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表是卡车沿直线平稳行驶和电车、机车启动过程中,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从启动一段时间后开始计时),请你比较和分析表中的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

(1)卡车作______运动;

(2)电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定性)是______

(3)电车的速度为v与时间t的定量关系式是v=______

(4)通过分析电车和机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析它们______ 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

解:(1)由表格可知,卡车的速度在几个时刻速度是不变的,故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电车速度依次为5m/s、7.5m/s、10m/s、12.5m/s、15m/s,即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3)由表格可知,每隔5s速度增加2.5m/s,即每秒增加0.5,故从0时该开始每过t秒速度增加0.5t,即t秒末的速度为:V=5+0.5t;

(4)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每隔5s速度都增加了2.5m/s,所以它们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是相等的,即物体都做匀加速运动,故加速度相同,或者说速度的变化率相同.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运动;(2)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3)5+0.5t;(4)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或加速度,或速度的变化率).

解析

解:(1)由表格可知,卡车的速度在几个时刻速度是不变的,故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电车速度依次为5m/s、7.5m/s、10m/s、12.5m/s、15m/s,即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3)由表格可知,每隔5s速度增加2.5m/s,即每秒增加0.5,故从0时该开始每过t秒速度增加0.5t,即t秒末的速度为:V=5+0.5t;

(4)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每隔5s速度都增加了2.5m/s,所以它们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是相等的,即物体都做匀加速运动,故加速度相同,或者说速度的变化率相同.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运动;(2)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3)5+0.5t;(4)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或加速度,或速度的变化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判断

(1)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时间是______s.

(2)该物体静止状态所用的时间是______s.

正确答案

解:由图可知,前4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至8s内物体静止;而8至11s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t=4s+3s=7s,

物体静止的时间为4s.

故答案为:(1)7;(2)4.

解析

解:由图可知,前4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至8s内物体静止;而8至11s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t=4s+3s=7s,

物体静止的时间为4s.

故答案为:(1)7;(2)4.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用“频闪摄影”可记录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网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甲中相邻两位置距离相等,由照片可知,______球做匀速直线运动,______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做的是______运动.

正确答案

解:

频闪照相两个球的图象之间时间间隔相同,根据s=vt,甲图象,两个小球图象间的间隔相同,应为匀速直线运动;乙图象,两个小球图象间的间隔越来越大,说明该小球速度越来越快,做的是加速运动.

故答案为:甲;乙;加速.

解析

解:

频闪照相两个球的图象之间时间间隔相同,根据s=vt,甲图象,两个小球图象间的间隔相同,应为匀速直线运动;乙图象,两个小球图象间的间隔越来越大,说明该小球速度越来越快,做的是加速运动.

故答案为:甲;乙;加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开出,然后保持匀速运动,最后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下表给出了不同时刻汽车的速度:

(1)汽车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是否为12 m/s?汽车做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和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否相等?

(2)汽车从开出到停止共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3)汽车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1)是;不相等。加速运动从0增到12 m/s;减速运动从12 m/s到0,变化量的大小一样,但所需时间不一样

(2)汽车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a2m/s2=-6 m/s2设汽车经t′秒停止,t′=s=0.5 s

总共经历的时间为10.5 s+0.5 s=11 s

(3)汽车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1m/s2=3 m/s2

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t1s=4 s,汽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12 m/s

减速时间t3=2 s

匀速时间t2=11-4-2=5 s

则汽车总共运动的路程 s=m=96 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4年1月25日,继“勇气”号之后,“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再次成功登陆火星。人类为了探测距离地球大约3.0×105km的月球,也发射了一种类似四轮小车的月球探测器。它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行走,且每隔10s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探测器上还装着两个相同的减速器(其中一只是备用的),这种减速器可提供的最大加速度为5m/s2,某次探测器的自动导航系统出现故障,从而使探测器只能匀速前进而不再避开障碍物。此时地球上的科学家只能对探测器进行人工遥控操作。下表为控制中心的显示屏上的数据:

已知控制中心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设备工作速度极快,科学家每次分析数据并输入命令至少需要3s。问:

(1)经过数据分析,你认为减速器是否执行了命令?

(2)假如你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采取怎样的措施?加速度满足什么条件?请计算说明。

正确答案

解:(1)由表中数据分析知:9:1020~9:1030时间内探测器与障物距离从52m减小到32m;9:1030~9:1040内探测器与前方障碍物距离由32m减小到12m;即都是在10s内减小距离20m,从两次收到的信号可知,探测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m/s=2m/s,故探测器并未执行命令而减速。

(2)启动另一个备用减速器。在地球和月球间传播电磁波需时间t0s=1s,输入命令时间用3s,因此共用时间t=3s+2×1s=5s,探测器在9点10分44秒执行命令时,距前方障碍物距离x=12m-5×2m=2m。设定减速器的加速度为a,则由v2=2ax得a=1m/s2。因此只要设定加速度大于1m/s2,便可使探测器不与障碍物相撞。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在下图中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

分别是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之间的时间间隔,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求:

(1)汽车在接收到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

(2)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1)由P1、P2之间的距离可知

      发出P1到接收n1所用的时间为t1

      发出P2到接收n2所用的时间为t2

      汽车接收到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运动的距离为

(2)汽车接收到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为

      汽车的速度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是生产流水线上的皮带传输装置,传输带上等间距地放着很多半成品。A轮处装有光电计数器,它可以记录通过A处的产品数目。已知测得轮A、B的半径分别为rA=20cm,rB=10cm,相邻两产品距离为30cm,从某一产品经过A开始计时,在1min内有41个产品通过A处。

(1)求产品随传输带移动的速度大小;

