱;第(3)问,宋代人使用的应是铜(铁)钱。因为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而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同时作者更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流通的是白银。

点评:宋代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考试的常考点。尤其是商业和城市。宋朝商业出现新的高峰:①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②边境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③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④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下一知识点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城市的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