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色体变异
- 共2366题
研究人员培养牡蛎时,将牡蛎投放到培养网箱,然后置于含适量培养水的培养池中,每天投喂3次饵料,并定时全量换水.研究表明,中国二倍体牡蛎、美国四倍体牡蛎每年繁育后均会迅速“消瘦”,且口味下降.研究人员利用中国二倍体牡蛎培育不育的新品种A,观察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培育牡蛎新品种A时,需用6-DMAP(6-二甲氨基嘌呤)处理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以抑制次级卵母细胞排放第二极体.牡蛎新品种A不育的原因是______.
(2)请再写出一种获得不育牡蛎新品种B的方法:______.
(3)假设你获得了牡蛎新品种B.若要通过实验探究牡蛎新品种A、新品种B在个体大小和存活率等方面与中国二倍体牡蛎相比是否具有优势,请写出相关步骤.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6-DMAP处理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以抑制次级卵母细胞排放第二极体,导致其细胞内含两个染色体.异常的次级卵母细胞与精子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因此,品种A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2)由于美国四倍体牡蛎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所以可以将美国四倍体牡蛎与中国二倍体牡蛎杂交,获得三倍体不育牡蛎新品种B.
(3)通过实验探究牡蛎新品种A、新品种B在个体大小和存活率等方面与中国二倍体牡蛎相比是否具有优势的相关实验步骤为:
①将三个培养网箱,分别编号1、2、3,置于同一培养池中;
②向三个培养网箱分别放入相同数目、孵化时间相同的中国二倍体牡蛎、品种A、品种B幼体;
③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培养网箱中每天投喂3次等量饵料,定时全量换水;
④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记录并统计牡蛎平均大小和存活率.
故答案为:
(1)品种A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2)将美国四倍体牡蛎与中国二倍体牡蛎杂交
(3)①将三个培养网箱,分别编号1、2、3,置于同一培养池中
②向三个培养网箱分别放入相同数目、孵化时间相同的中国二倍体牡蛎、品种A、品种B幼体
③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培养网箱中每天投喂3次等量饵料,定时全量换水
④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记录并统计牡蛎平均大小和存活率
解析
解:(1)由于6-DMAP处理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以抑制次级卵母细胞排放第二极体,导致其细胞内含两个染色体.异常的次级卵母细胞与精子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因此,品种A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2)由于美国四倍体牡蛎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所以可以将美国四倍体牡蛎与中国二倍体牡蛎杂交,获得三倍体不育牡蛎新品种B.
(3)通过实验探究牡蛎新品种A、新品种B在个体大小和存活率等方面与中国二倍体牡蛎相比是否具有优势的相关实验步骤为:
①将三个培养网箱,分别编号1、2、3,置于同一培养池中;
②向三个培养网箱分别放入相同数目、孵化时间相同的中国二倍体牡蛎、品种A、品种B幼体;
③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培养网箱中每天投喂3次等量饵料,定时全量换水;
④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记录并统计牡蛎平均大小和存活率.
故答案为:
(1)品种A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2)将美国四倍体牡蛎与中国二倍体牡蛎杂交
(3)①将三个培养网箱,分别编号1、2、3,置于同一培养池中
②向三个培养网箱分别放入相同数目、孵化时间相同的中国二倍体牡蛎、品种A、品种B幼体
③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培养网箱中每天投喂3次等量饵料,定时全量换水
④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记录并统计牡蛎平均大小和存活率
人们利用化学试剂处理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阻止其释放极体,成功培育出了三倍体牡蛎,解决了二倍体普通牡蛎因在夏季产卵而导致肉质下降的问题.这种培育三倍体牡蛎的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于化学试剂处理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以抑制次级卵母细胞排放第二极体,导致其细胞内含两个染色体.异常的次级卵母细胞与精子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因此,品种A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该育种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故选:B.
三倍体植株不育的根本原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三倍体植株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染色体组数为奇数,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生成生殖细胞,则高度不育.
