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有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6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6分)

正确答案

(1)主张: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6分)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6分)

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6分,任3点均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来概括主张,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来说明理由。第(2)中第一小问内容从材料二中“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来说明现象;第二小问根源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来说明根源;第三小问从材料三中“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来说明消极影响。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有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等信息来概括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起着重要作用。(22分)

材料一 《管子揆度》:"百乘之国,中而立市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                                              ——《管子揆度》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三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延缓了这种改变”的因素有哪些?(12分)

正确答案

(1)信息:诸侯国内都设立市场(2分)成因: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交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需要(4分)

(2)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4分)

(3)原因: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因素: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僵化的理学。(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紧扣材料,“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都设立市,表明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国内都设立了市。第二问分析现象的成因,也即分析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原因,从社会经济、交通、城市、商业发展等方面思考,概括如下: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交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需要。

(2)本题要紧扣材料,将材料依据标点符号分成不同的段落,形成不同的中心,概括即可答出答案。从材料中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 “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 “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等信息以此归纳即可。

(3)材料“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反映出这一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且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再结合江浙的交通和资本主义萌芽方面来思考。第二问分析阻碍中国向商品经济转笔的因素要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包括: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僵化的理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2分)

材料二 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2)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3分)

材料三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中国统计年鉴(1998)》,620页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8分)

(1)特点:海外贸易没有成为根本国策;与海外商业往来时间早;海外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丝绵织品和各种土特产;海外贸易未能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在某些时期海外贸易规模比较大。(每点1分,写到任意4点得4分)

原因: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阻碍(中国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1分)明清实行海禁政策;(1分)

(2)新现象:生丝等原料大量出口;(1分)对外贸易中出现了工业品;(1分)

原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1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1分)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并发展;(1分)

(3)变化: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1分)90年代前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1分)90年代后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1分)

原因:改革开放,逐步推动经济发展(2分,未能点明“逐步”的只给一分)

(4)认识: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融入世界;政府的政策是影响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实力的提高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2分,答到两点即可得满分,言之有理皆可)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第二小问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政府的海禁政策等角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对外贸易中出现了工业品。列强从中国掠夺大量的工业原料,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3)根据材料三的数据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对外贸易由逆差变为顺差。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分析原因。

(4)该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考生可围绕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需要积极融入世界;政府的政策是影响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实力的提高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发展状况?(2)

(2)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概括指出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8分)

(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4分)

(4)图一、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的什么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与图三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6分)

正确答案

(1)货币不统一。(2分)

(2)金属货币开始向纸币转化。北宋时,商业空前繁荣,贸易更加频繁,贸易量扩大,所需货币较大,为了便于携带交换所以出现了纸币。(8分)

(3)景德镇的制瓷业通过手工工场进行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4分)

(4)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由金属货币逐渐向纸币演变。纸币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6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图片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根据图一提取信息:战国时期,诸侯国有自己的货币,各国货币不统一。

(2)图二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第二小问联系北宋时期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纸币产生的原因。

(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景德镇的瓷器工场已经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但受到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4)从材料所提供的几幅图片进行分析,既要注意图片的内容,又要注意文字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幅图片之间的关系。图一到图二反映了货币的发展和统一;而货币的发展和统一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导致图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

点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下一知识点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城市的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