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侍中、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没有。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简述秦、汉、唐、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汉朝: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加强皇权,裁抑相权,由皇帝与亲信重臣形成决策核心称“内朝”,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外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宰相制度

从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开始,中国的宰相制度一直延续了1600年。

问题:

(1) 指出秦、唐、明三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2)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设丞相,为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实行三省六部制及政事堂会议,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三省相互牵制,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C:废中书省和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后设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2)特征: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此过程中皇权不断强化,相权日趋削弱;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结果。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李斯主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两种意见:行分封,还是行郡县。理由:周朝实行分封制结果导致诸侯混战,天下大乱,不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

(2)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特点: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局限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3)不正确。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的著名丞相及其权力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解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矛盾,概述秦朝以后各朝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丞相一职在明朝被废除;明朝以后相当于丞相的地位、权力降低。主要原因相权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

(2)西汉设“中朝”,限制三公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宋代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明朝废丞相,设六部;清朝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听命于皇帝。

(3)使皇权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急,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拟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措施:秦始皇不给丞相兵权,设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皇权加强。

(2)主要原因: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否,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负责皇帝谕旨的传达。

(4)“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礼仪习俗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1912年初,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见到孙中山后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和百姓无异。”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材料三 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等;到了50年代,大摆结婚宴被批评为浪费。1964年后,很多地方的新娘很少用轿子、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朋友鞠躬行礼。

——摘编自罗梅君《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请分析这种变化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

(2)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解放前结婚办嫁妆、坐花轿等;茶聚取代了婚宴;新郎新娘不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鞠躬行礼。 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叉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下表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制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专制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原载《云南日报,1943年》)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素:相权的牵制;对君主的谏议;敬天法祖的信仰(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法律的约束等等。

(2)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明朝搞特务统治;明清大兴文字狱。

(3)原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②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思潮成为时代主流;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民主政体;③思想: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④媒体:近代报刊杂志等媒体涌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各自的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相权在制度方面有所创新,指的是什么?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分别有什么重大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2)中外朝制度(内朝、外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3)两个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措施: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高度集中了皇权。

下一知识点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