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及其上的部分基因,下列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图中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缺失了b和C两个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属于;

B、图中染色体上多出了两个基因b和C,是另一条染色体上易位而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属于;

C、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位置和顺序都没有改变,只有b基因变成了B基因,属于基因突变,C不属于;

D、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没有改变,但位置发生了倒置,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D属于.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变异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

B将人类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DNA分子拼接,利用细菌发酵生产人类胰岛素

C果蝇第Ⅱ号染色体上的片段与Ⅲ号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交换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能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将人类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DNA分子拼接,利用细菌发酵生产人类胰岛素,利用的是基因工程技术,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

C、果蝇第Ⅱ号染色体上的片段与Ⅲ号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交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决定玉米籽粒有色(C)和无色(c)、淀粉质(Wx)和蜡质(wx)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结构异常的9号染色体一端有染色体结节,另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见图1).科学家利用玉米染色体的特殊性进行了图所示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图2中的母本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这两对基因所在的染色体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联会.

(2)图2中的亲本杂交时,F1出现了四种表现型,其中表现型为无色蜡质个体的出现,说明亲代______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______间发生了______,产生了基因型为______的重组型配子.

(3)由于异常的9号染色体上有______作为C和wx的细胞学标记,所以可在显微镜下通过观察染色体来研究两对基因的重组现象.将F1表现型为无色蜡质个体的组织细胞制成临时装片观察,观察到______的染色体,可作为基因重组的细胞学证据.

正确答案

解:(1)图2中的母本染色体上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只在两端稍微有所区别,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会发生配对,所以这两对等位基因所在的部分染色体能发生联会.

(2)正常情况下,图2表示的类型杂交,由于母本有结构异常片段的存在,只能产生Wxc的配子,后代不会出现表现型为无色蜡质个体,但是如果出现的话,说明母本产生了wxc的配子,要产生这种配子,需要经过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才能产生wxc的配子.

(3)异常的9号染色体上有结节和片段,与正常的9号染色体有明显的区别,可以作为C和wx的细胞学标记,可在显微镜下通过观察染色体来研究两对基因的重组现象.将F1表现型为无色蜡质个体的组织细胞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因为如果观察到有片段无结节的染色体,可作为基因重组的细胞学证据.

故答案为:

(1)能    

(2)初级卵母   非姐妹染色单体      交叉互换    cwx

(3)结节和片段  有片段无结节

解析

解:(1)图2中的母本染色体上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只在两端稍微有所区别,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会发生配对,所以这两对等位基因所在的部分染色体能发生联会.

(2)正常情况下,图2表示的类型杂交,由于母本有结构异常片段的存在,只能产生Wxc的配子,后代不会出现表现型为无色蜡质个体,但是如果出现的话,说明母本产生了wxc的配子,要产生这种配子,需要经过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才能产生wxc的配子.

(3)异常的9号染色体上有结节和片段,与正常的9号染色体有明显的区别,可以作为C和wx的细胞学标记,可在显微镜下通过观察染色体来研究两对基因的重组现象.将F1表现型为无色蜡质个体的组织细胞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因为如果观察到有片段无结节的染色体,可作为基因重组的细胞学证据.

故答案为:

(1)能    

(2)初级卵母   非姐妹染色单体      交叉互换    cwx

(3)结节和片段  有片段无结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科研人员以生活污水中的洗衣粉、洗洁精及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镉为诱变剂,研究其对玉米种子萌发、根尖细胞分裂的影响,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①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占观察细胞总数的比例;②微核率:含微核的细胞数占观察细胞总数的比例.

(1)实验中用不同化学诱变剂处理种子前,需用清水浸种24小时,目的是增加细胞中______含量,促进细胞代谢.

(2)分裂末期根尖细胞中______产生的囊泡聚集后形成______,最终发育为新的细胞壁.

(3)染色体的断裂片段在有丝分裂时不能进入子细胞核中,而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形成圆形结构,游离在细胞核之外,成为微核.镜检时,可用______溶液作染色剂,在视野中寻找______期的细胞才能观察到微核.含微核的细胞肯定发生了______变异.

(4)据表分析,每种化学诱变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特点都是______;洗衣粉和洗洁精溶液相比,对玉米根尖细胞微核率影响较大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实验中用不同化学诱变剂处理种子前,需用清水浸种24小时,目的是增加细胞中自由水含量,促进细胞代谢.

(2)有丝分裂末期,根尖细胞中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聚集后形成细胞板,将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并最终发育为新的细胞壁.

