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条约》
- 共247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用书》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开明对外政策的具体表现?有何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广州十三行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述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双重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鸦片战争前期,清朝无常设机构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鸦片战争后,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理对外事宜。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根据材料五,概括说明你对清朝后期外交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发展趋势:“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唐朝时最远抵达波斯湾,明朝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2)鼓励通商、允许长期居住、可以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影响:这种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3)外交政策变化:由开放政策转向闭关锁国政策。双重影响: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起了抵制作用;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为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埋下了祸根。
(4)认识:清政府改变了传统外交观念,开始了近代外交。清朝后期的外交活动是在列强侵略的形势下进行的,是被动的屈辱外交。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用书》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开明对外政策的具体表现?有何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广州十三行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述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双重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鸦片战争前期,清朝无常设机构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鸦片战争后,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理对外事宜。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根据材料五,概括说明你对清朝后期外交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发展趋势:“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唐朝时最远抵达波斯湾,明朝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2)鼓励通商、允许长期居住、可以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影响:这种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3)外交政策变化:由开放政策转向闭关锁国政策。双重影响: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起了抵制作用;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为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埋下了祸根。
(4)认识:清政府改变了传统外交观念,开始了近代外交。清朝后期的外交活动是在列强侵略的形势下进行的,是被动的屈辱外交。
“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题,具体指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生活的城市化、世俗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哪一事件后,中国被“轰”出了中世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四十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3)依据材料二与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唯一的成绩。清朝打倒了以后,我们固然扫除了一种民族复兴的障碍,但是等到我们要建设新国家的时候,我们又与民族内在的各种障碍面对面了。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4)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你赞同蒋廷黼的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
(2)发展状况: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3)主要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下,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日益破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4)不赞同。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剪辫放足等法令使社会风气大为改观。
赞同。理由: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命脉仍受帝国主义控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幅人物图
材料二 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日,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
——摘自《天津条约》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摘自《马关条约》
请回答:
(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江上下游均有贼匪”的“贼匪”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近代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昭和时代的那场战争是什么?与此前的多次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怎样?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要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大门(或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
(2 )“贼匪”是指太平军。
(3 ) 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4 )中国抗日战争(或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或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等,符合题意均可可给分) 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外敌的海上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中国海疆主权》
材料三 李鸿章在谈到国防安全时说:“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材料四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五 “英国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作为海洋上的统治者,它堵住了海洋上所有交通干线。”
——美国马汉的《海洋战略》
(1)简述材料一、二的关系,从海防和海权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中的海防思想有何不同?谁的意见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材料三、四、五,分析近代中国发展海军与西方列强发展海军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水师装备落后,海防废弛;材料二中反映了近代列强侵华绝大部分从海上开始;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严重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侵占香港岛,强迫上海等五口开埠,之后,美、法等国又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近代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
(2)材料三中李鸿章主张“陆主海从”的近海防御战略,不穷兵于海外;材料四中吴元炳主张加强海防建设。吴元炳的奏议正确。举措: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威海卫海军基地等。
(3)近代中国发展海军是对外敌海上入侵的被动反应,单纯防御;西方国家发展海军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需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