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与多倍体形成原理有关的是(  )

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

B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

C个别染色体增加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获得的是单倍体,A错误;

B、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时,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形成多倍体,B正确;

C、多倍体是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后形成的,C错误;

D、多倍体形成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而不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基因型为AaX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产生了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③④对于2号染色体,两个A基因原本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上,应在减二后期随着丝点的分裂而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现在着丝点没有分裂,而是进入同一个配子,因此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末分离,③错误,④正确;

①②分析题意可知该配子不含性染色体,说明同源的一对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末分离,两条性染色体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因此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就不含性染色体,产生的精子中不含性染色体;当然也可能在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裂,使姐妹染色单体都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中,另外一个精细胞也就没有性染色体,①正确,②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用秋水仙素处理某二倍体(2N=20)幼苗,待其长成枝繁叶茂的植株(甲)后,发现约有40%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N.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秋水仙素可作用于处在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

B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有10条染色体

C染色体数目为4N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或后期

D其余60%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止一种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秋水仙素可作用于处在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

B、由于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可能有部分细胞含有10条染色体,B错误;

C、因为约有40%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N,说明只有部分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所以染色体数目为4N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已经加倍的)或后期(没有加倍的),C正确;

D、其余60%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止一种,有的是2N(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的),有的是8N(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的,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母马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64,公驴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62,则母马与公驴杂交,后代骡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63,因而骡是不育的,这种变异属(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

D染色体变异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生物通过受精过程,来自父方和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彼此配对,汇入受精卵中,由受精卵再发育成后代个体.马的体细胞中有32对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因此马的生殖细胞内含有3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驴的体细胞中有62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因此驴的生殖细胞内有31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所以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32+31=63条,染色体组为1+1=2,用于两个染色体组不是同源染色体组,所以骡是不育的,该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请分析下列与遗传和变异以及育种有关的问题:

(1)已知野生黍类和玉米均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2、20.以野生黍类为母本,玉米为父本,经人工授粉后,可得到“野生黍类-玉米”杂种幼苗.为观察“杂种幼苗”染色体数目和形态,通常取幼苗的______做临时装片,用______染色,通过观察、计数,该幼苗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__.这种植株通常不育,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

(2)某同学设计了培育小麦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另一种育种方法,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的③表示______技术,④应在甲植株生长发育的______时期进行处理;乙植株中矮杆抗病个体占______

(3)水稻(2N=24)正常植株(E)对矮生植株(e)为显性,抗病(F)对不抗病(f)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①在♀EE×♂ee杂交中,若E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产生的雌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______

②假设两种纯合突变体X和Y都是由控制株高的E基因突变产生的,检测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发现X第二个密码子中的第二个碱基由U变为C,Y在第二个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C.与正常植株相比,______突变体的株高变化可能更大.

③现有正常不抗病和矮生抗病两种纯种水稻,希望快速得到正常抗病纯种植株,应采取的育种方法是______

(4)狗的皮毛颜色是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的,共有四种表现型:黑色(A_B_)、褐色(aaB_)、红色(A_bb)和黄色(aabb)

①若图2为一只红色狗(Aabb)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1位点为A,2位点为a,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两只黑色狗交配产下一只黄色雄性小狗,则它们再生下一只纯合褐色雌性小狗的概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根尖(或茎尖)

醋酸洋红(龙胆紫、碱性)

21

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或联会紊乱)

花药离体培养

幼苗

25%

13或11

Y突变体比X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可能更多(或:X突变体的蛋白质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Y突变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氨基酸以后都改变)

单倍体育种

基因突变

交叉互换

解析

解:(1)以野生黍类为母本(22),玉米为父本(20),经人工授粉后,可得到“野生黍类-玉米”杂种幼苗,染色体数为11+10=21条.由于玉米与野生黍类的染色体组不相同,所以杂种幼苗为异源二倍体,不能通过减数分裂形成正常的配子(联会紊乱),所以这种植株通常不育.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最清晰,所以要想观察杂种幼苗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通常取幼苗的根尖或茎尖做临时装片,并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染料染色,然后进行观察与计数.

(2)分析图1:①表示杂交,②表示减数分裂,③花药离体培养,④秋水仙素处理,一般处理单倍体的幼苗.根据图1整个过程可知杂交以后产生的子一代是双杂合子AaBb,则乙植株中矮杆抗病个体aaBBB占25%.

(3)①根据减数分裂过程分析可知水稻(2N=24)正常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为12.在♀EE×♂ee杂交中,若E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则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是11或13,所以最终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雌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11或13.

②已知两种纯合突变体X和Y都是由控制株高的E基因突变产生的,检测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发现X第二个密码子中的第二个碱基由U变为C,则X突变体的蛋白质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而Y在第二个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C,则Y突变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氨基酸以后都改变了.

③单倍体育种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而且后代肯是纯种.

(4)①已知狗的皮毛颜色共有四种表现型:黑色(A_B_)、褐色(aaB_)、红色(A_bb)和黄色(aabb).图2为一只红色狗(Aabb)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其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Aa,即1位点为A,2位点为a,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出现了交叉互换.

②两只黑色狗(A_B_)交配产下一只黄色雄性小狗(aabb),则这两只两只黑色狗的基因型都是AaBb,它们再生下一只纯合褐色雌性小狗(aaBB)的概率是××=

故答案是:

(1)根尖或茎尖  醋酸洋红(龙胆紫、碱性)   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或联会紊乱)    

(2)花药离体培养    幼苗  25% 

(3)①13或11  ②Y突变体比X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可能更多(或:X突变体的蛋白质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Y突变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氨基酸以后都改变)③单倍体育种

(4)①基因突变    交叉互换   ②

下一知识点 : 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染色体变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