(3)染色体呈酸性,可用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作染色剂.由于微核是染色体的断裂片段在有丝分裂时不能进入子细胞核中,而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形成圆形结构,游离在细胞核之外,所以镜检时,要在视野中寻找间期的细胞才能观察到微核.由于微核是染色体的断裂片段形成,所以含微核的细胞肯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4)由于清水中玉米种子发芽率是92%,所以每种化学诱变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特点都是低剂量对玉米种子发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剂量抑制玉米种子的萌发.根据题意和图示表分析可知:洗衣粉和洗洁精溶液相比,对玉米根尖细胞微核率影响较大的是洗衣粉溶液.

故答案为:

(1)自由水 

(2)高尔基体 细胞板

(3)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间 染色体结构

(4)低剂量对玉米种子发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剂量抑制玉米种子的萌发 洗衣粉溶液

解析

解:(1)实验中用不同化学诱变剂处理种子前,需用清水浸种24小时,目的是增加细胞中自由水含量,促进细胞代谢.

(2)有丝分裂末期,根尖细胞中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聚集后形成细胞板,将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并最终发育为新的细胞壁.

(3)染色体呈酸性,可用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作染色剂.由于微核是染色体的断裂片段在有丝分裂时不能进入子细胞核中,而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形成圆形结构,游离在细胞核之外,所以镜检时,要在视野中寻找间期的细胞才能观察到微核.由于微核是染色体的断裂片段形成,所以含微核的细胞肯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4)由于清水中玉米种子发芽率是92%,所以每种化学诱变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特点都是低剂量对玉米种子发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剂量抑制玉米种子的萌发.根据题意和图示表分析可知:洗衣粉和洗洁精溶液相比,对玉米根尖细胞微核率影响较大的是洗衣粉溶液.

故答案为:

(1)自由水 

(2)高尔基体 细胞板

(3)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间 染色体结构

(4)低剂量对玉米种子发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剂量抑制玉米种子的萌发 洗衣粉溶液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斐林试剂检测不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苯酚品红染液常用作观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形态的染色剂,所以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A正确;

B、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B错误;

C、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而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因此不适宜用于该实验,C错误;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但不能用于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浪费

B设置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与空白对照组结果的比较分析,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C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酒精,溶液颜色由灰绿色变成橙色

D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前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浪费,A正确;

B、设置一个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与空白对照组或实验组之间结果的比较分析,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B错误;

C、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和酒精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变为灰绿色,C错误;

D、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因此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分析表,回答有关实验的问题.

(1)A1组实验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线粒体呈______色.A2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______,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2)B组实验中所用酒精的作用是______

(3)C组的实验材料除了用于观察动物细胞吸水涨破现象,还能用于制备______,原因是______

(4)D组实验中,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

(5)E组实验操作中低温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1组实验中,健那绿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A2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脂肪鉴定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3)C组实验材料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可以用于制备叫纯净的细胞膜.

(4)D组实验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经过解离后已经死亡,因此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

(5)E组实验操作中低温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是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

故答案为:

(1)蓝绿    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    

(2)洗去浮色   

(3)细胞膜   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4)解离液破坏了细胞的原生质层,细胞失去了选择透过性(或解离液使细胞死亡)

(5)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

解析

解:(1)A1组实验中,健那绿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A2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脂肪鉴定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3)C组实验材料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可以用于制备叫纯净的细胞膜.

(4)D组实验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经过解离后已经死亡,因此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

(5)E组实验操作中低温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是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

故答案为:

(1)蓝绿    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    

(2)洗去浮色   

(3)细胞膜   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4)解离液破坏了细胞的原生质层,细胞失去了选择透过性(或解离液使细胞死亡)

(5)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卡诺氏液固定的实验材料要用洒精进行冲洗

B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某细胞染色体加倍的过程

C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D低温诱导与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原理相似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A正确;

B、低温诱导植物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实验过程中,解离使细胞死亡,所以不会看到染色体加倍的动态变化过程,B错误;

C、低温诱导能够细胞染色体加倍,因此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C正确;

D、低温诱导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均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即墨市校级月考)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理: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少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原理:低温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着丝点分裂产生的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细胞两极,A正确;

B、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不能使洋葱根尖解离,B错误;

C、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

D、显微镜下可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只有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以下关于生物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能观察到新细胞壁的生成过程

B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C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加入95%的乙醇需要加入无水碳酸钠,提高色素的溶解

D用排除了微生物的土壤作对照组来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时,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在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会看出连续的细胞分裂过程,A错误;

B、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还需要再盖上载玻片进行压片,然后才可进行镜检,B错误;

C、无水碳酸钠能吸收水分,所以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加入95%的乙醇需要加入无水碳酸钠,提高色素的溶解,C正确;

D、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实验组是用排除了微生物的土壤,对照组是不做处理的土壤,D错误.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人类遗传病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染色体变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