故选:D.
粗糙脉孢菌是一种真菌,约10天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如图1所示,合子分裂产生的孢子是按分裂形成的顺序排列的,请分析回答:
(1)从合子到8个孢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发生了______次复制,图中8个子代菌丝体______(单倍体,二倍体);若要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细胞,染色后可通过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______来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2)野生型脉胞菌能在只含水、无机盐、蔗糖和维生素的基本培养基中生长,研究人员用X射线照射野生型脉胞菌孢子,经选择培养获得了三种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如图2所示);
①如果培养B突变型脉胞菌,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______;
②欲证明A突变型菌株的酶缺陷是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造成的,应让该突变型菌株与______杂交,根据______定律,预期其后代(孢子)的表现型极其比例是______,若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则说明A突变型菌株的酶缺陷是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造成的;
(3)图1中顺序排列的8个孢子中,如果第一个与第二个性状不同,原因可能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填选项字母,可多选):如果第二个与第三个不同,原因可能是合子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填选项字母,可多选);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正确答案
解:(1)从合子到8个孢子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两次分裂各复制一次,共复制了两次.由成熟生殖细胞单独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因而上图中8个子代菌丝体都是单倍体.若要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细胞,染色后可通过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来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2)①从图示关系可知,B突变型脉胞菌因合成酶2的基因缺陷,不能合成瓜氨酸,因而也就不能进一步合成精氨酸,故在其培养基中要加入精氨酸或瓜氨酸.
②若A突变型菌株的酶缺陷是一个基因决定的,则该突变为显性突变,A突变型菌株为杂合体,让其与隐性野生型菌株杂交,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可知,杂交后的会出现1:1的分离比,即野生型:突变型=4:4.
(3)按顺序前四个孢子应该基因组成相同,因第一和第二个孢子是由同一个母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若性状不同,可能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若第二和第三个孢子性状不同,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
故答案为:
(1)两 单倍体
(2)a、c a、b、c
(3)①精氨酸
②野生型菌株 基因分离 四个野生型、四个突变型
故答案为:
(1)两 单倍体 形态、数目和位置
(2)①精氨酸或瓜氨酸 ②野生型菌株 基因分离 野生型:突变型=1:1
(3)a、c a、b、c
解析
解:(1)从合子到8个孢子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两次分裂各复制一次,共复制了两次.由成熟生殖细胞单独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因而上图中8个子代菌丝体都是单倍体.若要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细胞,染色后可通过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来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2)①从图示关系可知,B突变型脉胞菌因合成酶2的基因缺陷,不能合成瓜氨酸,因而也就不能进一步合成精氨酸,故在其培养基中要加入精氨酸或瓜氨酸.
②若A突变型菌株的酶缺陷是一个基因决定的,则该突变为显性突变,A突变型菌株为杂合体,让其与隐性野生型菌株杂交,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可知,杂交后的会出现1:1的分离比,即野生型:突变型=4:4.
(3)按顺序前四个孢子应该基因组成相同,因第一和第二个孢子是由同一个母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若性状不同,可能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若第二和第三个孢子性状不同,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
故答案为:
(1)两 单倍体
(2)a、c a、b、c
(3)①精氨酸
②野生型菌株 基因分离 四个野生型、四个突变型
故答案为:
(1)两 单倍体 形态、数目和位置
(2)①精氨酸或瓜氨酸 ②野生型菌株 基因分离 野生型:突变型=1:1
(3)a、c a、b、c
科研人员围绕培育四倍体草莓进行了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50株草莓幼苗,以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是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
B、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多倍体的诱导率,实验过程中各组草莓幼苗数量应该相同,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图中信息可知,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影响多倍体的诱导率,并且用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1天,诱导率较高,C正确;
D、让四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比较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草莓果实的大小受到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鉴定四倍体草莓的方法之一是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最佳时期为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晰,D错误.
故选:AB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