(2)求A、B轮轮缘上的两点P、Q及A轮半径中点M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大小,并在图中画出线速度方向;

(3)如果A轮通过摩擦带动C轮转动,且rC=5 cm,在图中描出C轮的转动方向,求出C轮的角速度(假设轮不打滑)

正确答案

解:(1)由题意知,1分钟内有41个产品通过A处,说明1分钟内传输带上每点运动的路程为两产品间距的40倍。

设产品随传输带运动速度大小为v,则v==m/s=0.2 m/s。

(2)在产品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下,产品速度的大小就等于传送带上每一点速度的大小,

传送带上各点运动速度的大小都等于A、B轮缘上线速度的大小。

vP=vQ=0.2 m/s。

A轮半径上的M点与P点的角速度相等,

故 vM=vP=×0.2 m/s=0.1 m/s ,

ωPM==rad/s=1 rad/s,

ωQ=2ωP=2 rad/s,

方向如图所示

(3)C轮的转动方向如图所示,如果两轮间不打滑,则它们的接触处是相对静止的,

即它们轮缘的线速度大小是相等的,

所以ωCrCArA C轮的角速度ωCA=·1 rad/s=4 rad/s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A、B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车在A车前84 m处时,B车速度为4 m/s,且正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车一直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12 s后两车相遇。问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设A车的速度为vA,B车加速行驶时间为t,两车在t0时相遇。则有

 ①

  ②

式中,t0 =12s,sA、sB分别为A、B两车相遇前行驶的路程。依题意有

 ③

式中s=84 m。由①②③式得

代入题给数据vA=20m/s,vB=4m/s,a =2m/s2

解得t1=6 s,t2=18 s ⑥

t2=18s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6 s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5s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10s司机第二次鸣笛,3s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帮助司机计算一下客车的速度,看客车是否超速行驶,以便提醒司机安全行驶。已知此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10km/h(如图所示),声音在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正确答案

解:设客车行驶速度为v1,声速为v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客车离悬崖的距离为L。由题意可知:

在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应有2L-v1×5=v2×5

当客车第二次鸣笛时,客车距离悬崖的距离为L′=L-v1×15

同理有2L′-v1×3=v2×3

即2(L-v1×15)-v1×3=v2×3

得v1=24.3m/s=87.5km/h,小于110km/h,故客车未超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保持速度不变.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5s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10s司机第二次鸣笛,3s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帮助司机计算一下客车的速度,看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10km/h(如图所示),声音在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正确答案

设客车行驶速度为v1,声速为v2=340m/s,客车第一次鸣笛时客车离悬崖的距离为L.

由题意:在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应有:2L-v1×5=v2×5

当客车第二次鸣笛时,客车距离悬崖的距离为L′=L-v1×15

同理:2L′-v1×3=v2×3         

即:2(L-v1×15)-v1×3=v2×3

由①③两式可得:v1==24.3m/s

v1=24.3m/s=87.5km/h,小于110km/h,故客车未超速.

答:客车没有超速行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铁路已全面系统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设计制造技术,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动车组列车由时速200公里至时速300~350公里的技术升级,具备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的批量生产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某和谐号动车组以时速300公里沿平直铁路匀速行驶,已知和谐号动车组长为L=200m,求:

(1)该和谐号动车组通过S=500m长的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2)如果铁路维修工人以时速18公里匀速奔跑,从隧道的一端跑至另一端进行维修工作,则维修工人通过隧道的时间为多少?

正确答案

解:(1)和谐号动车组的速度为 

      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2)工人速度

      所用时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时,遂鸣笛,5s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10s司机第二次鸣笛,3s后又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帮助司机计算一下客车的速度,看客车是否超速行驶,以便提醒司机安全行车。已知此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20k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正确答案

解:设客车行驶速度为v1,声速为v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客车离悬崖的距离为L。由题意:

在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应有:

当客车第二次鸣笛时,客车距离悬崖的距离为

同理:,即:

由两式可得:m/s

v1=24.3m/s=87.5km/h,小于120km/h,故客车未超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乙两人从在一条直线上相距1000m的两地同时相向匀速直线而行,甲的速度是3.0m/s,乙的速度是2.0m/s,两人相遇时刻起,要想同时到达对方原来的出发点,哪个人应该增大运动速度?增大的运动速度应为多大?

正确答案

解:乙的速度应增加 

     

      甲、乙走完全程的时间为 

      对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公路上一辆汽车以v1=10m/s的速度匀速度行驶,汽车行至A点时,一人为搭车,从距公路30m的C处开始以V2=3m/s的速度正对公路匀速度跑去,司机见状途中刹车,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结果人和车同时停在B点处,已知AB=80m,问汽车在距A多远处开始刹车,刹车后汽车的加速度有多大?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了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甲、乙两同学在直道上练习4×100m的接力,假设他们在奔跑时有相同的最大速度.乙从静止开始全力奔跑,要跑出36m才能达到最大速度,这一过程可看做匀变速运动.现在甲持棒以最大速度向乙奔来,距甲的距离为某一值时,乙在接力区开始由静止出发并全力奔跑.若要求乙接棒时的速度是最大速度的倍.求:

(1)乙接棒前在接力区内跑过的距离.

(2)乙起跑时距甲的距离.

正确答案

(1)从乙启动到甲乙交棒过程,

对乙:2as乙=(vm)2,s乙=t

对甲:因匀速运动s=vmt

从乙启动到达到最大速度过程中,对乙:2as=vm2

代入数据,解得s=60m  s=25m

故乙接棒前在接力区内跑过的距离为25m.

(2)甲、乙相距:△s=s-s=35m

故乙起跑时距甲的距离为35m.

下一知识点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运动的描述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